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县域经济是浙江的根和脉,但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成长的烦恼”——体制陈旧、市场活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协调……

2014年,浙江在嘉善、海宁、柯桥、平湖、德清、开化、淳安、诸暨、新昌等地进行县域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探索,2015年11月11日起,浙江全面启动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在全国开了先河。

浙江的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锚定市场,人才、土地、政策等资源市场说了算。淘汰落后产能、创新产业结构、全面建立高效审批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张改革的蓝图在浙江大地上铺开。

三年多的改革,各地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浙江乃至全国县域科学发展和转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作为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县成为改革探路者,力图摆脱县域经济共有的“成长的烦恼”。

更难能可贵的是,浙江在探索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时候,并没有以经济增量为唯一指标,守住了绿色的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县域发展的始终。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摆脱“成长的烦恼”

激发市场活力,浙江全面启动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县域经济如何才能科学地发展

浙江在探究摸索中深化改革

县域经济要怎么发展?如何科学地发展?一直以来是浙江探究摸索的。

去年2月,海宁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登陆A股,截至目前,海宁已有12家上市企业。而正是在2013年,海宁推行“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后,海宁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掌门人郑安政做出了把企业总部从上海搬回海宁的决定。

2013年在海宁启动的这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只是浙江新一轮深化市场取向改革中的一笔。2014年,浙江省在海宁、嘉善、柯桥、平湖、德清等地实施一系列县域改革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10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当年11月11日,浙江省正式全面启动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三年多来,浙江同步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行阶梯价格制度,全省30个通气城市均已建立居民阶梯气价制度;制定了燃煤发电企业二氧化硫等4项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等。

嘉兴市还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域交易试点,“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浙江继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创新地方金融体制,完善建设用地配置机制,深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以亩产效益为导向淘汰落后产能

平湖打破区域经济发展“大锅饭”

2014年3月,浙江在平湖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充分运用要素配置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企业优胜劣汰。平湖成为全省县域经济改革的先行者。

土地、资金、人才、能源……在资源要素越来越珍贵的当下,是进或退,众多企业主举棋不定。试点开始后,平湖市在“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和培育品牌企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成立专家小组,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与指导,切实解决企业“不敢换、不会换、不愿换”的问题。

仅2014年,平湖就在对486家规上企业、794家规下企业开展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全年挖潜盘活工业建设用地1928.95亩。加快电镀、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关停12家企业。

其实,2012年平湖市便开始了让资源要素择善而从的探索。通过对规上工业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分出A、B、C、D四等,对不同等级企业采取不同的举措。2014年,省级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工作落地后,平湖又推出资源差别化配置举措,运用企业综合绩效评级的结果,对企业采取差别化电价、水价等。资源差别化配置,鼓励了绩效评价靠前的企业,同时也倒逼了绩效评价靠后的企业。

平湖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给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打破企业吃“大锅饭”开了个好头。

作为全国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提供生动样本

一年前,嘉善成为全国唯一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担负起为全国县域科学发展探路的重任。县域科学发展,是对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升华。

“零审批”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

近日,计划总投资1.3亿欧元的世界500强项目——喜力啤酒嘉善工厂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嘉善11个实施“零审批”的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中的一个。以前需要近一年审批流程,如今嘉善给出的速度是90天!

嘉善推行的“零审批”是对民资和外资鼓励类、允许类的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按照政府设定的准入条件、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承诺,自主依规设计、评审、报备,选择施工单位,竣工以后接受全面验收,不达标不投产,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

可以说,嘉善把改革的面铺向了经济发展的周边,像造金字塔一样,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才、要素去哪儿都是市场说了算

在嘉善,人才去哪儿市场说了算。

罗星街道有个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街道党委书记王永根介绍,项目想进园起码要迈过两道门槛:亩均产值必须超过500万元,亩均税收必须超过35万元。其他产业园想方设法招商,这里却要设置高门槛,自信从哪儿来?原来,嘉善设立了5000万元的归谷创业基金,对高科技人才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对领军人才项目给予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创业资金补助,对领军人才的办公用房、公寓用房给予一定的租金减免优惠。在这样的大力度支持下,目前这里已聚集了2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要素去哪儿,也是市场说了算。在市场这根指挥棒下,嘉善实施“退低进高”三年行动计划,力争腾退4000亩低效用地。以亩均、人均产值论英雄,差别化配置资源和政策,将企业分为鼓励发展(A类)、自我提升(B类)、倒逼提升(C类)三类,并在立项、用地、用水、用电、银行信贷、土地使用税等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产、转业、转移,或引导企业增资、增产、增税但不增地。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杠杆效应正在显现。今年一季度,嘉善新批工业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2个,平均投资规模为8426.41万元,同比增长270.03%。

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走向融合

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是市场化配置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犹如县域健康发展的标尺。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与乡村在嘉善走向融合。嘉善城乡居民融合奔向现代化的生活轨迹,为中国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2015年,嘉善率先在我省实现全县151个村(社区)农村居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去年,嘉善将全县照料中心统一交给16家专业养老社会组织运营,为老人们提供更专业的养老服务。

统筹发展,让城乡愈加亲近,嘉善农村居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016年,嘉善开通全国首家县级健康热线12320,医疗就诊实现一卡通,基本形成“20分钟医疗圈”。

浙江开创生态环境奖惩制度“号脉”县域发展

改革意味着变,但浙江的“变”不以经济指标为唯一考量标准。

作为钱塘江的源头,开化是浙江实施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的重点县。以出境水水质为例,从2017年起,省财政提高对开化县的奖惩标准,出境水水质按Ⅰ类、Ⅱ类、Ⅲ类占比,每年提高每1个百分点分别给予180万元、90万元和45万元奖励,对Ⅳ类、Ⅴ类占比的上升则进行扣罚。

“水清了,政府还建了配套设施,游客越来越多。”开化县下淤村一家农家乐的主人陈量开心地说,最近几年明显能感觉整个县域内的旅游发展很快,生活条件好了很多,环境更是越来越好,“这和我小时候那会儿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看着屋前的河一天天变脏。”

水清则奖,开化拿到了4.37亿元的奖补资金,比上年增加了3.77亿元。

既要绿水也要青山。经济发达的浙江域内满目葱茏,持续多年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功不可没。奖清水也补绿树,在淳安县安阳乡乌龙村,这里有山林面积2.24万亩,其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38万亩,按照标准,林农可以获得公益林补助48万元,对一个山区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2017年,浙江提高主要干流和重要支流源头县以及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至每亩40元,位居全国前列。

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提高出境水水质、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仅2017年,全省就兑现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120亿元。

近日,省政府又印发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之一的《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未来5年内,浙江将投资3000多亿元,启动21个项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正是有了这一做法,让浙江县域发展有了“紧箍咒”,浙江的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才有了最起码的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