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之所以在经历了莫斯科会战后,苏联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能进行反击,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苏联自身的条件;

二是轴心国集团的内讧;

三是美英盟军的支援。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及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大清洗带来的军官断层,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加上斯大林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不到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高达300万,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损失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如此巨大的损失不仅让苏联元气大伤,更让世界为之捏了一把汗。11月,德军前锋已经逼近莫斯科,苏联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关键时刻,斯大林留下来指挥苏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到第二年4月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之战的胜利。

莫斯科之战中,苏军消灭德军精锐超过50万,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过由于苏军指挥水平的低下以及兵员素质等一系列因素,苏军的损失在150万到200万人左右,可谓伤亡惨重。

但是,苏联不仅没有被德军击垮,反而迅速恢复了斗志,开始对德军进行殊死搏斗并最终击败了德国法西斯。

那么,和苏联有关的三方面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苏德战场的?静夜史认为:

1、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带来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

苏德战争爆发前,由于苏德两国瓜分了波兰,导致苏德成为邻国。为了巩固新占领的领土,苏联将原有的斯大林防线进行了拆除,将材料西运,用于巩固新构筑的巴普洛夫防线。

但是,巴普洛夫防线构筑仓促,达不到战时要求。再加上苏德瓜分波兰本来就是希特勒给斯大林下的套,利用双方邻国的关系使斯大林将大量兵力布置在苏德边境,为德国闪击战做准备。果然在后面的闪击战中收到了奇效。

虽然在苏德战争前四个月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力量,但是苏联从斯大林执政开始,就走向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一方面,苏联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最高程度的战争动员,可以将所有资源用于战争,确保战争的最后胜利;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的模式,使得苏联在苏德战争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创造了海量的军工产品,这些军工产品即使过时,也能够迅速装备二线甚至预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以军事干部为骨干,大量召回退伍军人,组成一支又一支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规模非常庞大的二线甚至预备役部队,这些部队的存在使得苏联能够在一线部队被大量歼灭后,迅速补充到苏联军队中。

苏德战争前,德国参谋部估计苏联只能装备184个师,但是苏德战争开始后,苏联至少装备了360个师,这让希特勒深感震惊!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希特勒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苏德战争中,每当德军消灭了一支苏联军队后,马上会出现另一支苏联军队,苏联军队的数量优势最终拖垮了德国法西斯!

2、轴心国的集团的内讧给了苏联喘息之机

在德国闪击苏联之前,意大利墨索里尼进军巴尔干半岛,侵略希腊,结果被希腊反杀,差点追杀到意大利境内。为了侧翼的安全,希特勒出兵征服希腊,虽然仗打得很顺利,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耽误了时间,这导致闪击苏联推迟了一个多月时间。

这一个月时间,几乎可以改变苏德战争甚至二战的进程,所以说意大利是猪队友毫不过分。

而当德军进入苏联时,才发现自身的不足。苏联的广袤国土给德国法西斯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从列宁格勒到高加索地区,战线长度超过2000公里,虽然轴心国集团军队超过550万,但是分散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而且,因为深入苏联境内太远,德国的补给早早就力不从心。因为苏联境内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德国基本就是在土路上向苏联各地进军。夏天还好,遭遇秋雨季节后,德军只能深陷其中,难以行进,这每天5到8公里的速度严重损害了德国闪击战的效果,给了苏联军队喘息之机。

最为可怕的是,即使德军占领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这也只是德军完成了搞定苏联的第一步,因为莫斯科的后面,是乌拉尔山脉,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

因为斯大林不投降,所以要想彻底征服苏联,就必须彻底占领苏联全境,这对于德国而言就是噩梦般的存在。

所以,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也不为过。

德国很惨,东部的日本也不好过。因为1939年诺门坎战役的惨败,给关东军高层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从此日本不敢北上,转而进行南下。

日本的政策转向被潜伏在日本的间谍佐尔格获得,最终得到准确情报的斯大林放心地将远东地区的30个西伯利亚师西调到莫斯科战役中,帮助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可以说,轴心国内部的互坑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帮助苏联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3、美英盟国的支持给了苏联涅槃重生的能力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此举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对同盟国特别是苏联的援助,是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后,把持战斗力并反击德国的重要基础。

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战役的结果是苏联守住了莫斯科,苏联用这次胜利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的主要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等等

另外还有: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机床:3500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枪弹:4.7亿多发等等。

由于开战前夕,苏联的重工业被德国的闪击战破坏殆尽,而剩余的工厂企业由于搬迁尚未投产,所以美国的援助犹如雪中送炭,为苏联强大的军事工业重新投产赢得了时间,帮助苏联恢复了实力!这是苏联能够反击德国并最终消灭纳粹德国的重要基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逸禅文化


撇开战争性质和战略正确与否不谈,单就标题而言谈一下浅见!

