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是個天才兒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24歲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即便是在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杜甫也算是個“大咖”,受到很多人追捧。當然,杜甫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年長他11歲的李白。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在洛陽第一次見到43歲的李白。彼時李白名動天下,而杜甫只能算是嶄露頭角。

杜甫對李白景仰已久,而李白對杜甫這個小後生也是青睞有加。兩人喝酒聊天,相見恨晚,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同年,兩人相約在梁宋見面,這次他們還偶遇了那個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

三人豪飲暢遊,品詩論文。“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同吃同睡,友誼進一步加深。

第二年,

兩人最後一次在兗州相見,李白還作詩調侃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此後,杜甫再也沒見過李白,他做了很多詩歌來懷念李白。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就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已經很久沒見到李白了,他佯裝狂放真令人悲哀。

此時距離杜甫最後一次見到李白已經15年過去了,所以杜甫說很久不見了。

“久”字強調思念時間之長,好像詩人一直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緊接著一句是對李白懷才不遇的同情。

古人常常佯狂避世,李白也是如此。

他曾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表面狂放不羈,笑傲公侯,實際卻是因為懷才不遇,濟世不得,而這對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而言,是多麼地悲哀啊!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幸而這世上還有人懂李白,人生得一知己,當死而無憾。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世人都說李白有罪該殺,只有我憐惜他的才華。

當時李白是永王李璘(唐玄宗十六子)的幕府,受到永王如燕昭王黃金臺延天下士的禮遇。所以當李璘被定“謀反”罪時,李白也受到了牽連。

當時甚至有人建議將李白“處以極刑”,是杜甫為其求情,才改為流放夜郎。

李璘是否真的謀反,我們不得而知,畢竟當時他擁兵在外,受到君主猜疑也是無可厚非的。

這裡的“憐才”,不止是憐惜李白文學上的才華,也指李白在政治上蒙受不白之冤,才華抱負不得施展。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他文思敏捷,揮筆寫就千首詩,但是現在卻江湖飄零唯有一杯酒相伴。

這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最絕妙的概括。

杜甫一直很仰慕李白的詩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而如此有才華的詩人卻流落江湖,漂泊無依,只能以酒澆心中塊壘,作為李白知己好友,杜甫怎能不感傷?

李白當然知道酒不能解千愁,“舉杯消愁愁更愁”,但是若能忘卻片刻憂愁也是好的,何況人家李白是借酒逞詩性。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末尾兩句,令人潸然淚下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匡山是你曾經讀書的地方,希望你頭髮花白的時候可以回來。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四川人,他少年時曾在匡山(四川江油市)求學,而此時杜甫也在成都。

這句深情呼喚李白,既是希望李白落葉歸根,也是期盼和李白再次見面。

“歸來”和開頭的“不見”遙相呼應,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深切思念以及渴望相見的深情厚意。

歲月浮光,世事喧囂,心中卻一直有一方淨土,裝滿思念。

即使知道也許永遠等不到那人回來,他還是會一直等待。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但是直抒胸臆的情真意切,感動了無數人。

正如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所言“三詩真樸,若自胸臆流出,所謂文生於情,不求工而自至。”

可惜的是,杜甫寫完這首詩的第二年,李白便去世了。

杜甫再也沒等到李白歸來,這也成為他寫給李白的最後一首詩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