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射穿!直击日本芯片产业没落的“真相”!

日本芯片产业的上游端目前还很牛逼,但就整个产业来说确实没落了。近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验证了这种趋势。

东芝官方宣布,已完成旗下半导体公司的出售交易,售予贝恩资本牵头的日美韩财团组建的收购公司Pangea。而东芝半导体是2018年Q1全球15大半导体公司名单中唯一的一家日本公司(来自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公布信息)。因此,东芝半导体公司被收购,被认为是日本芯片产业没落的标志性事件。

一箭射穿!直击日本芯片产业没落的“真相”!

从繁荣到衰落,日本芯片业到底走错了哪一步?又给我国的芯片产业,乃至汽车制造业等,带来了哪些启示?

日本在冷战初期时获美国帮助,得以分工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电子产业,并通过出口晶体管收音机给美国,赚了不少钱。而后在集成电路时代,日本更是努力学习各种制造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后由于美国管制,日本便以举国之力进行自主研发。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进入鼎盛期,以全球 DRAM(存储器)为例,日本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在1990年代初,日本电子产业总体也出现衰退,DRAM市场份额也开始大幅衰退。至此,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逐渐由盛转衰。而造成这种情况,无疑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但就主要原因来看,日本半导体由盛转衰是对市场反应迟钝,不知道C端用户的主流需求所致。

其一,日本半导体没落的时间节点是1990年初,而这也正是个人电脑兴起的时间点。那个时候,我们对电脑的需求是什么?电脑更新换代快一点,体积更小一点(刚开始时是笨重的台式机),然后更便宜一点,其次才是质量。这种需求在电脑存储器方面,也是一样的。

但日本存储器追求精益求精,成品率要求很高,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研发。这样的产品放到市场上,不仅价格贵,还容易出现刚上市就过时的情况。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收不回资金搞研究,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一箭射穿!直击日本芯片产业没落的“真相”!

反观我国台湾和韩国企业就很聪明了,生产价格便宜、质量过得去的存储器,产品更新换代快,生意越做越好。日本缺少对这个市场的判断,市场研究员和销售员也没有纠正日本厂商的决策错误,被超越就不奇怪了。

其二,有了个人电脑的前车之鉴,日本还是错失了后来的电视机、智能机等电子市场。以智能机为例,在2008年左右,2G时代开始转3G时代,手机也开始向智能机转变。我们对手机的需求不再是“质量好”,而是功能要多、更智能,也更“好玩”。落实到芯片上,就是要求生产厂商将更多的功能加持到芯片中,研制出更多种类、性能更好、适应3G需求的芯片等。

但是,日本还是注重质量,对“工益”的执念很深(这方面,我们从中国的小米、华为等手机兴起,日本的索尼等手机退出中国市场也能窥见一二)。这样的执念,也直接导致了日本的芯片产业在研发过程中,涉及的面非常窄,衰落就不奇怪了。

有鉴于此,如果今天的日本汽车制造业依然还是主打“质量”的话,也走不远。毕竟,随着AI芯片的发展,更好玩、体验更爽,甚至是“无人驾驶”的智慧汽车才是未来主流,而这正是我们国家汽车制造业和芯片业的机会。

一箭射穿!直击日本芯片产业没落的“真相”!

除了上文提到的原因外,日本芯片产业没落,还与芯片研制和生产未分离(没有采取Fabless模式)、美国扶韩抑日的策略和公司治理模式失败等因素有关。但不论如何,日本芯片产业整体衰落已成定局,对于我们正在发展的芯片产业来说,需要吸取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训,不仅要埋头做科研,还要时不时抬头“看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