1941年的6月22日,德军在完成了对苏战争的准备后,于22日凌晨4时向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有备而来的德军共集结了包括仆从国在内的共153个师、3712辆坦克、4950架飞机共550万人的庞大兵力突袭苏联!

战争第一天,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击、苏联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

苏联在西部的兵力并不少,共有170个师270万人,但在强敌临头时战略总意图不明、举棋不定,至使28个师被全歼、77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

在苏德战争的头十八天,苏联损失两千列火车的军火、三千门大炮、两千架飞机,一千五百多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但情况仍在继续恶化,6月27日――7月11日,明斯克战役,德军俘获苏军士兵32万多人。9月26日德军中央、南方两大集团军群围歼了苏基辅守军约66万人,在苏德战争的一个月时间被歼军队共280万多人!

可以说德军的战果是辉煌的,但苏联不同于以前那些被德国进攻的国家,宽大正面的战略纵深使的苏联有着巨大的战争回旋余地,层层防御也大量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堪称世界第一,在战争爆发后,最高统帅部发布了战争总动员令:凡年满十八至四十岁的每个苏联男性公民,除去在重要工作岗位上的之外一律参军!就如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说的那样,刚刚歼灭了敌人十几个师,随后敌人马上又投入了十几个师的作战兵力!

有经验的德军将领曾提醒过希特勒,一定要赶在苏联秋雨季节到来之前解决苏联问题,否则就难办了!应该说基辅会战德军取的了辉煌的战果,但它却迟滞了向莫斯科进攻的最佳时间和机会。等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重归中央集团军群时,已是十月份的初冬时节!而此时莫斯科已完成了战役防御工作!

不能说是苏联的严寒挽救了莫斯科,但它确实给德军制造了相当大的麻烦,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曾计划用六周到二个月的时间解决苏联问题,因此未做冬季作战准备。但战争打到这个节点上,是德军统帅部未曾料到的。寒冬到了,德军却连冬衣的影子都没见到,在发动进攻之前,要在坦克车底生火烤热才能将坦克发动,枪枝也因寒冷而无法正常发挥!

但在本土作战的苏军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穿着棉衣、枪枝也施行了防寒工作,更因适应本土气侯的特点,所以寒冬对他们并无多大不良影响!

寒冷的气侯虽一定程度上给苏军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对德军则更为致命。凭着普鲁士军人良好的纪律和素养,德军仍在12月份迫近了莫斯科近郊。

12月5日是关键性的一天,德军的一个营的兵力突入了莫斯科市郊,但随后便被击退。这时的攻防双方都已精疲力尽,就看谁能获得一支生力军了,而这也正是斯大林久已期待的时刻!这是因为德军已经把最后一个营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而他手上则攥着一张不为德军所知的王牌!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不久,潜伏在日本东京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小组”就通过打探,确认日军不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在得到佐尔格的汇报后,斯大林悄悄地从远东地区秘密调回了十几个师的兵力参加莫斯科会战!

12月6日,是莫斯科会战的转折点!在环绕莫斯科几百公里的前沿上,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强大兵力施实反攻,大批被德军称为“西伯利亚人”的生力军突然出现在阵地上横扫过来,德军被击溃150至200百公里,直接解除了对莫斯科的严重威胁!

苏联莫斯科会战是苏联第一次取得的一次大胜利!它使德军付出了约50万兵力的巨大损失,它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


东西方不败i


关于这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希特勒如果当时没有因为墨索里尼的“蠢萌”决定而耽误了进攻时间(去北非救意大利军队了),最终导致德军在苏联的冬天度过了寒冷又饥饿的日子,最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改变?



