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騰訊雲「銀戶通」看銀行業如何「大象轉身」

从腾讯云“银户通”看银行业如何“大象转身”

當前,銀行業正身陷低迷業績與互聯網公司衝擊的“內憂外患”之中,全面轉型刻不容緩。數字化與生態圈建設成為必經之路,而與互聯網公司達成合作,共同分享蛋糕成為越來越多銀行的選擇。

8月16日,騰訊雲與長亮科技共同發佈銀行業解決方案產品“銀戶通”。雙方表示,想借助彼此的金融科技能力,構建銀行與互聯網用戶之間的強連接,為互聯網用戶提供金融雲服務,從而加速金融機構雲化智能化進程。據雷鋒網瞭解,當天還有國內逾百家銀行就銀戶通項目簽訂正式及意向合作協議。

“銀戶通”細節一瞥:一站式+積分激勵

此次銀戶通發佈會主要介紹了產品概念和整體架構,而產品正式對外發布仍需一到兩個月的時間。

雷鋒網AI金融評論在現場對銀戶通的部分內測產品進行了體驗。從展臺所提供的設備來看,騰訊雲與長亮科技合作的方式之一是騰訊提供的微信小程序。儘管騰訊雲之前已經推出過可直接套用的金融應用小程序模板,也有多家大型銀行、券商在小程序初面世之時及時切入風口進行業務佈局,但此次銀戶通所使用的小程序不同的地方在於,銀戶通更傾向於平臺形式,以銀行為單位,將行內的金融業務接入進來:操作界面上首先顯示的是各家簽約合作的銀行,點開某家銀行之後才是存款類、融資類、理財類等多種產品的選擇頁面。

值得一提的是,內測版本顯示,小程序內部用的是單個賬號,用戶無需因銀行、產品的切換而重新登錄。在此基礎上,銀戶通設置了積分通兌體系,可以讓平臺內不同銀行間的用戶積分得以通兌使用,以獲得更靈活周全的用戶體驗。騰訊在銀戶通中提供微信小程序,無疑是先充分利用小程序的引流功能,對微信原有流量進行有效提煉;其次是借微信來做個性化推薦,將銀行產品根據地域、消費偏好、消費能力、個人信息等標籤精準匹配。

小程序的設計可以看出銀戶通想要強調金融服務的一站式處理,更試圖搭建帶有激勵性質的用戶成長體系:

  • 微信能夠在方案中提供用戶分佈分析數據,解讀用戶的金融需求,從而形成產品內會員等級的劃分;

  • 然後設立維度和係數,與騰訊遊戲的設置相仿,成長值體系公式與用戶在小程序內的操作直接掛鉤,例如登陸次數,購買理財、存款的數量等;

  • 而積分體系也將設置相應特權再做運營,例如一定等級的VIP可以獲得免手續費、貸款額度提升等權益。

  • 與此同時,銀戶通的運營後臺也可以及時查看效果分析和優化建議。

銀行業轉型升級痛點

除了小程序和積分體系,銀戶通也對外介紹了精準營銷、智能風控反欺詐等功能。或許我們可以藉此產品來理清思路——為銀行輸出的業務解決方案,到底要解決的是什麼痛點?

畢馬威亞太區金融業主管合夥人Simon Gleave指出,銀行業競爭加劇,首先與利率市場化的環境有關: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的逐漸放開,存貸差的利潤空間被擠壓使利潤下降;其次是現有經營同質化嚴重導致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引發金融供給過度與金融服務不足並存的情況。

另外,金融消費升級轉型的新生代正逐漸成為銀行業的服務對象主體,他們的金融服務需求自然隨著用戶習慣而更傾向於以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科技的方式完成。

首先是獲客營銷環節,一是產品宣傳方式和推廣渠道的拓展方向,線下網點是傳統銀行主要營銷、獲客與服務渠道,不但運營成本高,而且難以適應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用戶消費需求,效益與效率均較低。例如借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媒體進行更立體更具移動性的線上立體營銷,而不再侷限在活動贊助、實體廣告等傳統模式上;二是獲客後的金融服務營銷,往往是在物理網點開展的,有限的機構和工作人員數量無法承擔大量客服需求,與此同時,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的發展使大量資金流向非銀行金融機構,信貸服務、財務和投資服務等帶來的收益卻很有限。

其次是風控反欺詐環節,銀行不可能通過無限擴張來滿足傳統信貸流程的大量貸前和貸後線下風險管理工作,很難提防詐騙、套取資金、薅羊毛、盜用身份等欺詐行為,而獲客營銷中對用戶的精準分層也正為這一環節打下數據基礎,加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多方技術的應用,實現反欺詐的高效預防與管理。

其實傳統銀行服務所集中的特定領域已成業務紅海,難以實現資產收益的提升。而普惠金融領域存在著小額高頻的消費特點,例如許多創新型金融科技平臺就匯聚了大量小額資金的收支使用,這對銀行來說,重新形成資金沉澱是一種挑戰;收益率較高的大眾化消費金融資產,也尚待進一步開拓。

聯手科技公司,知易行難

根據麥肯錫近日發佈的《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中國銀行業佈局生態圈正當時》報告,銀行轉型需要圍繞 7 大核心領域規劃相應的轉型策略,包括零售銀行、公司與投資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市場與大資管、人力、IT和風險管理。僅談IT解決方案市場,IDC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的整體規模達到339.60億元,比2016年增長22.5%,並預測該市場2018到202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0.8%,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82.95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顯然不是一個或數個玩家就能吃下的。當前,這條賽道上的選手也已大致明朗,總共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互金巨頭們,比如螞蟻金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等。憑藉場景以及技術優勢,他們成為技術輸出的top玩家,合作案例越來越多。第二類則是類似長亮科技的傳統IT外包服務商,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他們越多地緊密圍繞在巨頭們的周圍,充當巨頭標準化方案與銀行客戶之間需求實現的橋樑。第三類則是少數強調技術研發能力的銀行系科技子公司,憑藉母公司長久累積的品牌信譽和業務理解能力等主要優勢,也加入了蛋糕的分食之爭。

不過,在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消息紛至沓來的同時,麥肯錫指出,真正端到端成功推動、獲得巨大價值的案例鳳毛麟角。比如,雷鋒網注意到,某一銀行在2017年曾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而在將近一年後,又聯合螞蟻金服宣佈幾乎相同領域的合作。據知情人士透露,前一次合作並沒有什麼實際成果的產出。

“在戰略轉型過程中,除了選擇合作伙伴和後續磨合,對於銀行而言,其實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確定適合自身的生態圈模式,並非所有銀行都能成為生態圈中的主導者,而應當考慮以參與者的身份躋身其中;選擇合適的產業與場景;以及銀行自身的組織文化轉型與客戶運營能力提升等。”麥肯錫如此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