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上地区的高录取率看我国的教育公平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掀起对北京上海等地方高录取率的诘问,可大家的争论一般流于表面,真正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拥有这么高的录取率,对全国有什么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我国的教育倾斜政策到底是个什么政策,漏洞在哪?

01 北京上海高录取率理由的谬误之处

001 属地照顾

关于北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重点大学的录取名额,一个常被人拿来的托词是好大学都在这些地方,理应对当地有所照顾。

这套说辞很有迷惑力,有人经常以美国的公立学校对本州学生在录取和学费方面的优惠说事。

但需要明白的是,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是由本州财政支持,秉持“谁支持谁受益”的原则,对本州学生进行倾斜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美国的好大学非常大的比例私立高校,财政来源于自己(校友捐赠、基金运营等),从法理上说他们有权力决定自己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好大学都是公立学校,而且中国的公立大学有一类非常特殊,就是那些教育部直属高校(也包括其他部委所属高校)。

这些高校占据了中国重点大学(以985和211为准)的90%以上,而其财政支持几乎完全来自中央。这些全国支持的高校对所属地方提供大量的招生名额,是对全体纳税人的不公平。

以复旦大学为例,2012年复旦大学本科录取2860人,其中上海籍学生796人,占比27.8%;而2012年上海市人口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0.85%,足足差了30多倍。

并且,中国的重点大学位于北京和上海数量之多令人乍舌。北京拥有26所211大学,而全国总数为116所,这些高校顶着“部属大学”的名头,均对本地进行照顾,造成北上等地方在录取方面的巨大优势。

鄙人的建议:部属大学按人口比例向各省市分配招生名额,省属或市属大学则可以按照属地教育的原则招收大量本省学生。当然,很多高校确实占用当地土地,可以额外给当地以少量的名额倾斜。

002 智商遗传和家庭条件

另外一个常用的说辞是:北京上海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智商高,收入好,小孩聪明,肯定要多多录取。

仔细探究这种说法,你会发现不仅逻辑上有问题,伦理上也不正确。

第一,在北京上海的确实是各地精英学子,有钱,聪明。但学习成绩跟有钱和聪明的关系有多大,有钱和聪明能否确定得出一个孩子必然比没钱愚钝的孩子考得好?非常有待商榷。

学习,尤其是成绩、分数,还跟意志力、努力程度以及临场发挥甚至运气有关。如果有钱聪明就能考入好大学的话,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就像足球联赛之中,赛季初总会有某支球队大投入买来顶级球星,账面实力首屈一指。可要想获得联赛冠军,还是要一场一场的拼搏,而不是赛季一开始就颁发给球星最多、实力最强的球队。

第二,因为北京上海孩子的父母都是各地精英,所以小孩必然也是精英。

这不过是新版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在一个公平、正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然宣扬这种观点是不是时代的倒车?

而且,某些数据甚至说明,精英的孩子还是精英这种说法靠不住。

2001年全国统一试题,北京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54分,一般本科429分,专科360分;山东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专科为509分。

青岛有三位女生分别是:姜妍522分(理科)、栾倩457分(文科)、张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数都超过北京重点线,低于山东一般专科线。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状告教育部违宪,轰动全国。

2001年,北京地区的大学录取率与今天并无很大的差别,因为使用全国统一试题,录取分数线竟与山东差距在100分以上,实在令人怀疑北京学生的精英程度。

而从大学生的表现看,北京地区的生源也没有优势。

下图是清华大学2011-2016届优秀、优良毕业学生(含美术体育学生)分省统计表,可以看到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等省市的学生持续学习力比较突出,优秀程度较高。而北京地区,却仅列23位,优秀率仅与广西、内蒙古、云南等偏远省份相当。

由此说明,在北京地区的大量招生,极大的影响了北京学生在大学里面的表现。

从北上地区的高录取率看我国的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优良学生分省统计

所以,如果要证明某地的学生确实配得上更多的录取名额,应该依据全国性的公平选拔,而不是浅薄的根据血统论和浅薄的表面之谈。

02 中国式教育倾斜的公平之难(四声)

001 教育倾斜的公平原则

教育跟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地域经济好、家庭条件好的地方,学生的成绩自然比其他地方天资类似的学生高,如果任由经济和资本决定教育,那么公平原则会受到严重妨害。