第一,天时地利人和。

凡成大事者,都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帮衬,才能少走很多弯路提前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过希特勒就好像拿破仑一样,运气不太好。

首先是盟友不靠谱。

法西斯轴心国就是德意日三国,意大利不用说,蠢萌蠢萌的,被认为严重拖了“希特勒的后腿”,自己本身战斗力不行,还如果没有意大利掺和进来,或许德国还不会败的这么快,当时丘吉尔还说,幸好意大利是法西斯的盟友,而不是我们的,足以说明意大利的战斗力是如何战五渣的。



日本原本就先天发育不足,他的实力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苏联面前,确实是有点low,也就是在工业化程度低的亚洲能泛起浪花来,但是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十分依赖进口,所以美国一掐断日本的石油进口,日本就已经着急的提前发动太平洋战争,气的希特勒大骂蠢猪。



所以看起来是三家结盟,实际上欧洲战场仅仅只是德国自己在打仗,而且还得时不时拉意大利一把,日军和苏联在诺门坎的一战,日本惨败,又遇上苏联冬天,德国准备不足,损失严重,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德国一样没有。

第二,苏联的战略纵深和超强的动员力。

苏联的面积大自不用说,当时希特勒突然对苏联进攻,导致苏军猝不及防损失严重,但是苏军身后是广大的土地,苏军完全可以从这场突袭战中反应过来,有足够的缓冲地带让他重整旗鼓。而且苏联在希特勒进攻第二天的征兵,一个星期就有五百多万人参加,可以说积极性非常高,其中还有很多苏联女兵参加,很多战壕也是普通人帮忙一起开挖。


军事一点通


图示:德军克服道路泥泞向莫斯科进犯

  具体到莫斯科战役,苏军之所以能够对兵临城下的180万德军展开绝地大反攻,完全是因为一份绝密情报。德军对莫斯科的大举进攻,使苏联瞬间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一方面要迎战西面德军的包围,另一方面要防范东面日军的进攻。因为日本作为德国盟国,在地缘上又毗邻苏联远东地区,苏联不得不提前把相当一部分兵力部署在远东地区,以便随时应付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图示:著名间谍理查德‧佐尔格

  为解莫斯科之围,斯大林急欲查明日军动向,以便将手中仅有的这支预备队从远东调往莫斯科。此时,“红色间谍”佐尔格的卓越贡献,化解了斯大林的燃眉之急。1941年8月23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在东京开会,作出了“今年不向苏联宣战”决定。佐尔格通过紧张而危险的地下情报搜集,了解到相关信息后,立即向莫斯科报告了会议情况。10月4日,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了最重要的一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虽然在三个多月前,佐尔格提供的“德国6月22日进攻苏联”的情报没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但这一次,他的情报深得斯大林相信。斯大林根据这份情报,果断作出了立即将远东苏军调往西线的重要决定。

图示:苏联远东部队向莫斯科千里驰援

  于是,1941年12月6日,在天寒地冻的莫斯科城下,随着34个来自远东地区的苏联精锐红军师的突然出现,110万苏军展开了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全线反攻。

图示:苏军部队开赴莫斯科反攻战役前线

  


慕什塔戈


这其中有一点是被大众和西方都忽略的,就是国家体制!西方采用议会制,而东方共产国际基本在建立之初都施行计划体制!这是当时特殊情况决定的,这种体制的好处之一就是在特殊环境情况下能最大限度整合,集中分配使用资源;效率非常之高!因为使用集权制,所以在战争时这种体制的之下的整个国家的一切都很容易转变为战时体制服务,同时压榨出最大的国家实力以供战争之需!

其次,这种时刻就是考验一个国家是否有凝聚力,一个民族是否坚强不屈,一个政党是否深得民心拥戴最好检验!的确当时的苏维埃体制下的俄罗斯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同仇敌忾;——民众和各团体,组织一心拥护以斯大林为首的国家政党不计较个人得失,勇赴国难,前赴后继的英勇无畏,从根本上保证了当时苏联兵源的源源不断!

