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穆(m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屬於以諡號為氏。“穆”,是古代帝王諸侯逝世後的諡號,是“佈德執義,中情見貌”的意思(賢良,和氣)。按周禮規定的宗廟制度,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系由子傳,因此“穆”還具有“血脈世系延傳”之意。春秋時期,宋國有國君宋宣公子力,他逝世後由其弟子和繼位,執政九年,臨死時遺詔傳位給宋宣王的兒子與夷,而讓自己的兒子離開宋國,到鄭國去做事。子和逝世後,與夷繼位,即宋烈日殤公。因為子和在做君主時賢良和氣,所以宋烈日殤公給叔叔子和加封諡號“穆”,史稱宋穆公。在宋穆公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穆氏;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和氏,世代相傳。由於宋穆公是宋戴公之弟,故該支穆氏、和氏、戴氏同宗同源,史稱穆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藏族”,是漢語的稱謂,在藏語中稱為“博”,藏民族自稱為“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別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里地區的藏族自稱為“兌巴”,西藏日喀則地區的藏族自稱為“藏巴”,西藏拉薩地區的藏族自稱為“衛巴”,四川西部地區的藏族自稱為“康巴”,而青海、雲南、川西北等地區的藏族則自稱為“安多娃”。藏語依其分佈地區分為衛藏語、康藏語、安多藏語三個主要的方言體系。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由於草原遼闊,水草肥美,生產多以牧業為主。在很古老的時代,藏族人民就有表示自己血緣關係的姓氏。據著名的藏族學者扎西奇寺智貢巴倉三世(甘肅夏河拉卜楞寺活佛世系)丹巴然吉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撰著的《安多政教史》中記載,原始的藏族人民居住在今西藏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一帶的雅隆地區,後分衍成為賽氏、穆氏、黨氏、東氏四個大的氏族部落,後又逐漸加上札氏和珠氏,總共形成了六個基本氏族部落。這就是藏族本民族在早期形成時的原始部落稱謂,也是藏族最早的姓氏,統稱古代藏族的“六大貴族姓氏”。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八族”之首為丘穆陵氏,即鮮卑拓拔部核心八部之一,為北魏王朝貴族之首。

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遷都於洛陽,定居中原以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改為漢姓穆氏,世代相傳。

源流四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鄂溫克族穆魯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uru Hala,漢義“梁”。

清朝中葉以後,鄂溫克族、滿族穆魯氏多冠漢姓為穆氏。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得姓始祖

宋穆公。宋穆公是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時舍太子與夷不立而欲立穆,宋穆公三讓而受之。為感兄恩,穆臨死時遺命,將君位還給宣公之子與夷而不傳己子公子馮,並讓公子馮出居鄭國。不久宋穆公薨,與夷繼位為宋殤公。殤公繼位不久即被華督所殺,公子馮乘機回國並爭到君位,即宋莊公。此後,宋國統治權皆由宋穆公的後人掌握。傳到宋文公時,宋國發生了以昭公之子為首的反對宋文公的叛亂,宋穆公與宋武公的宗族也被捲了進去。事後,昭公之子等人被族誅,穆公、武公的後裔被逐出宋國。被逐的宋穆公支孫一族為懷念宋穆公的豁達大度、兄弟友善,而以穆公諡號為姓,尊宋穆公為穆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各支始祖

穆 贊:唐貞元年間,穆寧長子自河南洛陽來泉州任刺史,以德政著名,得民愛戴,遂建居於泉。厥後子孫或散居龍湖亭,或分派永寧衛、泉州城郊花園頭、永春、德化、延平、沙縣、浯嶼、大營、後深坑等地。歷經滄桑,晉江穆氏僅有聚居深滬山頭一支八戶數十人。是為福建泉州穆氏始祖。

遷徙分佈

穆姓的遷徙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09年,宋國發生內亂,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國,四處流亡,穆姓自此開始向全國遷徙繁衍。後來在楚國、魯國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例如,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有一個同窗好友姓穆,史稱穆生,一直在楚國內任中大夫,深受劉交的器重,這說明秦末漢初時期,穆姓已從中原遷至華東地區。當然,也有不少穆生後裔在中原地區繁衍下來,民國時的《許昌縣誌》記載,漢朝穆生的後裔散居在許昌各鄉。北魏時期穆姓家族又開始了一個遷徙高峰。北魏的穆姓得姓於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由原來的丘穆陵氏改為穆姓,但北魏時期穆姓的遷徙卻不能只從孝文帝改革時算起。因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個大姓,該族人一直跟隨北魏皇族東征西討,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數不勝數,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時,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許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為穆姓後,穆姓也隨之遍及北魏所轄境內。唐朝的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目為四個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當時的侍御史穆寧所創,而由他的四個兒子發揚光大。宋朝之後,穆姓的遷徙範圍更加廣泛。

當今中國穆氏族人廣泛分佈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湖南、廣東、雲南、四川、安徽等地。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宗族特徵

1、穆姓是一個來源較為複雜的姓氏,其中的一些相傳出自炎帝,另外一些尊奉宋穆公為祖先,還有一些自稱是魯穆公之後,更有一些標榜是北魏時期鮮卑大姓丘穆陵的後代。不過,無論出自何一系統的穆姓人,如今都是天下穆姓的一部分,都以河南為郡望。

2、家規嚴,子孫賢。唐肅宗時期,“楊、穆、許、李”被視為四大家族,其中穆家的光輝,是由侍御史穆寧發揚的,其四子光大的。據說,穆寧嚴撰家令,訓諭諸子,結果四子都德性高尚,居官均有美聲。穆寧和同時代的韓休都以家教嚴格出名,故留有成語形容那些有家教的人家稱“韓穆二門”。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排行

福建泉州穆氏字輩:“孟國邦士成弘元再世振家傳孝賢惟念子孫光祖德謙恭篤敬永綿延”。

天津回族穆氏字輩:“應思景從國朝興文成祥瑞懷德生孝友為本倫長續詩禮傳家祖訓良”。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歷史名人

穆修己,著名唐朝詩畫家。 唐玄宗執政時期,會內殿牡丹開。唐玄宗問穆修己曰:“今京邑盛傳牡丹詩,誰為首出?”穆修己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為首出。” 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賞。

穆孔暉(1479~1539) 明代官員,理學家,心學學者。字伯潛,號玄庵。山東堂邑(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南京禮部主事、翰林院侍講學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穆孔暉是繼承和傳播王守仁心學最早的山東學者。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是研究考據學的著作,重要的有《讀易錄》、《尚書困學》、《大學千慮》、《玄庵晚稿》,另外還有研究史學的著作,如《前漢通紀》、《讀史通編》等。穆孔暉對稍晚興起的山東王學學派學者有一定的影響。

穆鐵柱(1949——2008),1949年出生于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中國國家隊前主力中鋒。在20年的籃球運動生涯中,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同時在那個時代也被譽為了“亞洲第一籃球中鋒”,在當時成為了籃壇的“巨無霸”,更曾是中國籃球界的神話。在世界籃球場上的大個頭群裡,他也稱得上是名“巨人”。 2008年9月14日上午10點45分,因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百家姓》之——穆姓來歷

穆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2009年1月為止,穆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八位,人口約五十五萬三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035%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