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真传》里一切阳虚辩症法

古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出辨别阴阳真伪对治病非常重要,然而实际却每多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实际临证常使医者茫然不解,也造成很多误投方药不得效的情况。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术,也是一门艺术,唯有多读百家之书多体会才能掌握中医真理。

《医理真传》里一切阳虚辩症法

四川名医郑钦安曾在其书《医理真传》中写到“阳虚之人,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以下便是该书对阳虚症的辨识看法,值得我们了解与思考。

《医理真传》里一切阳虚辩症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

注: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

注: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

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注: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磺扶下之阳。

然亦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

注: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

注: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有身大热者

注: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

注: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

注: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

注: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症形可凭。此处略具一二,见阳虚门问答便知。

  • 本文摘自《医理真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清·郑钦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