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北伐慘敗而歸,若是石達開做統帥,結局會怎樣?

oO灰機Oo


大清咸豐三年,太平軍在攻克湖廣武昌後又順長江而下,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清朝的東南重鎮南京。此時的太平軍有五十萬之眾,聲勢浩大。

但是比較搞笑的是,太平軍雖然有幾十萬大軍,但卻只佔領了南京、鎮江、揚州這三座城池。洪秀全這個人胸無大志,拿下南京後就認為革命成功了,大封功臣、大蓋王府,比當年李自成拿下北京還要嘚瑟。有個書生就以此,寫了一首對聯諷刺洪秀全:『一統江山五十七里有半,滿朝文武三百六行俱全』

書生的這副對聯意思很明顯,就是在嘲諷洪秀全雖然自立為天王,但其所管轄的土地只五十七里的彈丸之地,完全有名無實。太平軍的諸王全部窩在南京城裡,而南京城外的紫金山就是清軍的大營!敵人就在眼皮子底下,這睡覺能安心?


於是在楊秀清主持下,太平軍兵分三路。他自己坐鎮南京,對付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胡以晃、賴漢英率領三萬水師作為西征軍,向江西和安徽擴展地盤;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率兩萬廣西老兵作為北伐軍,威脅清朝的政治中心北京。

當年的五月,林、李二人統帥的北伐軍從揚州出發,先攻安徽,再轉戰到河南。在河南過黃河時遭到清軍的堵截,有一部分太平軍沒有能渡河,便調頭回去了。林、李則率北伐軍主力繼續北上,進入直隸,逼近天津。咸豐皇帝宣佈京師戒嚴,並急調蒙古騎兵入關圍剿。八月份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由此之後太平軍的北伐急轉直下。楊秀清在南京得知消息後,命西征太平軍在安慶抽出一支部隊北上增援。這支太平軍在山東臨清渡黃河時被擊敗,未能與先期北伐的太平軍匯合。

於是,林、李二人率領的北伐軍便成了一支孤師,被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包圍在了直隸。林鳳祥率部突圍後還是被再次包圍,他本人被清軍俘虜,後被押解北京處死;李開芳則率幾千殘部退到了山東,堅持了一段時間後,還是被殲滅了,他本人也被俘虜,並被押解到北京處死。

隨著二人的處死,太平軍的北伐也宣告失敗。前後共堅持了兩年。



就在北伐軍失利的時候,西征軍的進展也不是很順利。太平軍在拿下安慶後,遭遇了湘軍的兇狠反撲,節節敗退,失地千里。石達開以翼王的身份出鎮安慶,穩定局面。他看出了太平軍和湘軍的水師差距,便命人仿照湘軍的船式造艦,加緊操練水師。並由他親自指揮,在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令湘軍水師潰不成軍,統帥曾國藩幾度欲投水自盡。西征的隊伍從一萬多人擴充到十萬餘眾,太平天國達到了鼎盛時期。

正是因為石達開出鎮安慶,節制西征,打了湘軍一個底掉天。後世之人才會產生這樣一個疑惑:若是讓石達開統帥北伐軍,北伐能不能成功呢?



當然了,石達開畢竟沒有指揮過北伐軍。所以我們只能從史料記載和石達開的作戰特點,這兩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石達開的軍事經驗不足

我這麼說,不是說石達開不會打仗。而是他太年輕,二十歲封翼王,二十三歲大破湘軍。在大破湘軍之前,石達開還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縱然他有打仗的天賦,但是沒有經驗也是不行的。北伐軍出征時,石達開其實是在安慶督師。等到北伐軍差不多要完蛋時,石達開才開始展現自己超高的軍事天賦。如果晚兩年,1856年的石達開指揮一次北伐,說不定有可能成功。但要讓1853年的石達開負責北伐,他肯定是不能勝任的。

