抗日英烈譜(十一)——他們犧牲在常德會戰

1、許國璋

許國璋(1897年-1943年11月21日),字憲廷,四川成都人,國民黨追贈陸軍中將。出身於貧民家庭,年少時聰穎,喜好武學,自幼便受革命風潮的影響,決心效法革命前輩,立志救國救民。年輕時投身護法戰爭,目睹國勢衰敗,產生救國救民思想,遂棄文習武。

1917年投川軍,隸屬川軍第二師,以作戰英勇著稱,數年後因功升任連長,進入第二師軍官傳習所。後入劉湘部,歷任團長、旅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許國璋堅決主張抗日救國,反對內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多次申請上陣殺敵。1938年初,隨第二十九集團軍出川抗日。徐州會戰後,奉命率部在黃梅以南阻擊日軍,堅守陣地達一個月之久。同年10月,在鄂東上巴河戰役中,重創敵軍。武漢會戰後,率部扼守大洪山,多次擊退日軍進攻,使陣地巍然不動。

抗日英烈譜(十一)——他們犧牲在常德會戰

1943年春,面對日軍向湖北進攻,奉令守備華容、石首、公安等縣,予敵以沉重打擊。不久,又完成了固守津市、澧縣的艱鉅任務。1943年11月,為保衛常德,率部與日軍展開血戰。當部隊處於被日軍包圍的危急關頭,親臨前線。率領官兵與敵人展開拼搏。在重創日軍之後,身負重傷,舉槍自戕,壯烈殉職。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015年1月中旬,許國璋後人領到由民政部頒發的許國璋烈士證書。

2、孫明瑾

孫明瑾,號玉軒,江蘇宿遷宿城區人。先後在黃埔軍校第五期和陸軍大學學習。1925年奔赴廣東,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後,孫明瑾參加北伐軍戰鬥行列,以作戰有功,逐步擢升為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後又被上級選調到陸軍大學第十四期學習。1935年考入陸軍大學。曾參加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副師長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明瑾請纓殺敵,率部轉戰各地,屢挫強敵,以戰功升任陸軍第十軍第十預備師少將師長。1937年"8.13"淞滬抗戰,孫明瑾陸軍大學三年級,奉命赴上海前線參戰,英勇抗擊日寇。戰役結束,重返陸軍大學,1938年陸軍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官,兼入陸軍大學研究院深造。

抗日英烈譜(十一)——他們犧牲在常德會戰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孫明瑾請纓赴前線殺敵,任第三戰區第一科科長、高級參謀等職,後隨軍轉戰各地,策劃作戰,參加1939年南昌會戰諸戰役,屢挫強敵。1943年11月,日軍主力兵團為掠奪洞庭湖地區的豐富物產,消滅湘西我野戰軍主力,進而威脅我戰時陪都--重慶,對常德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我常德守軍浴血奮戰,誓死抵抗,戰局成膠著狀態。孫明瑾將軍奉戰區長官部命令,11月19日率第十預備師八千將士,從駐地衡陽馳援常德,參加常德會戰。

1943年12月初,在日軍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之際,孫明瑾臨危不懼,親臨前線指揮,被敵彈擊中,爾後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195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追授孫明瑾將軍"革命烈士"稱號;同年12月19日,孫明瑾烈士家屬獲得了由毛主席親筆簽發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2014年9月,孫明瑾被民政部收入第一批國家級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3、黃德興

黃德興(1905-1943)河南永城人.陸軍少將.東北軍將領,1930年從東北陸軍講武堂第九期畢業後派任東北陸軍第二十三旅服務員,同年調任東北陸軍第二十三旅第五十四團第一營第一連連長,1931年改任獨立第十四旅第六四二團第一營第一連連長,1933年改任第一一四師第六四二團第一營第一連連長,同年升任第六四0團團附。1935年調任第一一四師第六四0團第三營營長,1936年調任第六四二團第三營營長,1937年升任第一一四師第三四二旅第六八三團團長。曾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

抗日英烈譜(十一)——他們犧牲在常德會戰

1939年升任第一一四師第三四二旅旅長,同年升任第一一四師副師長,1942年升任第一一四師師長,1943年在山東微山與日軍作戰時陣亡,同年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少將。

4、方叔洪

方叔洪,原名方範,1908年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25年秋,先自費去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日文,然後回國考取山東公費留學名額,再赴日本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27年春,在東京近衛聯隊入伍半年,秋季入該校二十四期步兵科,於1929年在士官學校畢業。畢業後,又邀同學及好友翁照垣(後任國民黨陸軍第六軍長)一同去法國慕漠尼航空學校學習航空、去德國學習炮兵技術,1930年回國。先在東北軍服務,翌年9.18事變後,他轉投十九路軍任教導大隊大隊長。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調福建後,方範到華北參加抗日義勇軍,任東北邊防軍一〇五師參謀長。後調福建。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組建"人民革命政府",任新兵訓練總監。

1934年福建政府瓦解後到武漢投張學良,任武漢行營中校參謀、上校參謀。"七七"事變後,方叔洪此時任東北軍第112師(師長霍守義)667團長,自1936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浴血奮戰5晝夜,堅守江陰要塞。臺兒莊大戰後,蔣介石設立魯蘇游擊戰區,于學忠任總司令,方叔洪先被委任為51軍114師參謀處長,後又晉升旅長,副師長、中將師長。奉命率領114師進入魯南地區打游擊。114師在抗日戰爭中屢獲建功,成為了魯南區重要的抵抗力量。

抗日英烈譜(十一)——他們犧牲在常德會戰

1939年6月初,日軍以三個師團的兵力掃蕩魯南。方叔洪指揮114師分拒萊蕪,蒙陰、魯村三面之敵,大小戰鬥十餘次。1938年6月25日晨,同日軍在山東馮家場激戰時,身負重傷,為了不做俘虜,方叔洪用自佩的六輪手槍,向已負重傷的頭部補射一槍,壯烈殉國,時年僅31歲,是抗戰初期犧牲的最年輕將官之一。2014年9月,方叔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