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爲一種真正的貨幣

直到今天,比特幣雖然具有一些良好的貨幣屬性,比如去中心化、分佈式賬本、交易成本低、隱私保護、供給有限等,並且擁有了全球上百萬的投資者和超過1000億美元的市值,但是,大多數官方機構和經濟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種真正的貨幣。

2018年2月歐洲央行一份報告認為“1.比特幣沒有中央發行機構支持,2.比特幣未得到廣泛的支付認可,3.用戶不被保護,4.比特幣幣值波動過大。”他們認為“貨幣的基本特性是要價值穩定,擁有保值功能,如此才能確保同樣商品的價格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發生過於激烈的變動,比如說,以歐元計價,今年去商店購買某樣商品,和明天去買或者明年今日去買,價格都不會相差太大,但是比特幣則不然,其價格往往暴漲暴跌,一日之內就可以出現兩位數百分比的漲跌幅度,在此狀況下,市場商品無法以其為錨獲得穩定定價。”

美國佐治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裡•多爾夫曼(Jeffrey Dorfman)認為“上個月,比特幣價格日均波動率為2%。相比之下,美元和歐元之間的匯率日均變化值小於1%,一個月的匯率變化也只有3%。而上個月有7天的時間比特幣價值波動超過3%,高於美元一整個月的價格變化。人們絕不希望把自己的債務或投資押在這樣一種月均價格波動近50%的貨幣中。”

即使支持比特幣的人也意識到一些問題。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教授Aswath Damodaran是一位企業金融及估值專家,他對比特幣持開放態度,不過他說:“目前它不算是稱職的貨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交易都不能用上比特幣。它不是一種好的貨幣選擇,因為它的交換媒介和保值功能不夠完善,而價格波動性則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歐洲央行的報告也許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官方意見。不過對於比特幣沒有中央發行機構支持這一點,比特幣的擁護者可能是不會認同的。他們會認為去中心化的發行方式恰恰是比特幣的一個優勢,這對抵制任何形式的貨幣發行操縱和鑄幣稅是有利的。另外,對於比特幣用戶不被保護這一點,目前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黑客偷竊是對該新興貨幣技術的一大威脅。不過有理由相信,隨著比特幣安全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在將來也不是很大的問題。就如同黑客也曾不斷光顧過銀行賬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但是現在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銀行的支付系統是危險的。

那麼,看來關鍵問題就是支付可接受性和幣值波動性的問題了。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互為因果的:人們因為幣值波動大而難以將比特幣作為日常支付手段,而幣值波動大的原因也恰是人們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普遍的支付手段。關於這兩點,我們下面來詳細論述一下。

在牛頓擔任英國鑄幣局總監時,通過他的積極活動,英國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金本位制度。1717年,議會通過決議,將英國的黃金價格定為每盎司(純度0.9)3英鎊17先令10便士。1923年德國在惡性通貨膨脹後,用地租馬克1:1萬億兌換舊馬克。二戰後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恢復金本位時,規定美元官方價格為1/35盎司黃金。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

歐元在正式流通之前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測試階段。1979年成立的歐洲貨幣體系(EMS)開啟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通過建立穩定匯率機制(ERM),歐共體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匯率被限定在一個可接受的波動範圍,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歐元前身的歐洲貨幣單位(ECU)定出一箇中心匯率,這個匯率在市場上的上下波動幅度為正負2.25%,對英鎊來說是6%。隨著新成員國的加入,該體系不斷擴大。在經歷一些波折,經過長達19年的運行之後,最終在1998年12月31日,歐元與各成員國貨幣的匯率固定下來。

表一 歐元對歐元區各創始國匯率

主權貨幣1歐元=

主權貨幣1歐元=

奧地利先令ATS13.7603

比利時法郎BEF40.3399

德國馬克DEM1.95583

法國法郎FRF6.55957

芬蘭馬克 FIM5.94573

義大利里拉ITL1936.27

荷蘭盾NLG2.20371

葡萄牙埃斯庫多 PTE200.482

西班牙比索ESP166.386

愛爾蘭鎊 IEP0.787564

希臘德拉克馬 GRD340.750

盧森堡法郎 LUF40.3399

數據來源:《歐元的誕生》從貨幣的歷史可以看出,新貨幣總是建立在舊貨幣的基礎上。當新貨幣替換舊貨幣時,總是以一種成比例的兌換關係,使得人們以最方便的方式維持了對各種商品相互交換價值估價的穩定性,這實際上保證了貨幣客觀交換價值的連續性。從貝殼、銅錢、黃金到紙幣,貨幣的連續性起到了價值的錨定作用。

正如在《貨幣與信用理論》中,米塞斯說:“貨幣的客觀交換價值中包含從歷史上來看連續的因素。貨幣的過去的價值被現在吸收,並轉化成現在的價值;貨幣的現在價值進入未來,並隨之發生變化……除非某物作為貨幣的通途開始的時候,它已經具有以某種其他用途為基礎的客觀交換價值,否則他就不能作為貨幣使用。……與之前存在的交換價值的這個關係不但對於商品貨幣,而且同樣對於信用貨幣和不兌現紙幣都是必要的。”