其次、石達開的指揮風格不適合北伐

其實石達開更擅長防禦戰或者防禦反擊,運動作戰非他所長。後來石達開單幹之後,從江西跑去打寶慶,從柳州跑去打百色,流傳了四五年,每次都是大敗而歸!由此也可見,

石達開不擅長長途奔襲作戰。但是恰恰北伐就是長途奔襲作戰!除了風格不適合之外,石達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擅長打巧戰,不擅長打硬仗,不喜歡跟對手硬碰硬。但是北伐是一定要打硬仗的,尤其是殺到京城附近,必然要跟清軍硬扛。能不能硬扛的住,石達開的能力值得懷疑。



第三、太平天國太腐朽

就在石達開西征大捷的時候,南京城裡爆發了內亂。韋昌輝殺了楊秀清,洪秀全又殺了韋昌輝,諸王這麼殺來殺去的,偷笑的是清軍。要知道當時南京的防務其實沒什麼好轉,都已經定都南京三年了,清軍還能在城外設立江南大營威脅南京。太平天國的領導人在鞏固根據地方面的能力之差,可想而知了。

而我們知道,北伐的根本就是要有穩固的根據地。先不說在中原建立根據地,起碼在江南要有根據地吧!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沒有穩定的後方,在周圍敵人沒有肅清,北伐力量未充分的情況下。讓將領統帥精銳兵力北伐,這就是在削弱、分散自己力量的愚蠢行為。縱觀太平天國在南京定都的前四年,可以發現這個政權在建設後方根據地,發展生產,組織民眾,這幾方面,真的是太差勁了!

像這種不重視後方,卻出兵北伐的案例,在歷史上並不是太平天國這獨一份。元朝末年的紅巾軍北伐,也是一樣的情況。

紅巾軍三路北伐,聲勢浩大。西路軍打到了寧夏;中路軍殺到了漠北草原,把蒙古人的老家都給抄了;東路軍殺到了北京城下,攻城失利後又繼續東進,差一點把高麗國給滅了。這種北伐戰績,比太平天國的北伐那強的不是一點半點。但是紅巾軍的北伐也跟太平天國北伐一樣,沒有後援,幾路大軍沒有配合,基本都是各自為戰,被敵軍各個殲滅。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敵人送人頭罷了。

或許石達開有能力打到北京城下,但是這又怎麼樣呢?整個太平天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家,儘管東征、西征打的是有聲有色,但其實還是清軍佔有絕對的優勢。

天王、東王自己帶頭腐朽墮落,光靠幾個戰爭天才在前線硬頂堅持,也不頂什麼用。



所以太平天國的北伐能否成功,不取決於由誰來統帥。關鍵是太平天國本身的實力要足夠的強,太平天國的領導人戰略眼光要放的足夠的遠。沒有堅實的後方根據地,哪怕讓徐達、常遇春來指揮,也一樣是給清軍送人頭!相比於洪秀全和楊秀清這種草臺班子,石達開倒是個人物。只是可惜了,所奉之主非人傑,他自己也是犧牲品。


Mer86


太平軍北伐慘敗而歸,其中“慘敗”是真,“而歸”沒有,是全軍覆沒。

北伐軍之敗,敗在天王和楊秀清在戰略上不重視,人數太少,以往行之有效的戰術發揮不出來。石達開如果是北伐的統帥,也是照敗不誤。只不過他是王,帶的部隊可能會多一些,不至於像林鳳祥李開芳一樣兒戲般就貿然北上。

首先,太平軍根本就不重視北伐

1853年3月,太平軍定都天京。

天京是太平軍對今天南京的稱呼,清朝叫江寧。江寧對雙方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當時江寧是兩江總督的駐地,佔據江寧等於控制了兩江。而清朝每年80%的財賦收入和糧食產自兩江,兩江糜爛,清廷的脖子就算被掐住了。

所以當時太平天國方面一片歡騰,極其樂觀,以至於大家都不願意去提北伐的事了。但北伐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兩軍相對直搗老巢是決勝不可或缺的一步。這一點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當年用兵就都非常明瞭其中的訣竅。