再次,当时的德国军队计算击毁苏联军队的方式是与实际有些出入的。德国计算是以苏联军队的编制数计算自己的军功的,这其中就有很大的水分了。其一,德国认为自己打的都是包围全歼,所以计算时都是以苏军建制整团整师整军团满员计算的,但实际情况是德军是不可能做到整建制全歼一个不漏的,事实上苏军在前期与德作战时大多采用阵地防守战,受限于装备原因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德军采用优势兵力集中一点突破,而招致全线崩溃;——是有一部分被分割包围或击溃,如团部被俘德军认为是全歼了一个团,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团主力全部突围后撤了。当然也有主动后撤,或是与上级失去联系被打散的,这阶段的作战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建制阻击,被分割,打散,后撤,再临时整编被补充编入其他建制再阻击,也就失去原建制番号,随后再重复这一过程!所以一度很混乱,也招致后方苏军高层和斯大林的不满!所以那个时候的苏军后卫遇上失去建制盲目后撤的单个或小股士兵一律都当做逃兵处理!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吗,俄罗斯是很大,但身后就是祖国母亲!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有些士兵和部队是不断的后撤或突围再加入后面的阻击作战的集结,在这里他们被再次重新编制补充分配到其他部队!然而在德军指挥官狂妄自大的头脑里,这部分人是早已经随着他们原有军团的覆灭,而计入德军功勋册的人头了;因为与德军上一次作战的苏军部队番号经过一次或几次战斗后就消失了,难道不是这支部队被彻底歼灭了才可能出现的情况吗!这个不是我胡说,在德占区一开始冒出来抵抗组织在前期抵抗活动是很被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散落或受伤的苏军战士自发的在组织集结,重新收拢建立游击队,这对后期德军对莫斯科作战时起到了极大的干扰和打击,德占区的德军治安部队也通过惨痛的教训认识到这个问题!可以去看看有关苏联游击队的资料,那人数不可能全部都是老百姓或是学生!随着国土的收复这部分人他们也重新加入苏军!

最后,苏联民众,工人的精神和工业实力成为国家坚强有力的保障!保证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生产供应,所以苏联的军队只要有人就有装备,经过短暂训练虽然并不完善但已经可作为士兵上战场了,而对于德军来说那绝不是拿着烧火棍的稻草人,战场焠练出的部队绝对更加的可怕!后期随着作战和天气的消耗,战线的拉长后勤补给遭受严重打击,德军的战力也在严重的被消耗衰减,已经不可能像开战之初所向披靡,作战效能已经让德军指挥官们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捉襟见肘。这个时候面对苏军几百万军队的德军已经没有了当初意气风发的优势感和一举荡平的实力,这个时候的德军如果还有开战之初的优势,条件,爆表的战斗力又怎么会怕苏军呢!?正是因为自己的衰减和对方的不断增强所以德军才会感叹怎么还有这么多??我已经筋疲力竭打不动了啊!

