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權規劃和頂層布局中需要躲避的6大死局(老闆必看)

公司發展的任何時期,尤其是初創期和股改時,對公司整體的股權結構進行規劃和佈局非常必要,事先對股權設計和股權架構搭建有深刻的瞭解,可以有效避免誤入以下“死局”。

公司股權規劃和頂層佈局中需要躲避的6大死局(老闆必看)

第一大死局:股份平分

股份平分的概念就是各個股東佔有的股權份額是均等的。比如:兩個股東各佔50%;三個股東各佔1/3。

“股份平分”式的股權結構,在股權設置最忌諱的幾種情況之一,對企業是有嚴重危害的。舉個例子來講,小米的雷軍,在創辦小米企業以前,也創辦過一家企業。這家企業是跟三個同學創辦的,當時誰也不清楚股權應該如何設計,最後大家經過協商確定:每人各佔25%,結果是因為股份佔比一模一樣,沒有人說了算,企業的總經理非常被動,最終公司倒閉了。雷軍在進行二次創業的時,因為有了前車之鑑,雷軍持有小米企業67%的股份,以保證自己對企業的決定權和領導權。

創業之初,合夥人一定要考慮清楚,企業裡面的股份一定能夠不能平分,如果企業的股權佈局是股份平分型的,即使這家企業擁有再好的商業模式,再好的團隊,也沒有任何一家投資機構或者是投資人願意給這家企業投錢,因為投資人會理智的認為這家企業是沒有未來,沒有希望的。

公司股權規劃和頂層佈局中需要躲避的6大死局(老闆必看)

第二大死局:小股東稱霸

在企業當中,有這麼一種情況,雖然某個股東佔的股份比例很少,但是這個企業他說了算。

舉例說明,一家企業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兩個股東,其中一個佔51%,另一個佔49%,後來引進一位技術人才,新加入的這個技術人才也希望拿到企業的股份,這個時候,兩個股東經過商議,每人拿出2%的股份轉讓給這位技術人才,這樣一來,大股東的股份就成了49%,二股東的股份就成了47%,三股東佔4%。按道理說,三股東的股份比較少,在企業的分量比較輕,是個小股東,可是,一旦大股東和二股東發生矛盾,情形就不一樣了,二股東47%的股份再加上三股東4%的股份,正好是51%,而大股東的股份是49%,結果這樣的一個股權架構,最終導致老大和老二都說了不算,而是小股東說了算。這對企業的危害也是很嚴重的。

第三大死局:按資入股

所謂的按資入股就是按照出資比例來確定股份數額,但這樣的股權佈局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舉例說明,三個老闆合夥開咖啡廳,需要創業資金100萬元,老大投入50萬元佔50%的股份,老二投入30萬元佔30%的股份,老三投入20萬元佔20%的股份。

按理說,這樣的股權分配方式很合理,但之後不合理的事情馬上出現了,老大不僅投入了50萬元,還要負責整個咖啡廳的管理運營,老二和老三隻是在開始創業的時候投入一筆資金,之後就很少去咖啡廳了,也不參與具體的經營,但還是按照出資比例拿分紅。時間久了,老大心裡就特別的不平衡,從出資的角度看,大家應該按照5:3:2的比例分配股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一家企業不應該單單按資金投入分配,還應該按人力貢獻分配。人力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資本。

合夥人在設置股權佈局時,不僅要根據資金投入分配佔股比例還要考慮人力貢獻因素,最終結合各方面綜合因素確定所有合夥人的佔股比例。

第四大死局:股東眾多

為了聚集更多的資源和人脈,一家企業或者一個項目通常會通過股權眾籌擁有幾十個股東。有一家咖啡廳,就是這樣的情況,企業通過股權眾籌的形式,籌到了大約100位股東,這些股東都是白領,本身有自己的事業,咖啡廳開始運營時,大家興致很高,都願意出錢,可是等到咖啡廳開業那天,卻發現這些美女股東有的在忙著化妝,有的在招呼自己的朋友,卻沒有人去管理這家咖啡廳,最後這家眾籌的咖啡廳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公司股權規劃和頂層佈局中需要躲避的6大死局(老闆必看)

第五大死局:影子股東

企業家在創業的時候,可能會跟一些政府部門或者協會組織有生意往來,這個時候企業家會給他們一些乾股,給他們分紅,剛開始的時候企業不大,給他們股份也沒有問題,一旦企業做大之後,問題就出現了。

王總原來是一位國企的工作人員,離職後創辦了一家企業,企業裡還有兩個股東,因為這兩個股東都擁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創業初期能給企業暫時帶來一部分穩定的收入,一個股東給了15%的股份,另一個股東給了10%的股份。現在王總很糾結,這兩個“影子股東”一沒有投錢,二沒有出力,還要給他們乾股。王總覺得非常苦惱,如果不分配,又擔心把“影子股東”得罪了。其實,王總最該糾結的還在後頭,任何一家企業,一旦有了“影子股東”,企業就等於不規範經營,這種企業,是不可能上市進行資本運作的。

第六大死局:非出資股東

雖然一些合夥人是企業的股東,但他們並沒有出錢去買企業的股份,這便是非出資股東。

企業存在非出資股東的後果是很危險的,試想,有幾個人會對白白送來的東西倍加珍惜,只有合夥人投入了資金,他才會認識到股權的重要性,從而珍惜他得到的股份。若股份能夠賣,我們儘量把其賣出去,為什麼非要把股份賣給員工?因為某些員工追隨了企業很長的時間,他對企業有感情的,對老闆信任,最有可能掏錢購買。華為就是把股份賣給員工的最好典範。

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激勵機制的競爭,誰擁有一套好的激勵機制,讓更多的能人成為企業內部的創業者,讓外部的精英成為平臺的事業合夥人,誰就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目前,中國各行各業正處於轉型的過程中,對於眾多民營企業來說是個難得的歷史機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家應儘早認識到股權激勵機制的重要性,運用好股權這一利器,通過專業的股權激勵課程和股權激勵培訓,著眼於企業未來戰略,以股權為紐帶,把企業內外部的人才、資金、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企業持續發展與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