然而,對大多數太平軍將士來說,定都天京意味著革命的第一個目標已經實現了,下一步的中心工作是鞏固勝利成果,好好享福了。這個時候讓他們北伐,都有些不情願。

因為當初在金田起事時,天王洪秀全親口向他們許過願。洪秀全說,他是受上帝之託下凡來除妖的,除完了就可以帶大家上真正的天堂。但在沒有除完之前,大家可以先去小天堂去享受一番,這個小天堂就是江寧和蘇杭。太平天國實際上是個宗教組織,必須得有具體而明確的目標才能號召信眾。現在果然到了江寧蘇杭小天堂了,洪天王沒有瞎說,於是全軍更加信服天王,也都懈怠了,從上到下大大鬆了一口氣。這也是太平軍定都天京以後迅速腐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洪秀全以下,楊秀清等人其實都很滿足於江南割據的局面。雖然沒有滅了清妖,但像三國的東吳一樣據有江東膏腴之地,悠哉悠哉也不錯。

但北伐還是要去的,只是要看派誰去而已。之所以還要北伐,是因為清朝的皇帝住在北京,除妖還是要除王的,這關係到太平軍的最高綱領。還有,太平軍雖然定都天京,但大批清軍也蜂擁追趕而至。北伐至少是個戰略佯動,能夠分散清軍的注意力,打擊清軍的士氣。

但是,從洪秀全、楊秀清以下,都不認為有舉全軍之力北伐的必要,甚至也沒有派出主力部隊的必要。江南的膏腴之地太誘人了。太平軍的將士大多是來自兩廣苦寒之地的客家人,到了江南的確就有了上天堂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那麼重要的北伐不派王一級的統帥的原因。

不封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而封了王就可以一勞永逸了

太平天國洪秀全以下當時有五個王,其中西王蕭朝貴在長沙被左宗棠的大炮轟死了,南王馮雲山在蓑衣渡被江忠源的大炮轟死了。到定都天京時還剩下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各位王當時都功成名就了,派誰去北伐都不合適。



另一方面,照太平天國的規矩,將領們如果沒有封王,哪怕當官當到最大也不算是出頭。因為丞相以下是不能有家的,太平天國分男行女行,即便是真夫妻,在一起親熱也是要殺頭的。

當時太平軍王以下丞相為最高官員,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丞相們雖然官至極品,但也不能有老婆。

為了排解軍中寂寞,這些丞相都各自養了幾十個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男童,號稱童子軍。這些童子軍都面容姣好,平時的打扮都是粉雕玉琢。他們也上陣打仗,有的還頗能打。據說太平軍攻打武昌城時就是童子軍首先攻入城的,著名的忠王陳玉成就是童子軍出身。不打仗時這些童子軍就做些洗衣、收拾房間等雜務,入夜則充當媵妾,為將丞相們侍寢。

但當了王就不同了。每個王都可以合法地擁有幾十個老婆,有規模宏大的王府。 所以封王就成了太平軍將領的夢想了。

當時北伐軍統帥林鳳祥的官職是天官副丞相,李開芳的官職是地官正丞相,另一個統帥吉文元是春官正丞相。他們三人離王都還有一兩步之遙,因此亟需建功立業。 建功立業就要接著打仗,而北伐是立不世之功的捷徑。

而對於已經封王蕭朝貴、韋昌輝和石達開來說,北伐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已經是王了,沒有必要那麼拼命了。如果不是天京事變,他們是不會離開江南的。他們那時最關心的事是多弄些美女,東王楊秀清實際上是為洪天王身邊的四個美人而打洪天王屁股的。所以,太平軍北伐時,沒有王這一級的統帥參加,也就意味著沒有主力部隊參加。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傾巢而出,舉全軍之力繼續北伐,一路打到京城才有希望。可惜洪天王和掌實權的楊秀清一點遠見也沒有,定都天京以後迅速跌入溫柔鄉。

以往的打法不適用於北伐

史載,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時帶了兩萬老廣西兵。但據唐德剛先生的考據,人數可能沒有那麼多。當時太平軍和清軍在對外宣傳上都很浮誇,喜歡往大了說。

為什麼只帶了這麼少的人就敢去北伐?如果我們瞭解太平軍徵兵和徵糧的方式就不會奇怪了。太平軍從廣西桂林出發也就不到一萬人,但一路打過來,太平軍的人數越打越多,到江寧城下時,已然五十萬大軍了,而且也不見糧草缺乏。