所谓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类似于税收,其本质是削弱占优势的群体,补偿占劣势的群体。

具体到教育而言,最大的原则就是向贫困人口和地区倾斜。

教育倾斜在任何国家都是合理的,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经济不同,照顾落后的地方一来有助于社会公平,二来有助于社会稳定。

目前国际通行的比较合理的教育倾斜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收入水平给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录取和学费方面的优惠,代表国家是美国;第二类是根据地区发展差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录取和学费方面的照顾,代表国家是印度。

我国的教育倾斜基本遵循地区差异,对边疆和欠发达地区予以相对照顾。但是,在按照属地分配名额的同时,却有几个地方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分配。

002 我国的教育倾斜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鄙人也同样认可地域分配制度,即按照地方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给与落后地区相应的照顾,但在我国执行中却有很多畸变。

在这里可以插一句美国按照收入水平的教育倾斜制度,跟中国类似,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畸变:区分不同人种的教育倾斜。对黑人和拉丁裔以额外的录取优惠,而不是完全按照收入水平来,美国华人因为在教育中备受歧视,近几年发起了各种反对游行活动。

说回中国,地域分配制度,就是对于新疆、西藏、云贵、海南等地方的居民,学生学籍满足一定年限(比如六年),可给予加分或额外录取。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倾斜制度里,两点不合理之处非常扎眼:

第一,以民族为区分的加分政策。以民族为区分,表面上看少数民族占尽了便宜(事实也是如此),但少民不重视教育的习惯仍未改变,很多学生知道自己加分,放松了自己的要求。

同时,民族认同被人为割裂。实际上,很多少民,尤其是汉民聚居地的少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与周围汉族同学有多少区别,但加分政策的存在使得他们有非常大的机会和可能性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造成与汉族学生的割裂。

第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额外照顾。这条主要说的就是北上津三地,教育倾斜应该照顾的是经济落后教育薄弱的地区,很明显,北上等地拥有全国最好的教育支持和从事人员,任何理由都不应当处于保护之列。

有人经常提到明朝的“南北榜”事件,为北上的政策开脱。

这完全是狡辩,朱元璋时期定都南京,江浙一带经济和教育极度发达,而北方经过长期战乱,经济没有恢复,教育水平不高,也不像现在是首都之地,所以才会发生洪武三十年会试中,北方学子无一录取的“南北榜”事件(当然也有人认为原因是主考官都是南方人,所以中进士的都是南方学子,本人认为两方面原因都有)。

朱元璋为了平衡地域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分地区确定录取名额,是对北方和其他落后地区的照顾,体现教育公平理念。

现在的北京上海和天津是什么地方,哪个城市经济落后教育薄弱,需要指定名额予以保护?

03 争论点其实在于:屁股在哪

本人出身山东农家,目前在央企工作,京户。兄长在北京某高新企业就职,京户,有一子。

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则,我应当毫无保留的支持现有的分省录取政策,毕竟我的孩子很大概率在北京参加高考,而我亲哥的小孩已在西城上学。

我写这篇文章抨击北上的招生政策,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001. 老家的孩子们实在太苦了

刚工作不久,经常回老家。山东还算是个重视教育的地方,家长也舍得给孩子花钱,可每每看到很多天资聪颖的孩子无法考入心仪的大学,实在是一种令人心酸的感觉。

去年,表姑家的女儿高考,640分,全省排名4000左右。这个姑娘一直都是家族的骄傲,从小成绩名列前茅,漂亮听话努力,家人都坚信她会考入清华北大,而去年却只能录取入山东大学。同在北京工作的一个亲戚揶揄道:“以为多了不起的孩子,也就考了600多分嘛,咱这孩子随便上上,山东大学不跟玩似的。”他的孩子今年六年级,天资和成绩实在跟那个姑娘没法比,但因为在北京,所以上山大还真有可能。

而那么优秀的姑娘,却要跟那么不优秀的小孩在一个大学学习,不由得为她深深遗憾。

002. 还无子女,屁股不至于太偏

鄙人目前还没有子女,屁股不至于太偏,还能相对公正的说句公道话。

如果有了孩子后,本人言辞发生改变,还请大家谅解。

人成长后有太多的言不由衷,而我,很难确定是否能够坚持现在的这份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