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让德国和希特勒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日本这个猪队友神助攻!原本的策略是东西对进夹攻苏联,即便日本🇯🇵没有实质性全力的进攻也该会牵制住一部分苏军主力,不可能让斯大林调动远东精锐投入到莫斯科正面战场上来啊?!那么在开战之初就经过精密计算,和多方打探证实的苏军总兵力和分布,在经过前期对苏作战后西面战场上的苏军主力已经是消耗殆净了,在莫斯科这个方向这个时候的德军正面是不应该有如此战力的苏军精锐了?这些精锐从何而来?难道斯大林故意隐藏实力?也要藏得住啊?那么这些精兵从何而来?这也是让希特勒不相信他的元帅和将军们,认为他们懦弱无能的一个原因!因为按事先计划和计算中这个时候这个方向上苏军已经是无兵可用,而斯大林唯一可能存在的精兵应该是被日本🇯🇵的七十万关东军死死的拖在了远东而不敢妄动的,而从开战到兵临莫斯科城下这点时间斯大林是变不出一支额外的大规模的精兵部队的!所以德国在莫斯科这个方向上是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的,希特勒深信凭着德国军人多年的磨练实力和尚武意志,就是用牙啃也该把防守莫斯科,斯大林临时凑起来的这帮乌合之众给嚼碎吞下肚去了!怎么可能被打成这副惨样,还要求撤退!将军们无能还怕死啊~士兵们呢?所向披靡具有钢铁意志的德意志武士呢,他们也被俄罗斯的严寒冻成软骨头了吗?而希特勒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那个号称打不赢就切腹的武士道盟友,在诺门坎撞了个头破血流之后不顾原本的计划,悄悄的把关东军主力抽调撤换后南下太平洋去了!所以斯大林得到日本🇯🇵不打算北上,并实际侦查落实关东军已经是个花架子不可能对苏联远东造成威胁后,果断而放心的抽调全部西伯利亚兵团东进及时的赶到了莫斯科,而德军此时并不知道这一情况,虽然自己这也已经是强弩之末疲惫不堪,但想到莫斯科已经是精锐消耗殆净唾手可得!所以放弃调整状态,打算乘着士气咬咬牙一股作气攻取莫斯科,即使一时攻占不下打进莫斯科也会对整个苏德战场的各个战场苏军和民众心理上造成恐慌和严重打击效果!所以德军是在各种准备工作和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未做休整补充,就冲忙的对莫斯科发起了进攻!(这里有个情况需要额外插一下,当时的德军因为战线拉长供应不足,以及连续的作战消耗对莫斯科发动进攻是仓促的,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俄罗斯的严冬已经到来正是考虑到德军御寒装备的不足,所以德军急切需要攻占莫斯科以便在城内过冬弥补,同时也是考虑到苏军可能会有的援军和反扑,所以德军才打算乘着这一短暂但相对有利的时机发动进攻。以便于攻占莫斯科后可以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和态势,边防守边调整边补充)在一开始的莫斯科保卫战里,情况的确如德军高层所料德军攻击屡屡得手,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甚至克里姆林宫的金顶都在目视范围内!这里不得不说苏联人的确是有血性的民族之一,在大部分是新兵和民兵组成的城防硬是用血肉之躯抗到援军的到来,以牺牲巨大保证了莫斯科的白璧无瑕!然而让德军上下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苏军竟然调来所有精锐,并发动反攻!希特勒更是暴跳如雷,打死他也不相信莫斯科方向还会有苏联精锐,基于这一点他认为即使因为严寒他的精锐遭到削弱,但面对一帮斯拉夫农民和平民百姓武装即使不能取胜也不至于节节败退吧势均力敌打个平手都是憋屈的!所以希特勒对将军们不是撤职就是以死亡威胁命令将军和士兵不得后退!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已经不甘失败打击丧心病狂了,其实不是是因为他相信在战前精确的计算和计划,以及后来按计划一一取得的实际战果,这是德国人的根深蒂固的一丝不苟的性格使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切都是事先精确计算,情报落实计划得当按计划施行的好好的一个个预定战果都证实计划的完美和有效,莫斯科城下吃败仗这完全不可能啊!计算失误?情报不对?斯大林会巫术?计划制订考虑不周?都不可能,所以希特勒一直认为是他的将军们无能,或是他们有阴谋,他一直违背常理的举动,甚至在指挥上固执狂妄自大疯狂丧失理智!其实不是,是他没有想到在这盘计划中,他印象中的那个以冷血和死硬臭名昭著远东盟友,最终却是个徒有其表的怕死鬼!正是对这个徒有其表言而无信的奸佞之徒的深信不疑在最为关键的时机,地点,葬送了他的百万精锐,和他自己!

所以希特勒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并不全是他的错,但是日本🇯🇵自私阴暗愚蠢狂妄懦弱的人格障碍,使得日本没有大局观和众览全局的气魄胆略!最终无情的背叛了希特勒,也加速了德军的灭亡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对于希特勒计划的背叛和太平洋的对美开战其实是帮助了,当时正在战争阴云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没有日本这种操作,莫斯科保卫战的结果难料;——美国的参战可能还要往后拖延!而即便是后来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对轴心国的战争胜利恐怕会更加的代价沉痛和艰难!


头名大咖


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这是苏联最后的一道屏障,如果莫斯科沦陷,那将意味着法西斯德国在欧洲战场的全面胜利,如此一来日本鬼子也一定会顽抗到底,不会轻易的无条件投降。那么最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在苏德战役中,德国的闪电战堪称奇迹,碾压速度快的惊人,为了保卫国家,苏联也是不惜一切代价,为此,苏联已经有几百万士兵被消灭,后来怎么会突然就冒出那么多人反攻呢?