太平軍的戰法是流寇戰法。具體說來就是“堅城必圍,城破必屠;得城不守,順民不殺;就地裹挾,沿途徵發”。就是說,它的所有的軍需來自於破城之後的搶掠,沒有任何根據地。因此,太平軍特別喜歡攻城,它的所有戰略目的集中到一點就是攻城,凡是它路過的城市,只要能攻下來就肯定會屠城。屠城的目的是為了搶掠,籌集軍需。屠城中被搶的富人殺掉,窮人就參軍,這就是所謂就地裹挾。所需的民夫徭役則沿途徵發,隨心所欲。

所以,用這種方式打仗在出發時的確不需要很多人。如果運用得法,一路播撒革命種子,一路就會做大。這也是北伐軍不帶很多人、不需要根據地的主要原因。

這一套做法在南方,尤其是在兩廣、兩湖地區很好用。但到北方就不行了。林鳳祥他們在河南汜水渡黃河之前還有捻軍配合,勉強也能搶掠幾個城池。但過了黃河,就是單純的孤軍深入了,沿途的城市嚴陣以待,都是易守難攻。百姓也很難裹挾,不願跟著太平軍走。

清廷方面在後期已經完全明瞭太平軍的打法。實際上,與太平軍作戰只要一個訣竅,就是堅決守住城池。太平軍圍城久攻不下就會放棄,轉而向下一個目標前進。所以當時咸豐皇帝特別強調地方官守土有責,嚴令他們與城池共存亡。

懷慶知府顏丙燾就是個例子。顏丙燾是個從未打過仗的書生,但大敵當前卻臨危不懼。他在太平軍林鳳祥部圍城時率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竟然堅守了兩個多月,硬是支撐到訥爾經額率大軍到來,對林鳳祥實施了反包圍。林鳳祥一戰不利,是從沁陽逃出來的,差點就全軍覆沒。

北伐人數少的弱點在渡過黃河後特別明顯。清廷方面調集北方各省綠營、還有勝保的大軍和機動能力更強的僧格林沁的黑龍江馬隊圍追堵截,人數上佔優的清軍對北伐軍形成了圍毆之勢,北伐軍完全不能發揮以往的特長,北伐到最後變成了一路奔逃。至林鳳祥、李開芳在天津靜海和獨流會師時馬上就被數倍於己的清軍反包圍,只能固守待援,最後全軍覆沒。

北伐軍一直沒有機會補充兵員。清時黃河以北地區的百姓生活極其貧困,糧食很少且粗糲。這讓那些從未吃過粗糧的老廣西們極其不耐,想到其他人都在小天堂享福,他們卻被清軍攆得像兔子一樣逃亡。所以士氣一天比一天低落,最後竟致絕望。


國史館


太平天國的北伐,我認為是楊秀清作出的英明決策。之所以造成慘敗,而且無歸,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將領人選的失誤。

林鳳祥、李開芳,是太平天國內部不可多得的大將人材,但在戰略眼光方面,還欠火候。

北伐軍數萬之眾渡過黃河,本可以乘勝進逼京師、震懾清廷。林鳳翔卻率軍進攻只有幾百人的懷慶,在超過30倍以上優勢兵力下,久攻懷慶不下,在懷慶滯留兩個月有餘,失去了進逼京師的大好良機。

其次,北伐軍沒有搞好與人民群眾的關係。

北伐軍攻破滄州之後,林鳳祥為洩私憤,竟然下令屠城,造成沿途人民群眾的激烈反抗。後續久攻天津不下就是明證。攻不下天津的原因,不是因為清兵太強,而是因為民眾同仇敵愾,重創了北伐軍。

若翼王石達開領軍北伐,相信不會犯上述錯誤。達成黃巢攻破長安,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壯舉,未嘗不可能。




上下相連


首先我們得弄明白一件事,即太平軍掃北(這是太平軍自己對北伐的專稱,且只要是目標為北京的北伐都叫掃北)為什麼會失敗?是將領無能還是戰略性錯誤?

