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獨不見》:道是陰雲卻轉晴

沈佺期《獨不見》:道是陰雲卻轉晴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講起唐代文學史,有兩個人是必須提到的,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並稱“沈宋”,唐才子傳提到,“及佺期、之問,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著定格律,遂成近體,如錦繡成文,學者宗尚”,而我們今日所謂的錦繡文章,當年竟然是單指的沈宋。

人們時常說,文品如人品,不過這句話放在古代未必正確,對於沈宋,亦是如此。沈佺期年輕的時候就曾因受賄入獄,人到中年,“又皆謅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貴佞”,後歷任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也算是官居高位。世事浮沉,沈佺期當年所作所為,是迫不得已還是任由心生,已然不可考,只得隨著歷史雲煙瀟灑,唯一留下千古不曾褪色的,只有他的詩篇。人已已,詩猶在,這就是文學歷經古今的力量。

至於他的“好基友”宋之問,則是更為奇葩的存在,抽空拿個專題來講一講。

沈佺期《獨不見》:道是陰雲卻轉晴

明代人評,宋嚴滄浪取崔顥《黃鶴樓》詩為唐人七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採取沈儉期《獨不見》一首為第一,二詩未易優劣。這首詩,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字,“明”。聲律名,韻部是“下平七陽”,陽平調最為潤口,不自如宋詞《聲聲慢》《賀新郎》都是仄尾,佶屈聱牙;對仗“明”,“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九月-十年,白狼-丹鳳,均相當工整,可以作為教科書了;意境“明”,哀而不怨,好詩佳作理應如此。若是提到缺陷,或許沒有《黃鶴樓》更有歷史縱深感吧,但是在唐詩的形式格律上已經做到極致了。

沈佺期《獨不見》:道是陰雲卻轉晴

說到對仗對偶,中國形式的對聯最有韻味,也誕生了許多小故事。像直到今天仍為絕對的“個個孔明諸葛亮”,成為笑談。講個無情對的故事,所謂“無情對”,是指意不通,但是對仗工整的對聯。所談民國時期有位高官做壽,蹊下弟子來給他拜壽,高堂滿座,其樂融融,老人大喜,便作了一聯“公門桃李爭榮日”,正是我高居朝堂之上,桃李滿園兀自爭芳鬥豔,頗有氣韻。一時之間,滿堂賢能竟然無以成對,老人心中更是樂開了花。這時候,年輕時留學歐美的太太,剎然一念,對出了一句“法國荷蘭比利時”。滿堂喝彩,稱為妙對。

沈佺期《獨不見》:道是陰雲卻轉晴

人生如斯,看似無情卻有情;世事如斯,道是陰雲卻轉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