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算籌和算珠的發現

安康歷史上算籌和算珠的發現

“算籌”是一種計算用的小竹繩,也有用木、骨、象牙或金銀、鐵製作的。用算籌進行計算,叫做“籌算”。算籌和和籌算的發明,對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影響極大。

安康歷史上算籌和算珠的發現

“等算”是以“籌”為主要計算工具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計算方法。它起源於何時,由於缺乏具體確實的資料,現在還無法肯定。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臻成熟。《老子》日“善訁計者不用籌算。”可見這時候籌算已相當普遍。

籌,就是一些小竹、木棍。1983年,旬陽縣城北1.5公里的佑聖宮後坪基建施工時,發出了三座古墓,其中M1隨葬器物中除陶、銅器及貨幣外,還出土28枚象牙算籌。其為“象牙質地,細棒狀,乳白色(略微泛黃),兩端齊整,粗細細均勻,長短一致。長13.5釐米,徑0.4釐米”。經文物工作者考證,這28枚象牙細棒,就是春秋戰國之際用來進行籌算的算籌。

安康歷史上算籌和算珠的發現

目前我國發現的算籌實物不很多,最早的的是長沙左家公山戰國晚期楚墓出土的竹製算籌,其餘的皆是漢墓中出土。有骨制的、有鉛製的,以象牙製作的算籌,在我國是第一次發現。旬陽縣出土的象牙算籌,與《漢書·律律曆志》所記載的長度基本符合。這對研究我國古代計數工具和數學史均是難得的實物資料。1983年,安康市城郊一里坡戰國墓出土陶器鼎、樽、壺、罐、盆、釜等80多件,在這些器物中有一種盤形器,上面大部分刻有“上、下”二字和以算籌記數的陶文,這是安康地區和國內發現的關於算籌記數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在安康出土的貨幣中,如安康市縣河鄉出土的西漢五銖錢中,也有一些是用算籌記寫的數目為紋式的。用籌來表示一個單位的數目,可以分縱式和橫式兩種,具體書寫如下:

縱式:|、 ||、|||、||||、|||||、T、T、T、m

橫式:一、二、⊥、上、。

“用等來記數的方法是,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這樣縱橫相間,再加遇零空位方法,就可以擺出任意的自然數”(1985年《中國科學技術史》)。例如1936年,就可以擺成|、||、Ⅲ、⊥。這一記數法是符合十進位值制原則的。“十進”是指“逢十進一”,“位值制”也叫地位制,例如同樣是是二,在十位就是二十,在百位就是二百,根據這個二在數目中的位置不同,它所表示的數值也不同。

安康歷史上算籌和算珠的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