定都南京並攻取鎮江、揚州後太平軍約有50個軍(中一至左十,不算水軍),號稱百萬,但能戰之士應該只有10萬多一些,派遣的掃北軍兵力達9個軍,且番號都在5以前(武昌之前編成的老部隊),總兵力達2萬,且這只是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所率的前軍和中軍,原本還有朱錫錕、黃益芸、林紹璋所率的後隊(林、李從揚州出發,在滁州以南迴合從浦口出發的吉文元,而後隊是從天京渡江北上的)因為迷路錯走六合,被六合縣令溫紹原偷襲,僅朱錫錕帶少數人在滁州或臨淮關附近追上前隊,黃益芸因大營火藥庫被焚燒死,林紹璋退回天京。楊秀清在寫給林鳳祥的誥諭中提到後隊時稱“左軍及右軍錯路官兵”,這表明後隊至少還有兩個軍(左某軍和右某軍),只有少數人加入掃北(朱錫錕打黑旗的“先鋒營”,似乎只有幾百人)是個意外。也就是說,掃北軍已集中了太平軍總兵力的五分之一強且是精銳中之精銳,指揮官為3個丞相1個檢點(當時太平天國一共也只有六個丞相,丞相之上就是東西南北翼王),這樣的陣仗差不多是太平軍在定都天京情況下所能拿出的力量極限。

但這樣的力量是不足以推翻清朝的:從廣西到天京儘管太平軍一路走過來,但除了大峒一仗殲滅清軍四個總兵一個參將,是出色的殲滅戰外,其它大小戰役都是消耗戰、擊潰戰,清軍有生力量損耗有限,被動的原因主要在於無法把握太平軍行動方向,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即便如此,太平軍1853年3月8日抵達南京城外,19日破城,從廣西一路追來的向榮部清軍31日即抵達南京城外孝陵衛下寨,僅僅晚了23天,比洪秀全入城更只遲了兩天而已。“功莫大於勤王”,清軍最擔心的就是太平軍北上直取北京,當太平軍衝過三汊河,攻破滁州,又渡過淮河後,其行軍方向已毫無懸念,清廷完全可以動員其尚未傷筋動骨的大半個中國兵力、財力,去專門對付這樣一支孤軍。

實戰中掃北軍的勝利基本上都是趁清軍當面尚未集結,或自己突然轉進而清方圍堵體系未及調整之際,如趁江北大營和安徽袁甲三、周天爵部反應不及破滁州、過淮河,趁河南清軍尚未完全集結攻破歸德府,趁清軍集結懷慶城下突然向西,在臨洺關擊破措手不及的山西軍並攻破堅城平陽,趁清軍注意力被吸引到山西-北京一線突然掉頭向東,攻破只有幾百駐防八旗和少數回勇的滄州,等等,一旦清軍部署完畢則幾乎無能為力,如在河南歸德大勝後卻攻不破汴梁,在懷慶面對以河內團練為主力的守軍久攻不下,敵方援兵抵達後更陷入被動,在山西當勝保等部集結後就走不通北道不得不掉頭向東,在楊柳青遇到以謝子澄為首、準備較充分的團練和僱勇就連敗三陣,最終讓僧格林沁得以從容集結起足以正面擊破太平軍的人馬,等等。從戰役戰術看,林鳳祥、李開芳除圍攻懷慶太久和在楊柳青遇挫後不肯立即南撤,結果貽誤時機被圍殲外,並沒有大的失誤。

如果主帥換成石達開,在定都天京的情況下兵力不會有明顯增加(題外話,定都天京是當時太平天國最穩妥的戰略選擇,本身無錯,錯誤在於既定都天京又派兵掃北),既然掃北的失敗主要是戰略性失敗,而石達開無權更改太平軍的掃北戰略,他作為戰役統帥未必可以比林鳳祥、李開芳等做得更好,從他後來獨當一面“遠征”的軌跡看,在無後方、無增援情況下他也難以打開局面,且他遠征的方向是遠離清廷要害的西南,而掃北卻要直搗清廷首都,騰挪餘地更小。

