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裡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互聯網+”模式的有效運用,能為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新理念和新技術,其巨大潛力也在貧困地區不斷甦醒、釋放、傳遞,將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更大的貢獻。

互聯網+農特產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窮則變,變則通。”深度貧困地區的共同點就是傳統農業單一、銷售渠道狹窄。雖然一些農特色產品產量高、品質好,也具有一定規模,但由於銷售渠道單一,致使商品化程度不高,增產難增效。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上購物已成為大眾最易接受和青睞的消費模式,農村電商也順勢成為了農特產品打開銷售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全國上下持續加大電子商務建設力度,越來越多的農特產品“乘網出村”,成為網絡銷售的“香餑餑”。

電子商務其實是積極創新運用“互聯網+”思維,大力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農特產品相結合,圍繞網店開設、物流配送等,使農特產品通過“線上+物流”、“線下+配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銷售模式。各地應該藉此平臺,積極培育一批電商創業人員、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帶動一批優勢產業,富裕一方人民群眾。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加大電商人才培養力度,完善電商人才培育體系,讓培訓內容更接“地氣”,使人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才能真正發揮好電子商務的時空、速度、成本、信息和個性化優勢,從而有效改善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增產不增效的局面。

“互聯網+教育”提升農村教育水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村教育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模式單一是當前偏遠地區中小學面臨的亟需破解的難題之一,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愈加突出。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使城區優質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讓農村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這是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更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渠道。

“互聯網+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新媒體教學模式,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鄉村教師同樣獲得了專業發展的新渠道。“互聯網+教育”,可以讓學校打破圍牆,讓更多學校的師生通過開展“空中課堂”“網上名師”“優質課評比”“網上研討”“校校聯盟”等多種形式,讓師生通過網絡得到專業能力的整體提升,形成教育共同體,更好地盤活用好各方面優質教學資源,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整體水平。

“互聯網+醫療”提供就醫便捷服務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同優質教學資源一樣,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分佈也不均衡。在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屢見不鮮。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在脫貧攻堅戰中至關重要。

如何發揮好“互聯網+醫療”作用,就要在創新“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優化“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推進“互聯網+”醫保結算服務、加強“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應用服務等七方面持續用力。同時,要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提高醫院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提升醫療機構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及時制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等。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智慧”化解“看病煩”與“就醫繁”,跨時空均衡配置醫療資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實現“我的健康我能管”,才能在“互聯網+”的助力下,逐步邁向健康管理個性化、精確化。(大隴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