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清朝初期蚕桑业的恢复与汉阴县令郝敬修《教养山蚕图说》

有宋一代直到清朝初年,由于政治经济中心渐渐移向东南,安康的蚕桑事业也逐渐步入低谷,特别是南宋以后,安康历经战乱,社会生产日趋凋敝。继元末兵燹,又有明初的“禁山”政策,秦巴山区竟半成荒芜,这时的蚕桑事业开始衰落,甚而连一般的饲蚕技术也失传了。

安康清朝初期蚕桑业的恢复与汉阴县令郝敬修《教养山蚕图说》

清乾隆中叶以后,皖、豫、楚、蜀流民大量移徙秦巴山区拓荒生息。这时衰敝已久的安康又渐现繁荣,具有古老传统的蚕桑事业又开始复兴。乾隆三十六年春天,山东高密县人郝敬修,出任汉阴县令,看到汉阴县到处山桑成林,比齐鲁一带的还要多,当地人把叶子小的叫花析,叶子大的叫枥,但只是砍来当柴烧了,而不知道这就是山东省的柞树,可以养蚕制绸,实在是可惜。便千里迢迢从家乡带来了山蚕种,在汉阴劝谕栽植柞槲,饲养山蚕,并将从家乡带来的《养山蚕说》一书,抄录数本分散各乡,撰写《教养山蚕说》推广普及,还按其说条理,绘成图,名曰《教养山蚕图说》刊印传播。自此以后,汉阴山蚕逐渐发展起来,以檿丝(山蚕丝)织成的槲绸成了当地颇著名声的特产。

安康清朝初期蚕桑业的恢复与汉阴县令郝敬修《教养山蚕图说》

在清代恢复起来的蚕桑业中,山蚕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郝敬修编绘的《教养山蚕图说》,分别为选种、配蛾、产子、饲生、治场、牧放、移枝、防护、结茧、补结、晴摘、摘法、拣择、秋放、秋贮、灰汤、熟练、整茧、治线、织机共二十幅图,将饲养山蚕及缫丝、纺织过程,叙述得甚是详备。从中可以看出其分工极为细密,饲养亦很规范,仅“选种”一项,就严格规定“正月望后,用细麻绳穿连种茧,每一串约计二三百个,挂空屋内,封闭门窗避风,候出蛾。凡所用筐,以纸糊其内,备雌雄产子。”然后是“配蛾”:“…雄蛾每先出,收入筐内,上用盖扣住,候雌蛾出,另用筐贮。査清雌若干,再将雄数入,盖住,自能成对(雄蛾腹小、雌蛾腹大)。每雌蛾一百只,用雄蛾一百十只,防有病变。”正由于以其严密规范的生产技术要求蚕农,汉阴山蚕很快就发展起来,以山蚕丝织成的槲绸也就成了汉阴的特产。因此汉阴贡生王承烈忍不住以长歌来抒发汉阴人民对郝敬修的感激之情。

安康清朝初期蚕桑业的恢复与汉阴县令郝敬修《教养山蚕图说》

“天子命来良有司,兴利除弊日图维。廛念民情荒于堪,乃亟起而更苏之。何以不寒复不饥,衣食源流当调剂,引此地宝天降燈。...…招集黔首谕场师,芟除草菜施涂茨,育蛾育卵须乘时,初生微妙还如抵,生机勃勃看蕃滋。不落柔条浸湫湄,斧砍宁伐远场枝。饲蚕蚕如得玉饴 ,渐移林杪高下差,何庸执筐女祈祈。或在中阿或峻嶬,疑是星罗疑布棋。称贷不烦把券持,春秋两次无误期。涧(池)蒲(溪)梁(平梁)外藏累累,茧告厥成赖汝为。”

安康清朝初期蚕桑业的恢复与汉阴县令郝敬修《教养山蚕图说》

清乾隆五十三年《兴安府志卷十六・风俗》也对郝敬修的功绩作了肯定:“邑境山柔成林,十数年来,民俗竞养山蚕,收茧织绸,衣被甚广,颇兴蚕桑之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