著名战将朱可夫在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就像是变出的,难道斯大林会孙悟空的绝招抓一把猴毛变一堆的猴子猴孙吗?显然朱可夫说的有些神奇。而德军的参谋长也感觉打的有些乏力,同样在战后感叹的说:刚刚消灭几十个师的德军,又出来几十个师。从他们两说的话来看,确实有些神奇,苏联后来保卫莫斯科的这些人就像是从地缝里钻出来一样。



当德国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也是莫斯科危在旦夕的时候,这个最能体现一个民族血性的时候,而苏联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民族表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际,苏联方面早就想到了后备军的问题,因为德国的军队实力毋庸置疑,能抵挡住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就怕挡不住,所以事情就像预想的那样,在莫斯科兵临城下,而苏联也拿出了自己最后的能量。



当苏联发现战斗伤亡惊人的时候,又迅速征兵,从18到50岁都可以入伍,没想到群众积极参与到军队中来,短短一个星期就有500多万人,短时间就有100多万的士兵可以参加前线的战斗,而在莫斯科一战中,后来补强的人数就到了50万,参加人数多,必然也会造成巨大的伤亡,根据记载,苏联战后死亡人数达到了2750万人,显然这有些夸张,而生存下来人数全国都只剩下了五六万,可想而知战斗的惨烈程度。




在最后的莫斯科的保卫战中苏联总共牺牲了92万人,还有88万人因为天气原因冻伤,而德国在莫斯科一战中的失败就导致了德国彻底的失败,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此德国军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说苏联可以胜利完全是地里条件,因为德国人受不了严寒额天气,单单被冻死的人数就很惊人,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罢了,因为没有苏联顽强的抵抗,根本不可能会把天气拖到严寒,要知道德国的计划是入冬前结束战斗,所以单单从第一点就知道德国的攻势不会弱,所以胜利大部分是因为苏联早就做好了准备,以及苏联不畏牺牲的精神,不愧是战斗民族!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

德军突袭苏联之初,毫无战争准备的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被德军的‘’巴巴罗萨‘’击溃,大批苏军成为德军俘虏。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因此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巴巴罗萨‘’第二阶段的基辅会战,苏军西南方面军除少数人撤至第聂伯河对岸外,大部分六十六万五千多人被德军俘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大将突围时战死,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等乘飞机撤离基辅。斯大林坚持基辅会战,不听朱可夫放弃基辅以保存实力的进谏,从而成就了希特勒一次围歼苏军最多的‘’大手笔‘’。‘’巴巴罗萨‘’两个阶段的作战,击溃了苏联西方面军暨西部特别军区,以及苏联西南方面军。先后攻占了基辅(乌克兰)、明斯克(白俄罗斯)、维亚济马(斯莫凌斯克州)、布良斯克州、卡卢加州、奥廖尔州、库尔斯克州等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已经被‘’巴巴罗萨‘’彻底打通,莫斯科已经遥遥在望。



毫无防范而被动应战的苏军在与德军第一回合的交手中,就像一个踉踉跄跄、步履蹒跚,几乎快要被对手打趴在地的拳手。但由于苏联本身实力雄厚: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化强国的规模。再加上战争初期美国及加拿大的大批量战争物资援助,从而使苏联得以迅速恢复元气。就苏联的地域而言,由于苏联具有横跨欧亚的战略大纵深地带,尤其是苏联横跨欧亚的辽阔地域以及广袤的中亚及远东地区形成了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的回旋空间:德军要想在短时间内占领苏联全境绝非易事;就苏军兵力消耗的兵员补充来说,包括俄罗斯在内苏联共有十六个加盟国:如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乃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加盟国,这些加盟国无疑是苏联雄厚的兵力资源

由于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因严寒而受挫,再加上有十几个驰援莫斯科的远东西伯利亚师,苏军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即向德军发起了强大反攻,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莫斯科以西近两百五十公里以外。紧接着之后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第六集团军三十三万人被苏军合围聚歼;一九四三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由于德军失利而使苏军夺得了战争主动权;一九四四年苏军在本土实施战略大反攻,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再被苏军歼灭二十八个师……。



战争的开局尽管其中一方损失惨重,但战争的最终胜利走向并不是按照战争开局的路径,而是往往取决于交战双方其中一方的坚韧耐力,以及其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苏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