當然,石達開用兵靈活,頭腦敏銳,如果是他為主帥,楊柳青受挫後大約會立即知難而退,這樣可以把掃北軍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帶回太平天國區域,避免全軍覆沒的命運,但他改變不了力量對比,完成不了掃北的終極任務——消滅清朝。甚至退一萬步,即便石達開僥倖攻破北京城,同樣無法推翻清朝,更無法在北京長久立足,清廷不過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更早幾年受那一番驚嚇罷了。


陶短房


太平天國史上唯一一次的北伐其實更像是一次試探,勝敗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損失了兩員重將確是非常可惜的。

這一次北伐,兩萬人的軍隊,林鳳祥,李開芳兩位身經百戰的將領統帥,區區兩萬人北伐,即便個個驍勇善戰以一當十,也註定了結果是失敗的。

太平天國北伐前後歷時三年,先後轉戰安徽,河南,山西,直錄諸省,1854年北伐軍進圍天津,京師鎮動,咸豐帝急調精兵馳援天津 ,北伐軍招到清軍的重重包圍,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英勇就義,李開芳在山東被俘,6月11日在北京凌遲處死,太平天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北伐徹底失敗。

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兩萬多太平軍將士浴血奮戰轉戰數省,而後方的太平天國大本營在錢糧兵員上面卻並有給予支持,孤軍深入孤軍奮戰註定是失敗而歸。

直到得知北伐進入天津附近時洪秀全才命夏官又副相曾立昌等人率軍馳援,結果在山東臨清遭到清軍阻擊,曾立昌戰死,援軍覆沒,北伐軍徹底成了孤軍。

對於這一次帶有冒險主義的北伐,其成就也是明顯的,堅持了三年,轉戰數省有力的震懾了清朝,使清軍首尾不能相顧,兩線作戰疲於奔命,這為太平天國在南方大敗清軍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回到正題,假設由石達開來領導北伐大軍結果會怎樣?我想到最後結果都是一樣的,林李的能力在太平天國諸將領中已是非常出類,但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兵員有限,其結果只能是失敗,能堅持三年已屬超出預想,能打到京師附近更是了不起了。





大國布衣


如果石達開做統帥,恐怕會一敗塗地,連慘敗都算不上。

因為從決定北伐的那一天起,就是錯誤的,洪秀全等人攻佔金陵前,形勢一片大好,但定都金陵以後,整個太平軍內部的矛盾開始突顯。

第一,內部將領異見分歧較大:

在太平天國內部,分男女營,天王以上級別盡享榮華,下面的中堅將領卻過的清湯寡水,甚至倍受約束。

對於一個構成權力金字塔的整體來說,同樣是戰功顯赫,將領們為了太平天國也拋頭顱灑熱血,然而局勢穩定後,他們卻不能享受到應有的榮華富貴,這勢必導致部分將領內心的不平衡,繼而形成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導致剛建都沒多久的天京,突顯出內部團結的矛盾。

所以洪秀全最初北伐的目的,一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二是為穩定天京局勢爭取時間。

但眾所周知,一個並不團結,甚至意見分歧較大的內政團體,勢必會影響到整個軍隊行動的決策,這也是導致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第二,對於時局的錯誤判斷: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以後,五大天王自此過上了悠閒的生活,本來洪秀全招兵買馬之初,是打著“上帝”的旗號,為的是“消滅惡魔,驅除清廷,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這種理念在前期很能鼓舞人心,所以那時的太平起義軍打仗尤為勇猛,但自從連打勝仗後,雖然整個太平軍的士氣高昂,然而領導者卻因此陷入了盲目的自信,他們覺得自身戰無不勝,即便清軍的裝備先進,糧草豐盈,可一旦對上自己,根本毫無還手之力。

北伐的終極目的,是在於攻佔北京,徹底瓦解清朝的統治,然而北京不同於其他之處,這可是滿清的大本營,說是有重兵千萬也不為過,而農民組成的起義軍,即便前期再勇猛,但面對受過訓練的王牌正規軍來說,仍然有不小差距,更何況初期的太平天國非常仰仗人海戰術,即便是最著名的一場勝仗——三河鎮大捷,起義軍也是動用了超過清軍將近二十倍的人數才贏得了勝利。

可是北伐軍隊呢?

