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说: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用“道”作为观察天下的工具。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这几句话,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一般人常只看到表象,却不思考本质;常只看到事物的正面,却不知事物的反面。老子则善于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观察事物。所以,老子认为:在“曲”里面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面存在着“直”的道理,只有“洼”才会导致“盈”,只有“敝”才会导致“新”。一般的人只注重全、直、盈、新,而忽略反面的一端,因此,求全求盈、急功近利,引起无数纷争。“不争”才是求全之道,“不争”在于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指“道”。式,即栻,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工具,根据它转动的结果来判断凶吉祸福。老子这里是说圣人观察天下也要凭借工具,而这个工具是“一”,即“道”。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或都失掉。

而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人的贪婪之心,往往不可遏止,“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想缩手和回头之时,往往已经过迟,已经于事无补了。“在世只恨聚无多”,结果却往往是:“及到多时眼闭了”,演绎的往往正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宿命性悲剧。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其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足矣。大江大河,多了去了,只取适合自己用的那一瓢就行了。面对超市的琳琅满目,不应该慨叹自己钱少,而应笑慰多少货物是于我没用的“废物”罢了。阿里巴巴是聪明的,面对藏宝洞里的宝物,随意带走一些就够了,而他哥哥戈西母却贪心大起,带了十匹骡子来装,结果连开门闭门的密语也忘掉了,被大盗们一刀劈为两截。贵妇人面对如山的衣服,叹息无衣可穿,不是因为衣服少,恰恰是因为衣服太多了。我们晚上守着电视按着遥控器换台来换台去,找不到合适的节目,不是因为节目少,恰恰是因为节目太多了。想当年,我们在暗黑的落雪的冬夜,守着一豆灯火,抱着一卷卷已经翻烂了的名著经典,读得津津有味。叹今朝,我们在灯火通明的不夜的城市里,被网络迷惑,被手机低头,被垃圾信息牵着鼻子走。还记得当年小学语文课本上那只小猴子的故事吧?那只小猴子下山来,见了玉米掰玉米,见了桃子扔了玉米摘桃子,见了西瓜扔了桃子摘西瓜,见了小兔子扔了西瓜撵兔子,兔子跑进了树林里,小猴子两手空空回了山。细细品味这寓言味道浓重的故事,却发现,身边的很多人不正是这只被迷惑的从不知道取舍的小猴子吗?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反思我们的教育,很多地方的所谓的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莫不是跌入了“多则惑”的轮回迷局:学了苏联学美国,废了古代学现代,废了现代尊古代,五步法,布鲁姆,目标法,探究法,洋思刚飘过,杜郎口走来,从学堂到教室,从教案到学案,从考试到检测,从坐班到走班,昨日学生散座如秧田,今朝小组团座嘁喳喳,昨日教师台上话滔滔,今日学生为主轮番讲,课程标准到大纲,大纲废弃回标准,术语天天换班,概念时时轰炸,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换来换去,换去换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雾里看花缺慧眼,随波逐流少舵手。

这种乱象,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指出了病根:多则惑。

任何的取经,绝对不是照搬,只取经不造经,外来的经需要“落地”,才能生根。任何的取经,也不是为了取经而取经,西游记了东游记,南游记了北游记,今天上天,明天入地,唯独没有自己的,今天学儒家,明天学道家,后天学释家,搞得自己不伦不类,整一个四不像。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对于众多的教育经验,不可因多而惑,不能贪多嚼不烂,同样需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少则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见神就拜。譬如你是个伐木造船的,就别去拜炎帝、燧人、祝融或赫淮斯托斯了,龙王或波塞冬才是你拜祭的对象。

杜郎口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魏书生班级的学生自学模式,衡水中学的管理特色,等等,都是基于因地、因人、因材等特定因素绽放的教育改革花朵,有的基于学生素质,有的基于管理者的个体能力,有的基于教师团队的素质,有的基于学校文化的沉淀积累,有的基于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质,并不是搬来就可用的,必须考虑自身的人的条件、物的条件。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邯郸人的步子是美的,学得不伦不类,则是奇丑。如果人家的走法没学会,自家的走法也忘了,那可是千古笑谈了。李白诗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东风夜放花千树“,对外界众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经验,需要在“三千宠爱”中选取适合自己的“一身”,不求多而惑,但求少而得,且让这“一身”吃自家饭,穿自己衣,才有生命力。不可跌入经验论的误区,任何的外来经验,充其量是个拐棍,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好,而不是失去自我。师夷长技,是为了借鉴他人的先进技术强大自我,而非更像他人。这正如龙应台先生论述的国际化问题,她说: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国际化是懂得如何接轨,但并不是如何把那个火车那个货柜里头的内容整个都变掉了”。这和我们的“取经”一样,也绝对不是一种移植,最多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嫁接。学习他人经验,也是一种接轨,但跑的火车里承载的必须是我们自己的货物。

少则得,多则惑:少取则可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兼说学校取经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的思想总是那样先知先觉、振聋发聩。教育如此,其他也是如此。爱情上,众芳国里采撷一朵。事业上,选准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切忌左顾右盼。当官,要知道适可而止,切忌得陇望蜀。赚钱,要取之有道,也要记得适时收手。《增广贤文》说得好:“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