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上地區的高錄取率看我國的教育公平

每年高考結束後,都會掀起對北京上海等地方高錄取率的詰問,可大家的爭論一般流於表面,真正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擁有這麼高的錄取率,對全國有什麼影響,影響程度有多大?我國的教育傾斜政策到底是個什麼政策,漏洞在哪?

01 北京上海高錄取率理由的謬誤之處

001 屬地照顧

關於北上為什麼有那麼多重點大學的錄取名額,一個常被人拿來的託詞是好大學都在這些地方,理應對當地有所照顧。

這套說辭很有迷惑力,有人經常以美國的公立學校對本州學生在錄取和學費方面的優惠說事。

但需要明白的是,美國的公立大學都是由本州財政支持,秉持“誰支持誰受益”的原則,對本州學生進行傾斜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美國的好大學非常大的比例私立高校,財政來源於自己(校友捐贈、基金運營等),從法理上說他們有權力決定自己招收什麼樣的學生。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好大學都是公立學校,而且中國的公立大學有一類非常特殊,就是那些教育部直屬高校(也包括其他部委所屬高校)。

這些高校佔據了中國重點大學(以985和211為準)的90%以上,而其財政支持幾乎完全來自中央。這些全國支持的高校對所屬地方提供大量的招生名額,是對全體納稅人的不公平。

以復旦大學為例,2012年復旦大學本科錄取2860人,其中上海籍學生796人,佔比27.8%;而2012年上海市人口1200萬,佔全國人口的0.85%,足足差了30多倍。

並且,中國的重點大學位於北京和上海數量之多令人乍舌。北京擁有26所211大學,而全國總數為116所,這些高校頂著“部屬大學”的名頭,均對本地進行照顧,造成北上等地方在錄取方面的巨大優勢。

鄙人的建議:部屬大學按人口比例向各省市分配招生名額,省屬或市屬大學則可以按照屬地教育的原則招收大量本省學生。當然,很多高校確實佔用當地土地,可以額外給當地以少量的名額傾斜。

002 智商遺傳和家庭條件

另外一個常用的說辭是:北京上海都是全國各地的精英,智商高,收入好,小孩聰明,肯定要多多錄取。

仔細探究這種說法,你會發現不僅邏輯上有問題,倫理上也不正確。

第一,在北京上海的確實是各地精英學子,有錢,聰明。但學習成績跟有錢和聰明的關係有多大,有錢和聰明能否確定得出一個孩子必然比沒錢愚鈍的孩子考得好?非常有待商榷。

學習,尤其是成績、分數,還跟意志力、努力程度以及臨場發揮甚至運氣有關。如果有錢聰明就能考入好大學的話,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就像足球聯賽之中,賽季初總會有某支球隊大投入買來頂級球星,賬面實力首屈一指。可要想獲得聯賽冠軍,還是要一場一場的拼搏,而不是賽季一開始就頒發給球星最多、實力最強的球隊。

第二,因為北京上海孩子的父母都是各地精英,所以小孩必然也是精英。

這不過是新版的“老子英雄兒好漢”,在一個公平、正義、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公然宣揚這種觀點是不是時代的倒車?

而且,某些數據甚至說明,精英的孩子還是精英這種說法靠不住。

2001年全國統一試題,北京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454分,一般本科429分,專科360分;山東文科重點本科錄取分數線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專科為509分。

青島有三位女生分別是:姜妍522分(理科)、欒倩457分(文科)、張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數都超過北京重點線,低於山東一般專科線。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訴訟,狀告教育部違憲,轟動全國。

2001年,北京地區的大學錄取率與今天並無很大的差別,因為使用全國統一試題,錄取分數線竟與山東差距在100分以上,實在令人懷疑北京學生的精英程度。

而從大學生的表現看,北京地區的生源也沒有優勢。

下圖是清華大學2011-2016屆優秀、優良畢業學生(含美術體育學生)分省統計表,可以看到江蘇、浙江、河南、山東、山西、四川等省市的學生持續學習力比較突出,優秀程度較高。而北京地區,卻僅列23位,優秀率僅與廣西、內蒙古、雲南等偏遠省份相當。

由此說明,在北京地區的大量招生,極大的影響了北京學生在大學裡面的表現。

從北上地區的高錄取率看我國的教育公平

清華大學優良學生分省統計

所以,如果要證明某地的學生確實配得上更多的錄取名額,應該依據全國性的公平選拔,而不是淺薄的根據血統論和淺薄的表面之談。

02 中國式教育傾斜的公平之難(四聲)

001 教育傾斜的公平原則

教育跟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基本成正相關關係。地域經濟好、家庭條件好的地方,學生的成績自然比其他地方天資類似的學生高,如果任由經濟和資本決定教育,那麼公平原則會受到嚴重妨害。

