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魚弟」事件背後的家庭弊病!

“杀鱼弟”事件背后的家庭弊病!

“杀鱼弟”事件背后的家庭弊病!

扶植學術、激勵創新、鑄造精品、傳播知識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

這次殺魚弟服毒自殺的事情揭露出來的正是中國社會原生家庭中存在的矛盾與弊病。殺魚弟今年剛滿17週歲,8年前他因為幫父母殺魚走紅網絡,一個9歲的孩子殺魚手法就比很多大人要嫻熟,可見一定是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幫父母幹活了。

“杀鱼弟”事件背后的家庭弊病!

因為幫父母做生意,所以殺魚弟很早就輟學,當記者問是否是他自願輟學殺魚的時候,9歲的孩子回答是看父母辛苦就過來幫忙。

看到父母辛苦後,幫父母倒茶,擦汗才是一個孩子正常的反應,這也是學校社會的教育一直宣揚的,但覺得父母辛苦,拿起刀具,幫忙殺魚卻不是一個小孩子的頭腦可以想到的,就算這對父母並沒有直接要求兒子輟學殺魚,但在生活中一定向兒子灌輸過類似的思想。這樣孩子才會覺得這才是回報父母理所應去做的。

孩子是父母的小棉襖,說的是孩子可以帶給父母溫暖與慰藉,而不是父母可以理所當然的把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加之於孩子的身上,這種揠苗助長不僅會限制孩子的天性,更會改變一個孩子的性格,而這種改變毫無疑問都是負面的。在這個過早學著做生意的孩子身上也得到了印證--沒有生意人健談外向的性格,而是內向沉默,有時還會很暴躁。由此可見,將自己的擔子塞給孩子,強迫他過早成熟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壓抑煩躁的氛圍裡,情緒性格多少會有變形,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比任何物質金錢都更為重要,而這對父母,在這方面顯然是失敗的,因為他們吵架,而且是經常性當著孩子的面吵。俗語云,家和才能萬事興,一旦出現爭吵,家就不和睦,事情就難辦,這又會導致新一輪爭吵,如此反覆就構成一個惡性循環,年幼的孩子在嘈雜的菜市場做著自己不喜愛的工作,回到家還要面對父母的爭吵,這樣的環境下如何還做得到心理上的健康。

我知道這對父母現在也很煎熬,但是我還是很痛恨他們的愚昧和自私,不管他們內心是否想過,但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就是在把自己的兒子當作賺錢的工具。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孩子負責,自己身體不好,能力有限,卻將六個孩子帶到世間,這是出於怎樣的心態?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雖說養兒防老,但是這麼做,已經不是防老了,而是對孩子的變相剝削;兒子走紅網絡,不僅不以自己的行為為恥,反而將魚攤的名字換成了“殺魚弟”,公然將兒子的名氣當做一個宣傳的招牌,卻從未想過兒子的心裡對於這種形式的出名是否排斥。

這位父親將悲劇歸結於兒子性子太急,一時衝動,這完全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孩子的壓抑與痛苦,他們不懂,就算事後外界逼迫他們去反省自己的過錯,他們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在根深蒂固的家長主義下,他們只看到自己的辛苦與不易,而沒有考慮過兒子承受的痛苦。

對養育之恩的解讀不應該是生養撫育之恩,而應該是撫養與教育的恩情。

殷慧敏,教育學相關專業大學生,來自沿河成街的江南小鎮,愛讀紅樓,喜歡烘焙,喝酒,游泳,碼字……夢想將來可以環遊世界,觀覽各國風光,品嚐天下美食。

一、來稿基本要求:

  1. 對於已發佈的稿件,請直接附上鍊接,註明來源和在哪些地方投遞過

  2. 保證投稿文章的可靠性、正確性、可用性

  1. [email protected]

  2. 文章被採納後我們會與您取得聯繫,支付稿費

長按二維碼

人文在線

專注於學術出版

微信號:humanitybook 微博:@人文在線

客服QQ:2219584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