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的學生和考不上大學的學生相比,區別在哪兒?

一般來說,當我們被問到:“一個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和一個考不上大學的學生相比,區別在哪裡?”時,我們的腦海中會很想當然的蹦出兩個字——智商。

可是,把什麼責任都推給智商,智商也很委屈呀!這麼大的“鍋”,智商可背不動!

心理學家發現,智商並不能決定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因為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

那麼,既然每個人的智商都差不多,為什麼會造成如此懸殊的差異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習慣!

考上清華的學生和考不上大學的學生相比,區別在哪兒?

Professor說:

研究者發現,學習上的“耐性”其實是學生能否成功的重要的因素。

學習需要耐性。古人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因此,要想讓孩子在學業上更進一步,我們需要為他們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併為之堅持不懈。

良好的學習習慣

多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僅只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可以提高孩子的道德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愛讀書的人,有文化的人,他們的氣質是不一樣的。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段旅程,都是自身氣質的體現。

生活中父母可以採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我們最推崇的方式便是親子共讀法。

親子共讀就是指家長陪同小孩一起閱讀。“共讀”,表示這項活動不是單方面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的。

父母不要將之視為學習負擔,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借共同討論與親自示範,來培養孩子閱讀、主動學習的習慣,並滿足孩子的一些想法或期望,從而使親子共讀成為孩子未來學習與發展的“源頭活水”。

比如,今天Danny剛剛和媽媽一起共讀一本書,讀完了以後,媽媽會和Danny玩一個提問和回答的遊戲:

“Danny你喜歡哈利波特這個角色嗎?”

“嗯嗯,好喜歡的。”

“你喜歡他什麼呢?”

“我喜歡哈里美麗的眼睛,還有他和他的小夥伴們!”

通過和Danny一起回憶書中的人物和情節,既能加深記憶,也能增進親子感情。

當然,親子共讀還可以有另一種形式,就是在孩子讀書的時候,家長在一旁也拿起一本書,和孩子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步學習。畢竟,身教勝於言傳。

良好的思維習慣

這裡,我們指的思維習慣是經過反覆練習而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覆強化的一個產物。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的品質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簡單的小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比如:用“不走尋常路”的方式講故事、多讓孩子讀一些科幻類書籍都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提倡講故事要不走尋常路,就是因為之前很多故事書都是一個模式,按部就班教學。小孩子在讀的時候,只是按照上面的內容重複,不會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

所以大人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儘可能的發散思維,要敢於創新,不走尋常路,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發散思路。

在選擇故事書的時候,也要注意多樣化一些,不要侷限一種類型的故事。可以把科幻類的故事書作為重點,因為這類書的思維都非常跳躍,想象力超豐富,而小孩子又正好處在好奇的年齡,多看這類書會讓思維更加開闊,讓孩子的頭腦產生無限的遐想。

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專注力是孩子學習和做事能否成功的關鍵,對孩子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人曰:“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從小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集中注意力的好習慣。

研究表明:在學習上,專注是和學習效率掛鉤的。一個學習更加專注的孩子,他的學習效率是同伴的三倍甚至更高。

現在有的孩子回家做作業時,可能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看著手機,作業反而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這種情況,專注習慣又該從何養成呢?

因此,家長們要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就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無打擾的環境;而且要注意,不可以隨便打斷一個正在專注學習的孩子喲!

因為,孩子進入專注的狀態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中間一旦被中斷就很可能要從頭來過。如果打擾孩子的思考過程,就會對孩子專注力的持久性產生一個負面影響。

獨立思考的習慣

真正好的教育從來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的複製品,不是讓孩子遠離自己真實的感受,而是讓孩子能有自己的喜好,能有自己的思考,能對自己的決定承擔相應的後果。

總有些爸媽會以為:我只要賺了錢,就能夠讓家庭好起來,我們只要有了錢,孩子就能過上好生活。

但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真正需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獨立思考的習慣!

優秀的老師就會很注重在課堂中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他們會通過小組討論、提問等方式去激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生活中,家長們也有很多方法去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做作業時,要多鼓勵孩子去獨立思考,不要依賴於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

我們都知道,自己悟出來的道理,和別人告訴的道理相比,差別何止千萬。對於孩子而言,哪怕只悟出了十分之一,也比模仿別人的方法更值得慶幸,因為這十分之一是完完全全屬於孩子自己的。

Professor說:

孩子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對孩子的磨練,同時也是對家長的耐心、決心和堅持的考驗。

孩子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的幫助,引導,陪伴。Professor相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好的學習習慣一定可以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