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训你们怎么理解这句古训?

清风明月Xqmmm


‘为己’、‘为人’,孔子要褒奖的是‘为己’的学者,贬斥‘为人’的学者。

《论语》中的这两个词,到现在褒贬的意思都反过来了,现代人对‘为己’痛恨得不行,直接将其与‘自私自利’划上等号;对于‘为人’则将其作为一种美德来颂扬。



但这不属于孔子这话包含的意思,孔子说这句话,指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古之学者为己’,是为了自我提高而学,凡是能提高自身认识、境界、能力的,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与此无关的,则搁置在一边。孔子的好学,正是如此,对于礼乐文化既能学而不厌,又能不耻下问,这是孔子学习之乐,是自我提高之乐。


‘今之学者为人’,为人,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显摆而学。其学习动机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提高,而是为了‘证明’‘这个我也懂’、‘那个我也知’,背后是虚荣心在作祟。

至于‘学者’一词,翻不翻译都行,《论语》的这句话放到现在看专家‘学者’,或者更适合。


幽幽南山客


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下:

首先,如果你认为这句古训是叫我们“为了自己可以自私一点”,那就理解错了。

“古之学者为己”意思是“若我们懂得真正的为自己爱自己,没有想到为别人的时候,反而其他人都得到好处”。

“为己之学”的观点还体现在以下:

其实就是《易经》里讲的[复自道],意思是回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就是西方教育家蒙特梭利讲的[正常化],意思是叫你从你本心,符合人性去活,正常化,而不要被人的心机,人为人工的一套控制,扭曲了自己的天然人性。
也就是西方心理学家荣格讲的[个体化],意思是他认为所有人都能够活出一个个体的庄严,因为生命的道理,不是外在,每一个个体一定是自足的,不是别人给予的。



其次,我们现在大家普遍的行为是口口声声“为别人”,其实很可能是为自己。

因为可能是满足自己的控制感、不安全感或某种目的心。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叫做“非爱行为”,跟这种行为很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父女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说:

“你看看,我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付出,所以你必须对我如何如何”。

父母对孩子经常说:

“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妈妈辞职全心全意照顾你,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笔者的体会是,在现实中,以上这些“非爱行为”,对情感的纠缠伤害极大,问题是还难解,因为是“以爱的名义”,似乎就有某种豁免权?

而如果我们换个纬度,先学会爱自己,尽量调节好自己的抱怨和负面情绪,就会好很多,至少不会因为负能量的传导造成对别人的负面影响。其实,你只有真正懂得爱自己,你才会明白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



所以,一个人格稳定的人,他不必强调爱人,他做出来的事,一定是合乎道德,就是爱人;满口强调这个大原则、那个大原则,为了别人,为了爱,为了社会的人,其实可能很麻烦,因为可能是伪善。他连如何爱自己都不知道,又怎能很好的爱别人呢?

以上就是笔者对“古之学者为己、今日学者为人”的理解。



梁春光说


“为己”不是让你自私自利

这里的为己,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样的,但很多人误解成,人如果不自私自利一心为了自己,那就活该天诛地灭。

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感到悲哀。

我们古代的圣人,境界这么低吗?他们只知道赤裸裸的鼓励大家自私自利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为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的意思。

为,wei第二声,为,作为,成为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都不懂得做好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人就活该天诛地灭了。这才是我们先贤的意思!

古之学者为己

是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知识,追求智慧,是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同样认为: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即肯定自己的存在,并自我塑造和成就,选择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

今之学者为人

这是一种功利化的学习,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会本领知识来谋生,赚钱,捞取名声。

这种学习会有目的性,也很实用,这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动力。

但如果将所有的学习都强加一种功利化的、世俗化的目标,这种学习,就失去了学习、探索的最大乐趣。

正如我在另外一个答案中所说的:科学和哲学的本质都是无用的

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这样说科学精神:

希腊人强调真正的科学是为了自身目的存在的,所以他有所谓的为学术而学术、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所以,真正的科学的第一个特点是超功利的,是没有用的。

科学和哲学,都是出发于对世界的好奇心,而引发的思考和探索。

希望大家能真正的理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谈者无语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原文为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当然这句话也在《荀子》《新序》《颜氏家训》中出现,也基本源出《论语》,只是有所发挥,所以在此不一一列举。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的翻译:

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钱穆先生的翻译如下

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为什么每次提及《论语》的问题,我都会翻出杨伯峻和钱穆先生的这两本书?因为这两位先生是在《论语》古注转今注今译最先尝试的人,而且也是颇有建树的,后来学者在做《论语》今注的时候都多多少少参考了两位老先生的著作。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要从翻译的理解难易程度上来说,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更容易理解,因为他带了非常明显的倾向,即赞扬前一句,贬低后一句。这也是杨伯峻先生参考了《荀子》《新序》等书做出的最后权衡。

反观钱穆先生的翻译,就相当于没有翻译。而这也正是其中的妙处。因为在注释中钱穆先生已经说的很明白。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褒贬之分,只是有前后之别。现在全部摘录下来,方便阅览: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非常认同钱穆先生的说法,也觉得他的解释更符合孔老夫子说这句话的本义,但是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才是古代学者理解这句话的主流,即褒扬前一句,贬低后一句,为此和出现了“为己之学”这一特有学风。孔子之后,大多学者以“为己之学”为荣,以“为人之学”为耻。大抵不是他们没有参透这层意义,只是有更多的教化作用在里面吧。


安意如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真正意思是:

古(指《论语》成书前的原始大同社会)竞争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服务,今(指《论语》成书时的奴隶封建社会)竞争学习的目的是“为人”治服务

一一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相近:“人(治)不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服务,“天(党)"要“诛”他,地(人民)要“灭”他,否则亡党亡人民国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古代学者的目的为自己,今天的学者的目的为别人那么简单的解释。古文言不是说白话,是一字一言的理论操作语言。

本篇名意思是:在民主立法纪规矩工作时,不爱法纪规矩约束,“言(任何意见)者无罪"(十四),其章意思是:讨论时提不同意见不准压制,是法纪规矩的规定(二十四), 篇章序数相乘的得数是三百三十六,代表的意思是:“一”定要让人们反映不同意见(二),正反意见展开辩论、竞争,求同存异,达成统一的共识意见(三),分离加倍压制这一辩论、竞争的权力(百三),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己六)。这是这句文言中的代词"之”的意思。

“己”是天干第六位,代表自己领导、服务对象人民的意思,不是代表自我的甲一。

例如:自己工作时的身体(己,睡觉时的身体是巳);自己领导服务的单位全体职工(己)等。

要准确地理解古文言文,不明白这龙的数字代表的意思这一点,永远解释不通文言经典。

《论语》是“言”说“吾”龙(五)的传人传的文化“语”言体系,不是人们随"口"乱说的话的意思。其编排非常严谨,不是以往误解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的“谈话语录"。详见《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也是一句经典语录。

这句话其实浅白易懂,我们很容易理解,说的就是古代人读书学习是为了化为己用,把知识用来浇灌自己。

现代的人读书学习是为了标榜自己,让别人给自己打分,以此彰显了不起。

在我看来呢,这句话要表达的哲学道理与意义深刻,我们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做学问,都不应该仅仅只是为了表面功夫上的好看,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多么了不起,而忘记去提升自己、建设自己。

学习是一件受益的行为,不应该是为了去表演去做作去为了彰显了不起去做的行为。

我们读书,既是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也是为了传道受业解惑,为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这句话也有警醒的作用,提醒现在的年轻人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应该是为了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也是为了让世界变美好去读书。不带功利心,只带一颗淡泊的心。


沈善书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就是: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修养学识,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表现给人看。

这算是孔子尊古讽今之词。

孔子奉唐尧、虞舜、文武二王、周公为圣人,但同期的春秋虽然如柳下惠、孔文子之类得他盛赞,但最多称为贤人,远没有圣人的高度,所以孔子算是厚古的人,认为古代人读书是增加自己的学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语·学而》中有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就说明孔子所向往的就是“古之为己之学者”。

联系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学者著书立言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能得到诸侯的重用,所以说“之学者为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纯粹形而上


甚至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罪己。

因为儒家之前的学者就是为己,而儒家出现后的儒家学者就是为人。

一个是提升自己,一个是干涉他人。

儒家主张干涉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