所謂教育公平,就是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這裡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類似於稅收,其本質是削弱佔優勢的群體,補償佔劣勢的群體。

具體到教育而言,最大的原則就是向貧困人口和地區傾斜。

教育傾斜在任何國家都是合理的,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人口、經濟不同,照顧落後的地方一來有助於社會公平,二來有助於社會穩定。

目前國際通行的比較合理的教育傾斜有兩類:一類是根據收入水平給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錄取和學費方面的優惠,代表國家是美國;第二類是根據地區發展差異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錄取和學費方面的照顧,代表國家是印度。

我國的教育傾斜基本遵循地區差異,對邊疆和欠發達地區予以相對照顧。但是,在按照屬地分配名額的同時,卻有幾個地方明顯不符合公平原則的分配。

002 我國的教育傾斜制度的不合理之處

鄙人也同樣認可地域分配製度,即按照地方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給與落後地區相應的照顧,但在我國執行中卻有很多畸變。

在這裡可以插一句美國按照收入水平的教育傾斜制度,跟中國類似,也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畸變:區分不同人種的教育傾斜。對黑人和拉丁裔以額外的錄取優惠,而不是完全按照收入水平來,美國華人因為在教育中備受歧視,近幾年發起了各種反對遊行活動。

說回中國,地域分配製度,就是對於新疆、西藏、雲貴、海南等地方的居民,學生學籍滿足一定年限(比如六年),可給予加分或額外錄取。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傾斜制度裡,兩點不合理之處非常扎眼:

第一,以民族為區分的加分政策。以民族為區分,表面上看少數民族佔盡了便宜(事實也是如此),但少民不重視教育的習慣仍未改變,很多學生知道自己加分,放鬆了自己的要求。

同時,民族認同被人為割裂。實際上,很多少民,尤其是漢民聚居地的少民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與周圍漢族同學有多少區別,但加分政策的存在使得他們有非常大的機會和可能性認識到自己的民族身份,造成與漢族學生的割裂。

第二,對經濟發達地區的額外照顧。這條主要說的就是北上津三地,教育傾斜應該照顧的是經濟落後教育薄弱的地區,很明顯,北上等地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支持和從事人員,任何理由都不應當處於保護之列。

有人經常提到明朝的“南北榜”事件,為北上的政策開脫。

這完全是狡辯,朱元璋時期定都南京,江浙一帶經濟和教育極度發達,而北方經過長期戰亂,經濟沒有恢復,教育水平不高,也不像現在是首都之地,所以才會發生洪武三十年會試中,北方學子無一錄取的“南北榜”事件(當然也有人認為原因是主考官都是南方人,所以中進士的都是南方學子,本人認為兩方面原因都有)。

朱元璋為了平衡地域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分地區確定錄取名額,是對北方和其他落後地區的照顧,體現教育公平理念。

現在的北京上海和天津是什麼地方,哪個城市經濟落後教育薄弱,需要指定名額予以保護?

03 爭論點其實在於:屁股在哪

本人出身山東農家,目前在央企工作,京戶。兄長在北京某高新企業就職,京戶,有一子。

按照屁股決定腦袋的原則,我應當毫無保留的支持現有的分省錄取政策,畢竟我的孩子很大概率在北京參加高考,而我親哥的小孩已在西城上學。

我寫這篇文章抨擊北上的招生政策,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001. 老家的孩子們實在太苦了

剛工作不久,經常回老家。山東還算是個重視教育的地方,家長也捨得給孩子花錢,可每每看到很多天資聰穎的孩子無法考入心儀的大學,實在是一種令人心酸的感覺。

去年,表姑家的女兒高考,640分,全省排名4000左右。這個姑娘一直都是家族的驕傲,從小成績名列前茅,漂亮聽話努力,家人都堅信她會考入清華北大,而去年卻只能錄取入山東大學。同在北京工作的一個親戚揶揄道:“以為多了不起的孩子,也就考了600多分嘛,咱這孩子隨便上上,山東大學不跟玩似的。”他的孩子今年六年級,天資和成績實在跟那個姑娘沒法比,但因為在北京,所以上山大還真有可能。

而那麼優秀的姑娘,卻要跟那麼不優秀的小孩在一個大學學習,不由得為她深深遺憾。

002. 還無子女,屁股不至於太偏

鄙人目前還沒有子女,屁股不至於太偏,還能相對公正的說句公道話。

如果有了孩子後,本人言辭發生改變,還請大家諒解。

人成長後有太多的言不由衷,而我,很難確定是否能夠堅持現在的這份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