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視的「治」與「防」

高度近視的“治”與“防”

高度近視不僅給患者帶來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其潛在危害和相關眼病的發生也值得警惕。手術是目前矯治近視的有效方法,但術後用藥及隨訪監控也大有學問。今天,惟視眼科有幸邀請到北京同仁醫院的張豐菊教授,就廣大患者和眼科醫生關心的高度近視治療及防護相關的問題進行一一解析。

高度近視的“治”與“防”

高度近視:危害不容小覷

近視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健康問題,而亞洲由於青少年學業壓力普遍較大,更是近視及高度近視的重災區。我國已經是一個近視大國,北京同仁醫院一項流行學調查研究顯示:2005年北京市高中及大學生中高度近視者佔比為19.1%,而不容樂觀的是,這一比例還在逐年增長;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近視患者的比例逐漸增高。因此,近視的防治在我國面臨的形勢十嚴峻。

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在對近視者的外觀造成一定影響的同時,也給其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嚴重時甚至可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除了這些直觀的影響外,張豐菊教授著重指出:高度近視者由於眼軸的增長,眼球的形態發生了改變,從而造成發生更多眼病的隱患。由於視網膜變薄,高度近視患者可能發生視網膜裂孔、變性、黃斑中心凹下的新生血管,後者發生出血或演變為瘢痕後可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害;此外,由於晶狀體營養受到影響從而使發生白內障的風險增高;同時,高度近視合併開角型青光眼的幾率高於普通人群。這些危害使得高度近視不容小覷。

近視矯治手術:嚴格把握適應證

儘管框架眼鏡及角膜接觸鏡可以矯正大多數屈光不正,但有不便利或增加感染的風險,因此很多患者有迫切的摘鏡需求。手術是有效的近視矯治方法,已在我國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目前包含了多種術式。為了確保手術得到安全、有效、穩定的結果,手術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張教授告訴我們,近年來陸續推出的《飛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切除術專家共識》、《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5年)》以及《重視高度近視防控的專家共識》,就是旨在幫助手術醫生嚴格把握適應症,選擇最佳術式,從而取得令患者滿意的手術效果。

目前近視矯治手術分為兩大類: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和有晶體眼的人工晶體植入手術(ICL)。所有手術僅適用於18歲以上,眼軸發育和屈光度穩定的近視患者。其中,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包括表層手術和基質手術。表層手術是去除角膜上皮用準分子激光在前彈力層消融,意味著消掉了前彈力層和淺層基質,適合中低度近視患者,由於手術去除了角膜上皮,術後早期會有較重的疼痛感,視力恢復較慢。基質手術包括有角膜瓣的角膜激光手術(如飛秒激光輔助制瓣的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或稱FS-LASIK)和無瓣的微切口角膜基質透鏡取出術,即SMILE手術;適合近視度數平均在1200度以下、角膜厚度足夠切削的患者,術後痛苦小,早期即可有較好的視力。由於是在角膜上進行切削,手術會改變角膜的生物力學特性,應在術前排除圓錐角膜、角膜營養不良等角膜疾病。

對於近視度數較高而角膜厚度不夠的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術不再適合;此時對於條件適宜的患者,可以採用有人工晶體眼的人工晶體植入術,但術後要注意眼壓、前房深度、視網膜情況的監測。由於該術式為眼內手術,即:有眼內手術的風險性,所以是角膜屈光手術的一種補充手術。目前的主流術式仍然是激光角膜屈光手術。

高度近視術後:重視隨訪監測

對於高度近視患者來說,手術成功就代表“一勞永逸”了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張教授說,我們稱手術為“矯治”近視正是因為這並非是一種根治近視的方法。手術改變了患者的屈光狀態使患者不用眼鏡也能看清,但是並不能逆轉患者眼軸和眼球的形態。高度近視相關的白內障、青光眼及視網膜疾病在術後仍然可能發生。因此,這就要求患者重視術後隨訪,定期檢查眼壓、晶體、視網膜等。激光角膜屈光術後一般會採用激素性藥物抗炎,而高度近視患者往往對激素非常敏感,可能發生激素相關的高眼壓或青光眼,因此要尤為注意術後眼壓監測,及時調整用藥。從遠期來說,患者應注重紫外線防護,可佩帶防護鏡,避免紫外線對眼底黃斑的損傷;注意飲食均衡,可增加一些含有花青素和葉黃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藍莓、紫薯、玉米、胡蘿蔔等。

高度近視用藥:謹慎應用激素,選用替代藥物

如前文所述,高度近視合併開角型青光眼的幾率高於一般人群。張教授告訴我們,高度近視患者中開角型青光眼的發病率為正常人群的兩到三倍;同時,高度近視對激素的升眼壓效果,往往較中低度近視患者更為敏感。這些決定了高度近視術後用藥有其區別於中低度近視者的特點。在術後早期,強調短期高效的激素應用。同時,對於基線眼壓處於正常值高線的患者,激素應用要更加謹慎,可以在嚴格監控下選用新型非甾體抗炎藥物替代激素,避免後者升高眼壓的風險。張教授團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對比了高度近視術後常規用藥和新型非甾體抗炎藥的效果和安全性,得出的結論是,兩組的抗炎效果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術後屈光度穩定性方面,使用新型非甾體抗炎藥的一組更佳。高度近視患者術後使用新型非甾體抗炎藥,更能增加屈光穩定性。

新型非甾體抗炎藥:避免升高眼壓,增加舒適度

張教授認為新型非甾體抗炎藥在高度近視矯正術後的藥物應用中具有其獨到之處,這是因為:它具備可比擬激素的抗炎效果,而避免了激素對眼壓的影響;除了抗炎以外,新型非甾體類抗炎藥具備鎮痛效果,這也是它起初多用於表層手術後的原因,而對於FS-LASIK,新型非甾體類抗壓藥同樣能減輕患者術後早期的疼痛感;對於沒有疼痛或疼痛較輕的SMILE手術,新型非甾體抗炎藥也能增加患者術後早期的舒適度。

手術精益求精,未來重在防範

近視矯正手術在其誕生後的數十年間不斷創新和發展,手術設備和技術的革新(如對眼位、瞳孔偏倚的矯正)使得切削更加精準化,同時也擴大了手術的適用範圍,使更多近視者獲得了手術摘鏡的機會。手術醫師的技術精進和經驗積累使得他們能給患者提供最優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樣的,ICL在非球面、形狀等方面的改進提高了術後患者的視覺質量,Toric晶體增加了該項術式可矯正的散光度,V4C晶體使患者無需進行虹膜周切。

儘管如此,張豐菊教授還是強調從根本上加強對近視的防範,尤其是如何避免低度近視發展為高度近視。在控制眼軸和近視度數增長方面,目前可採用的方法包括角膜塑形鏡和低濃度阿托品,後者可達到等同於角膜塑形鏡的效果。對高度近視發病機制的研究,包括致病基因探索定位和後續的靶向治療,也許能在未來達到根治近視的效果——張教授說,這是他們正在努力的方向。這同樣是我們的美好願景,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帶給廣大近視患者更多福音。

本文轉載自“惟視眼科”【張豐菊教授:高度近視的“治”與“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敬請期待下期資訊,關注“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為您解決心裡的煩惱,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高度近視的“治”與“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