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争鸣、争论是文学接受的一种特殊方式。《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这是中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自明代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传诵,以其慷慨激昂、豪迈奔放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其作者究竟是谁,学界迄今众说纷纭,一方认为此词作者是岳飞,一方认为不是,而是明人、于谦等所作。这场争论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参与人数之多(许多著名学者如余嘉锡、夏承焘、俞平伯、唐圭璋、缪钺、程千帆、臧克家、周汝昌等都曾参与其中)、产生影响之大,在我国当代词学研究史上绝无仅有。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明代弘治年间,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命将《满江红》刻于杭州岳飞庙碑之上,并由赵宽书写,显然认为该词系岳飞所作。明人徐阶所编《岳集》持相同观点。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到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有余嘉锡、夏承焘、徐著新等学者提出对《满江红》为非岳飞所作的质疑。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有人疑为明人伪托。原因是根据岳飞遇害后的历史背景,迫于秦桧及同党淫威、岳飞来往文稿多被损毁灭迹,而且此时岳飞一家已被定性为朝廷忤逆,眷属被远戍遣散,时人唯恐避之不及,和岳飞关联的史迹皆被毁匿。他认为作伪者是麦秀、扬子器、赵宽、李桢等。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有人疑《满江红》为明弘治年间时人反抗西北鞑靼人欺扰,可能为王越或幕府手下人等为鼓舞人心而作。明时对岳飞愈加“隆崇”,因而岳飞诗文影响“突出于明之中叶”是十分自然的。有人质疑的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指出贺兰山与黄龙府方向相对、相距甚远。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有人疑《满江红》作者是明朝大臣于谦。他认为这是明代诗人由“土木之变”联想到“靖康之变”,借岳飞抗金事迹抒发胸中愤慨激烈心情写成的。他认为《满江红》和于谦的《石灰吟》等作品意境风格一致,在文笔上“等闲”一词也许是诗人于谦习惯。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在争论的过程中,认为是岳飞所写一方也并不是一味地强辩回护,而是针对对方的质疑,遵循论据和论证原则,极力查找与梳理历史材料,进行合理的反质疑,带有很强的客观性。而且质疑一方认为,过重感情不愿意说它不是岳飞之作,或者因为它不是岳飞之作便一笔抹杀它的历史意义,这都不是严肃的科学精神,不是对待这首历史名作的正确的态度。

《满江红》作者之争,从“疑”开始,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论争双方所具有的可贵的学术自信和学术精神,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质疑和反质疑精神,如何从“疑”开始,展开有成效的学术研究。这应该是这场论争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