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爱花之人说:“愿做一枝花,无语悦人间。”

没有什么比天然去雕饰的容颜、幽远清雅的芬芳更让人身心愉悦、神魂涤荡。

这就是美的力量。

它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深情厚谊;

它是「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的清静自在;

它是「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相映成趣。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花的欣赏,与他们对于自然的理解是相统一的,草木之华,也就是明艳、妩媚的花,既能带来感官的愉悦,又是物候和时令的风信。人们从花那里体验美感,感受自然的魅力也以花为天道循环的征兆,从花的荣枯盛衰中感悟、顺从宇宙的真理,以此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孟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

《诗经》中有许多以草木起兴的篇章,所谓起兴,就是情感和思绪由观花而荡漾开去,联想、延伸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而《楚辞》则是中国文人诗歌的渊薮,从它对花草的吟咏更能看出此时上层社会观花、赏花的动向:鲜花、芳草在《楚辞》中已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被赋予了积极的道德内涵。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吴自牧在《梦梁录》写道:「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插花被宋人列为“文人四艺”之一,不仅崇尚在家中摆放鲜花,有时候出游也不忘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在吴自牧看来,插花确是风雅之至的「闲事」,但也因其「门槛高、开销大」而「不宜累家」,不适合外行人和平民百姓。很多人也一直有这样的印象,觉得插花是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仿佛离自己很远。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唐宋以来,直至明清,中国人对花的热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是花道,也就是插瓶花、赏瓶花。这一风气的流行,表明中国人对花的欣赏超越了单纯的观赏层面,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是中国的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因为花的强势介入而拓宽了表现范围,涌现出大量的咏花诗、词、文和绘画作品,进而增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三是中国的花卉种植、培育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介绍种花、赏花知识的著作。四是以花入食、入酒、入药、入茶等的范围极大拓展,推动了中国传统的饮馔水平的提升。

花的喧闹、绚丽、明艳之美,折射出传统中国人生活观念和理想中“动”的一面,也就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不断开拓自身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一面。

不论是春花枯枝,还是青瓷瓦罐,只要心中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生命的体悟,那么放眼望去,一草一木皆可入画,一荣一枯皆是意境。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花草的点缀,让我们的生活空间立时变得生气勃勃,既有含蓄风雅,又有盎然意趣。

而折枝插瓶的过程,也是我们安抚平日里躁动的灵魂,与自然对话,审视并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过程。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美时光女子学堂的花艺试听课,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种生活与艺术交融、灵魂与自然共鸣的愉悦和放松。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插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无关文化程度。花艺悦悦老师说:“插花甚至不用学,也能插。”

当你面对丰富却杂乱的花材无从下手时,成体系的花型和插制手法可以为你拨散迷雾,指引一条明路。

可当你习得了理论,想要寻求突破之美,就必须抛开理论的藩篱,跳出传统插花的框架,任五官去感知四季的流动,让想象力随草木的生长去自由驰骋。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花的喧闹、绚丽、明艳之美,折射出传统中国人生活观念和理想中“动”的一面,也就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不断开拓自身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力的一面。

西式插花注重装饰,中式插花更讲求意境,如今人们总爱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当我们的身体被生活禁锢在一方有限空间,修剪花枝、静心插花之时,就是我们的灵魂穿山越林,随心所欲,复归自然的时候。

插花:一次次美在眼里,静在心里的禅意艺术

一次好的旅行能让人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治愈,而插花带给人美的享受,让人见之忘忧,在心理学上属于「艺术治愈」。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花艺虽有断层,却始终绵延不绝。

插花赏花,无疑已被看作是生活美学代表,承载着我们的所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