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清風瘦骨為哪般?《蔣勳說唐詩》讀後感(四)


杜甫作為正統文學的偉大代表者,與李白看起來是兩個對立面,其實李杜兩人關係相當要好,“詩仙”和“詩聖”彼此欣賞,友誼深厚。就詩才而言,各具千秋,難分伯仲,在中國文壇上均是不可取代的偉大詩人。月下獨酌的李白與悲憫人間的杜甫並不矛盾,各自定位不同而已。作者非常反對討論李杜孰優孰劣的觀點,所以將李白寫給杜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作為李白的尾篇,將杜甫寫給李白的《夢李白》和《不見》作為杜甫的代表作開篇和第二篇,銜接巧妙,過渡天衣無縫。

書中收錄的其他16首代表作分別闡述了杜甫批判富貴權勢壟斷一時的社會意識,對唐朝華麗背後時代悲劇的寫實,對衰敗晚唐的民間疾苦的悲憫,以及杜甫個人經歷安史之亂後的離亂述懷和晚年感傷。從《麗人行》《兵車行》到《石壕吏》,杜甫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帝王將相千秋功業背後人仰馬翻、妻離子散的人間悲劇,浸透杜甫對百姓所受苦難的深深悲憫和反戰心情。他尤如一位專拍紀錄片的導演,一直在客觀見證歷史,他的落腳點始終在紀錄片的人物主角,不去了解唐朝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狀況,難以讀懂杜甫。杜甫本人作為戰亂逃散的難民之一,對百姓感同身受,將關懷與控訴的力量融入詩歌,將自己落魄的生活寫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社會責任感超強的他希望有朝一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詩聖清風瘦骨為哪般?《蔣勳說唐詩》讀後感(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曾說:“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所達到的巔峰無人企及,尤以《登高》最為突出,八個句子對仗工妥,用字精當,驚為天人。杜甫的愁是因時代敗落,難以開解。他白描《春望》,感傷《述懷》,悲憤《北征》,他期待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方能“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當詩人帶著責任和使命感去創作時,他的視角永遠在最卑微的平民百姓,他脫離華美和浮躁,冷靜客觀,詩意犀利,缺乏一定歷練的人難以品鑑,難以理解。樸素的美沒有華麗的線條,只有清瘦的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