Mrttlzz99


题主询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何还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这其实涉及到: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到底有那几方面的因素?然后我们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死亡2700万人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再多2000万),是德国(连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而且苏联早早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甚至在前线挖战壕。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保证了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希特勒虽然收编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厂,但整合也需要时间。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四,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即使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占领上千公里土地,苏军依然能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的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

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之后德军继续挺进,但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烈。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被迫后退。而苏军虽然伤亡比德军更大,却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至此,德军在西线总共损失了百万之众,部队遭到重创。而苏军伤亡四百万,却以此为代价,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巴山夜雨涮锅


莫斯科保卫战是一个分水岭。就德国和苏联实际综合实力而言,即便拿下莫斯科,德国也不可能胜利。

当年拿破仑进攻沙俄,一度攻占了莫斯科。最终还是在持久战和反攻战中失败。沙皇俄国在法军攻占莫斯科城之后,不惜启动了大火毁城行动。所有没被带走的物资和粮食都付之一炬。

后来证明,这一举动沙俄虽然失去了首都。但焦土政策让饥不裹腹的法军即无力进攻,也无力坚守,只能撤军。俄军随后展开反攻。

1941年10月,历史再次重演。不过这次来的不是法军而是德军。机械化军团180万4个月就攻到莫斯科城下,令苏联当局措手不及。不过这次苏联人没有弃城,而是选择坚守。后来证明是对的,离开坚固的城市依托防御,德国机械化兵团就能发挥最大优势。苏联有可能失去大半西部,甚至亡国。

攻打莫斯科德军大约180万,守城苏军约120万。历时4个月,莫斯科迎来最冷冬天。最终在德国损失50多万,苏军损失70多万人的情况下。德军失败,苏联抱住了首都莫斯科。不但极大的扭转了8个多月来在德国“闪电战”之下被动挨打,也极大的鼓舞了整个苏联和同盟国。

希特勒10天拿下莫斯科的豪言变成妄言。莫斯科战役德国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与苏联差距不小。莫斯科以东地区苏联广大纵深同样有苏军和地方游击队拖住了不小数量的德军。

能到达莫斯科城下的德军部队实际上已经到达了极限。残酷的四月攻城战,让双方兵力消耗巨大。德军前线指挥官给统帅部电文称:“再给我一个团,哪怕一个连,我就能攻下莫斯科”。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德军指挥官判断,苏军同样已经兵员枯竭,弹尽粮绝。但事实上,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整装满员百万苏军通过红场阅兵后,直接开赴反攻战。后续的收复国土和攻打南部地区以及反攻德国,苏军投入上千万兵力。

这就是德军判断的苏军兵员枯竭,弹尽粮绝?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

在开战之初,苏德相互了解都不深。德国统帅部给德军指挥官的战地情报显示,苏联是一个农业国家。工业化程度极低。

等德国踏上苏联国土之后,才发现地图上郊区农村到处是现代化工厂和城镇。这是农业国家吗?规模都超过西方。德国产前情报收集都来自于西方媒体。开弓没有回头箭。

德国之所以能在四个月攻到莫斯科城下,主要是有心打无心。希特勒积极备战,蓄谋已久。而斯大林消极避战,战前除了焦虑重重,没有做积极准备。

在战后,所有信息被公开之后。在当时的苏联不管是国土和人口远超德国。坦克大炮,军工等也远胜于德军。之所以在战争初期,德军空军针对性的打掉了上千架苏联战机,让其失去空中优势。再就是闪电战让苏军统帅部反应不过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斯大林瞎指挥造成的。不安军事规律部署指挥,而是命令没有坦克大战经验的苏军驾驶强于德军的坦克在苏联东部实施反冲锋。造成大量苏军和装备无战损大量减员。

最致命的的是,德军利用苏军错误战术,很快穿插到后方。使得乌克兰几十万苏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分割包围,最终或消灭、或被俘。假如苏军从一开始实施部署梯次防御,节节抵抗。不但迟滞和阻击德军闪电战战术。而且能够有时间为后续部队摸清楚敌人情况,给予后方部队有准备时间。

苏军被动局面在斯大林启用朱可夫之后,才得以改变。朱可夫上任之后,改变战术。积极指挥苏军部署防御阵地加反击战术,最终改变了战场不理态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