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三大將,只率領區區兩萬餘人參戰。

拿兩萬人去直搗黃龍,幻想著一舉攻破清廷的核心重地,這不就是胡鬧嗎?

說難聽的,洪秀全把這些人派出去,根本就是讓他們去送死,估計這仨人當時在軍中鬧的最歡,當然也不否認,他們也是最想撈取軍功,儘快稱王,好跟天王平起平坐。

所以不顧一切也要帶兵出征,打了勝仗就是軍功,有軍功了就能封王,然而到最後卻活活把命搭了進去,三個人當中林鳳祥、李開芳死的最慘,受凌遲酷刑。

第三,戰術失策,孤立無援:

戰術失策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太平軍基本都是南方人,對於北方的嚴寒氣候極不適應,而且當時剛進入北京的範圍,就遇到了一場大雪,本來兩萬人帶的衣物糧草就不多,一路戰鬥下來,到了北京,兵力基本所剩無幾,如同強弩之末。

雖然起初清軍選擇跟太平軍正面交鋒,拿著兵力死磕,卻完全討不到便宜,後來清軍改變戰術,不再正面作戰,選擇用多股兵力進行車輪持久戰,憑藉自身的強大補給,慢慢蠶食缺衣少糧的太平軍,最終成功將其合圍,這下徹底斷糧,沒了糧草,就算給你雄兵百萬,也難以發揮出戰鬥力,更何況負傷累累的太平軍。

於是很快,北伐軍就連連告退,一敗再敗,最終陷入了北伐以來最艱難的絕境。

然而天不遂人願,洪秀全等人的情報與動作更是太遲,直到北伐軍被全部包圍,他們才慌忙組織援軍,但是由曾立昌率領的這支援軍,在抵達要地臨清後,城中軍械庫早已被清軍盡數焚燬,又在看到清軍趕來圍困時,完全拋棄急需支援的北伐大軍,曾立昌一眾當即落荒而逃。

因為援軍的中途叛逃,最終導致孤立無援的北伐軍全軍覆沒。

曾立昌

以上三點,對於一支力圖攻克強敵的軍隊來說,無異於最大缺陷。

其一,內政充斥矛盾,直接影響軍隊決策。

其二,盲目自信,定都天京前的連連大捷,致使太平軍過於自信本身實力,而對時局缺乏準確的判斷。

其三,軍心不凝,曾立昌率領的增援部隊,因懼戰而棄軍令於不顧,甚至棄同袍於死地,恐怕縱觀歷朝歷代,都是被人所不齒的懦夫行為,足以體現出太平天國內部人心的鬆散與混亂。

假設太平軍當真兵臨城下,清廷為了王朝的延續,絕對會不知廉恥,去請求英國列強幫戰,當然清廷後來也的確這麼做了,即使清廷部隊打不過太平軍,但裝備現代化武器的英軍,面對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可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打敗的。

總結出這三點,再回到問題上來,如果石達開接手北伐任務,統領北伐大軍,結局還是一樣,最終不可避免的全軍覆沒。

因為從理性的角度上來講,一支內部人心不齊,盲目自大,缺少後勤與支援的部隊,試圖攻佔雄踞北方上百年的王朝重地,且敵軍全部都是裝備滿編,糧草充沛的正規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哪怕他是天縱英才——石達開。


————————


錢品聚


太平天國的失敗不是一城一池得失這樣簡單,即使是石達開做統帥,也改變不了失敗的厄運。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宗教思想的禁錮:天王洪秀全一面用“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處不均勻,無處不溫飽”的人間天國理想來動員民眾;另一方面又用辟邪享樂的宗教理論來蠱惑民心。太平天國政權在理論基礎上就極度偏差。這種政教合一的組織體系使整個太平天國的思想完全被宗教迷信所禁錮,每一名天國士兵均是上帝教的忠實信徒。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不斷自我神話,各種內部矛盾集中爆發,加速了政權的崩潰。

