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出土的黃金製品

在安康出產黃金的另一個證據則是春秋戰國之際,葬中的隨葬品雖然豐富,但一般不以黃金和銅錢隨葬,無論是銅幣和金幣都發現於窖藏中。可是漢代初期卻盛行瘞錢,墓中出土成百上千的銅錢,亦出土有金幣和黃金模型明器泥金版,作為冥幣的泥質金版上均塗黃粉,象徵黃金。而這種泥質冥錢主要出土於楚地的長沙、荊州、宜昌。紫陽縣金川鄉白馬石漢基中亦出土有塗黃粉的泥質金餅。更重要的發現,是1987年3月,漢陰金礦在月河北岸臺地基建施工時,發現一處西漢初期墓地。安康地區文管會對其中兩座古墓進行了清理,出土有銅鈁、鐵釜、陶繭形壺等隨葬器物,在M3墓室隨葬器物中,有1000枚塗金半兩,排成四行,每行數在250枚上下。行距間排列緊密,行端一頭整齊頭鬆散零亂。

安康歷史上出土的黃金製品

從而可看出,其入葬時當有穿繩系東,可惜已朽壞無存,只能澆注石膏,連土取出。這1000枚塗金半兩,原置於漆木器中,平放在死者左身側,出土時木器成灰,惟見紅色漆皮。漢陰金礦西漢墓中出土的塗金四銖半兩,與湖南長沙一帶西漢墓出土的泥金版、泥金餅之類黃金模型明器不同,是在流通的貨幣上塗以黃金。因為從錢體銅胎上副下的金屑呈粒狀,含金約93%強,不同鎏金,故日塗金。由於銅胎氧化,部分錢上塗金脫落,呈現出粉綠顏色。但剔去泥土後,大部分仍然金光閃閃,燦爛奪目。

安康歷史上出土的黃金製品

陝西省著名泉幣學家姚世鐸老先生說:“塗金四珠半兩,在國內是首次出土,從其葬制上講,很可能是受楚文化影響的地方葬俗。安康戰國時屬楚,楚墓中常出現以黃金為幣現象,雖然多為黃金模型明器,但使用黃金隨葬,確是楚墓中的一個特點。同樣還可以認為,這是西漢初期社會盛行深埋厚葬”之風的一種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