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读懂中药处方里各种标注背后的“秘密”

在中药处方中,很多药名前后都会标有“炒、炙、先煎、后下”等字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中药在炮制、煎煮方面是有一些讲究的,如果不遵循这些原则,轻则降低药效,重则还会产生毒副作用。那么,炮制、煎煮中药有哪些讲究呢?

带你读懂中药处方里各种标注背后的“秘密”

写在中药处方药名前的字常有生、炒、炙、煅等,是指药物的特殊炮制方法。“生”是指此中药可直接使用;“炒”是指此药物必须经过清炒或加入固体辅料翻炒才能入药;“炙”是指药物必须加液体辅料拌炒,以起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等作用,常用辅料有酒、醋、蜂蜜等;“煅”是指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之上,或放在适当的容器中进行煅烧,以增加药物的收敛作用,减少副作用或改变药物的性质。

写在药名右上角的字通常是指药物的煎服方法。“先煎”是指将该药煮沸10分钟左右后,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共煮;“后下”是指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前5分钟左右,将这味药加入共煮,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挥发过多而降低药效;“包煎”是指为了避免该药物对咽喉产生刺激用纱布包起来;“另炖、另煎”适用于贵重药物,主要为了尽量减少损失;“烊化”主要是指阿胶等胶类药,需另行烊化后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双)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