2,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農民畢竟是分散的小生產者,不可能制定明確的革命綱領。雖然頒佈過《天朝田畝制度》,但理想化的平均主義根本不能付諸實施。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不明確,佔領天京後,領導集團迅速腐敗墮落,導致內亂分裂等一系列的不正常事件。這些不斷瓦解廣大將士的革命鬥志,加速革命的失敗。

3,政權領導層治國無方,天平天國以宗教起家,是政教合一組織。定都天京後,政權把整個社會變成'大兵營'的做法完全違背常理,遭到各式各樣的抵抗。生產力受到破壞,物質極度匱乏,糧荒嚴重。統治者一味使用嚴刑酷法,更加激化社會矛盾。後期雖然有些改進,但縱觀整個太平天國史都沒有看到什麼治國良方,最終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4,政治腐敗,領導層政權奪利。太平天國建立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史有罕見。從天王到地方各級官員生活非常腐化,廣大將士敢怒不敢言。統治階層的腐敗,特別是高層領導集團中,爭權奪利,競相腐化之風迅速蔓延,無情的侵蝕了政權的軀體。天京變亂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高層的互相殘殺,神話開始受到質疑,信念開始破滅,政權的根基動搖,崩潰隨即而來。

5,清政府與外國勢力聯合絞殺,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被西方國家視為異端,未能取得外國勢力的支持。後期清軍卻得到大力支持,形式此消彼長。後期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極度衰落,在強強聯合下,迅速敗亡。


小板凳看電影


如果,即便是石達開去打,即便是太平軍不發生內訌,結果也只是推遲失敗而已,首先他的思想理念,和信仰崇拜,都不夠優秀,不夠系統,不夠好,不夠先進。注意,我說的是“不夠好”,而非“不好”。如果不好的話連這一時的成功都不可能!正因為太平天國還是有可取之處,優秀之面,才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但又不夠好,所以快速落敗。



在當時情況下,他們要完勝漢族士大夫階層,這對大部分中國人都是極大的衝擊,他們那樣的信仰,和對待漢族士大夫文化,對待地主階級的利益策略。阻力相對之大。曾國藩這些人,無非天時地利,有利有風,豬都可以飛起來。太平軍是當時中國過剩人口的垂死掙扎,無所不用其極要不能說過分!然而,時也,勢也,嗚呼哀哉。有人說太平軍失敗了,我說是成功了。因為過剩人口垂死掙扎的意思就是,老子走之前要帶你們一起走!這個目的達到了,就是成功!
然而,漢族士大夫亦是元氣大傷!並未白贏!太平軍亦未白輸!如果是太平天國運動整體是失敗,那也是全民族的失敗!如果他也有一些意義和價值,那是底層垂死掙扎的人,在生命無望的情況下,用餘力爭取開闢出一個全新活法的努力!這個努力足夠震撼,撬動了整個政治、經濟、文化,三大板塊。這就還比春耕播種之前的犁地、鬆土。江湖語言說,“你是否皮子癢了,我給你鬆一鬆筋骨!”那麼太平軍,就是那個給你們松筋骨的人,他們就是犁地的犁頭和牛。當然,這是髒活。播種的事就交給五四。開花結果就是再往後了。總之他們就算是魔鬼是打手,也是老天爺派來的,都是為老天爺服務的。


大過未央生


太平天國北伐軍犯的是偏師弱旅孤軍深入且後援不濟的錯誤,以區區兩萬人便想指導北京,太輕視滿蒙八旗了,即便換了石達開,在遠離天京且兵力遠遜於清軍的情況下也很難有所成就,再者石達開後來帶十多萬人出走江南數省最終被滅,可見石也算不上出色的軍事家,


瀟湘夜雨63052


根本就不是誰做統帥的問題,是太平軍內部系統已經分化的問題!如果太平軍確實是想統一全國,一定會有第二第三梯隊,這樣完全可以成功!問題是太平軍內部只想爭權奪利,高層分化、失敗就是必然!可惜了幾員大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