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还没关注?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15 Aug 2018

随着“研学旅游”的推进,暑假里,不少老师和家长都带着孩子们出去旅游了。歌德说过:“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旅游究竟应该“游”些什么,才能够帮助孩子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呢?不妨,带着孩子去体验与鉴赏各地流传下来的楹联文化,在旅游之中“寻根”,寻觅隐藏在生活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明清以来,对联这一文学形式逐渐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在数量上也是蔚为大观,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书房卧室……到处都可以看见对联!如此丰富的资源势必将孩子引向历史的深处,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各地的风景名胜,能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在读、对、背、写、赏等多样形式中潜滋暗长,对汉语文化逐渐形成真切的认同。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喜欢旅游,不少家长也常带着孩子四处游玩。可在旅游时,一般都“游”了些什么呢?有人到了西湖,见到处是人,你挤我,我挤你,于是拿出手机随便拍上一两张照片,发个朋友圈——西湖真美啊!这可真是白白浪费了欣赏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旅游时,我们最好能带着孩子欣赏一下各地的楹联文化,看看、读读、想想,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记得有一年,我到陕西西安临潼去看兵马俑,逛完兵马俑去吃饭,看到一家饭店门前挂着一副对联——小楼秦风容我静;大雅唐韵任人弘。我顿时对这家羊肉泡馍店产生感情了!这副对联从名联“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脱化而出,格调高雅。而“秦风”与“唐韵”的相对,更是点明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深厚,是千年古都啊!这就是文化,这是有文化的饭店啊!

苏州网师园有个“看松读画轩”,这个轩的名字真好听,轩中悬挂着一副对联“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别有一番意境。苏州的园林之所以好看,对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匾额和楹联,园林不过是一排排精巧别致的房子,穿插了池塘和花木。而有了匾额和楹联的点缀,一切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高雅名字的房子格局自然不俗,一副恰到好处的即景对联,读后再去看景,看到的景自然不同,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以楹联文化著称于世,我最喜欢“诗史堂”中悬挂的楹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这是文史大家、书法家谢无量从杜甫诗句集出来的,叫集句对联。我来到杜甫草堂的时候,正是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站在这副对联前,读着读着就仿佛看到了杜甫独立千秋的伟岸形象,内心一阵感动。杜甫草堂“恰受航轩”还有一副好对联,上联是“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鹗先生骨”,说的是秋天飞过的那只鹗,像是先生的风骨;下联是“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号少陵野老,他曾说自己是“天地一沙鸥”。从这一副对联中,就能看出杜甫的人生境界。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我常常想,当我们涉足古人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找到诗歌的地理坐标,还原现场感,是传统文化学习中最值得珍视的。为此,我曾在教室里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每次教古诗或楹联,就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画个圈。

记得有一年,我带着孩子们在地图上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篇目接连教了下来,形成了一个诗歌教学专题——唐诗与长江,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们的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诵读楹柱上的对联,周围的游客定会刮目相看。果不其然,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后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有人对他跷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我还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旅游时的门票都收集起来,贴在一本册子里,然后在下面注明日期,把这本册子定名为《我的游踪》。我会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因此没有名句流传,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这个地方杜甫去过,他写下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

曾国藩说,读书需要涵泳。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一切都是活泼泼地。“活泼泼地”太重要了——如果把书本的知识比做渊深的流水,读书人则如同跃动的游鱼;如果把现实的生活比做渊深的流水,那每一个大活人都是江河中自由自在的鱼儿……要让我们的孩子活泼泼地成长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悦纳楹联文化,培养孩子对汉字、汉语的情感,让孩子喜悦地接纳中国的文化。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47期

带孩子去旅游,要“游”些什么?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