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有時是種生理現象,但也可能另有「真兇」

19歲的彤彤是一名大學生,有一天早上起床她感到渾身無力、腹痛,發現是“大姨媽”來了,這次月經過程中,彤彤感覺腹痛難忍,吃了兩天止痛藥。隨後三四個月裡,曉彤每次來月經都腹痛得厲害,但奶奶告訴彤彤這是正常的月經痛,等以後生了孩子就好了。直到近日,彤彤因月經引發腹痛導致昏倒在地,被急送醫院治療。後被確診為巧克力囊腫,這正是引起彤彤痛經的“真兇”。

年輕女孩多以為痛經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沒必要就診,有的相信“結過婚、生了孩子就會好的”老話。其實,生完小孩痛經不一定都會好,也許痛經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各種各樣的婦科疾病,需及時上醫院診治,千萬不能“一忍再忍”。

痛經,有時是種生理現象,但也可能另有“真兇”

痛經並非都能靠生育來緩解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女性及已婚未育者,這些人雖然沒有器質性病變,卻因為排卵功能尚不穩定、宮頸口相對狹窄等導致經血排出不暢等而引發痛經。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生育以後,子宮發育日趨成熟,內分泌功能有所改善,宮頸口變得鬆弛,經血和剝脫的子宮內膜變得容易排出,痛經的症狀就會減輕甚至消失。這類痛經就是長輩們常說的“生過孩子以後可以緩解或消失的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是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盆腔炎、慢性宮頸炎、盆腔淤血綜合徵等。這些疾病都需要及時治療,否則,無論是否結婚和生子,都不會改變痛經症狀,不僅影響正常生活,還可能侵犯其他器官,甚至導致不孕症等。

揪出藏在痛經背後的“真兇”

繼發性痛經患者極有可能因為缺乏科學的醫學知識,將其誤認為是正常生理現象而延誤就醫。其實,只要細心,這些隱藏在痛經背後的婦科疾病都是有症狀可循的。

【子宮內膜異位症】 這種疾病會導致痛經越來越厲害,尤其在婚後會不斷加重,常伴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性交痛、子宮按壓痛等症狀。以前來月經,一包衛生巾就夠用了,現在兩包還不夠,月經七八天還不完,就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痛經約佔繼發性痛經的30%。患有慢性盆腔炎的女性在非月經期也會有小腹隱痛感,在月經期這種痛感會加重,且疼痛的範圍會變大,常引起下腹部墜脹及腰骶部痠痛。

【慢性宮頸炎】 當炎症沿宮骶韌帶向盆腔擴散時,會引起痛經,主要表現為腰骶部疼痛或盆腔部下墜痛,且疼痛在月經期、排便時會加重,患者常有白帶增多及私處有異味等症狀。

【盆腔淤血綜合徵】 表現為範圍廣泛的慢性淤血性痛經,並有下腹痛、低位腰痛、經期乳房痛等症狀。患者在月經前數日疼痛加重,月經來潮後第一、第二天減輕。也有少數人呈持續性疼痛,在站立一段時間以後及跑、跳或突然坐下時會疼痛加重。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採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