他在另一段又講道“市場對於貨幣的估價只能從貨幣過去的價值開始,而且這個關係影響貨幣的客觀交換價值。”

貨幣的任何估價需要一個預先假設的價值,即昨天的交換價值,而昨天的交換價值是與前天的交換價值相聯繫的。因此可以說貨幣是一種歷史沉澱物,它面向過去。正是它的這種連續性保證了它在大多數時候的穩定性(除了大幅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期)。

與任何一種較穩定貨幣相比,比特幣客觀交換價值的高波動性是內在的,因為它從一開始採取自由浮動定價,沒有與任何歷史貨幣掛鉤,從而缺乏通常貨幣應有的歷史連續性。對於任何消費者和生產者而言,他們無法通過歷史經驗以比特幣建立商品交換價值的評估,因為他們不知道某種商品昨天的以比特幣計價的參考價格,也就無從估計今天的價格。

從而比特幣的價值成為完全與歷史脫鉤而只受未來預期的影響,成為僅僅具有一定交換價值的純粹虛擬商品。即使對於持樂觀觀點的人們,也至多把它視為一種潛在貨幣的長期看漲期權。因此,它具有過大的波動性就不難理解了。

但正如米塞斯說的,“如果市場上的價格經常劇烈和沒有規律的變動,那麼客觀交換價值的概念就不會取得和消費者以及生產者實際上一致認可的重要性。” 因此,比特幣由於價值缺乏歷史連續性的商品導致了其交換價值較大的波動性而很難被人們接受為貨幣。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一種商品被普遍接受成為交換媒介,那麼它一定在那一時期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比如在金本位時代,物價水平保持在較好的穩定水平。

另外,就比特幣而言,我們在這裡還要強調另一個導致其波動性較大的原因。就目前來講,影響比特幣交換價值的原因固然很多,如政府的態度與監管政策、技術的成熟度、交易安全性、投機行為等,但根本上說取決於供需關係。由於比特幣你供給量是有限的(上限2100萬個,目前可流通的超過1700萬個),所以它具有典型的通縮特性。在今天,“沒有人願意用比特幣來支付一頓飯錢”,“我並不想花掉它們,我想保留它們,因為比特幣創立以來,其價格每年會增長約150%,另一方面,我錢包裡的比索則以3%的速度在不斷貶值。”(Ramon Tayag 加密貨幣的起點:通縮VS通脹 巴比特)

這大概代表了大多數比特幣持有者的想法。因為所有商品(當然包括法幣)對比特幣的貶值預期,即通縮預期,人們不願消費比特幣而更願意持有。但很明顯的是,如果不花費,不進入商品交換領域,它如何能承擔貨幣的健全功能呢?如果人們僅僅把它當做未來可能成為某種貨幣的一種長期看漲期權的衍生商品來交易的話,這也不可避免地增大它的價值波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只有不斷擴大商品交換關係、商品交換多樣性才能使比特幣的交換價值被逐漸發現從而最終變得穩定下來。我們可以從改進的費雪方程式來證明這一點。

費雪方程式 MV = PT

M——貨幣數量

V——貨幣流通速度

P——價格水平

T——商品交易量

現在假設比特幣市場存在兩種貨幣需求:投機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指商品交換的需求),這兩種需求的貨幣數量分別為M1M2,流通速度分別為V1V2,價格水平分別為P1P2,交易量分別為T1T2。

則滿足M1V1+M2V2=P1T1+P2T2(1)

我們設市場的加權平均價格為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並且,為便於研究需求替代效應起見,我們假設總的交易量變化不大,即T=T1+T2保持恆定。

由於比特幣總量在一定時期基本保持恆定T1+T2=T可視為一個常數,並且我們假設在一定時間內這兩種貨幣需求保持一定的穩定比例關係,設M1=λM,M2=(1-λ)M,其中λ,0≤λ≤1,以表示兩種貨幣需求的比重,假設在一定時期內與價格水平P無關。

則(1)可以變換為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2)

兩邊對取導數可以得到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整理得到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代入(2)可以得到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3)

當市場只有一種投資性需求的時候,交易性需求為零,則λ=1,V2=0,這時,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4)

(3)-(4)得到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5)

並且由於投機性需求的流通速度較快,其相對價格的彈性高於交易性需求的流通速度相對價格的彈性, 即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由此得出: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6)從而由(5)可以得到Δ<0。說明增加商品交易之後價格波動率下降了。

另外,從(3)兩邊對λ求導,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7)

從(6)和(7)可以得出,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8)

那麼dP/P是關於λ的單調遞增函數,意味著著如果λ減小,即投機性需求的比重下降交易性需求比重上升,則價格波動率也將減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引入更多的交易性需求,引入商品G2,G3,G4……進入比特幣交換,而且這些商品流通速率的價格彈性遠遠低於投機性需求的流通速率的價格彈性的話,則價格波動率很大程度上將下降,直到最後降低到作為一種穩定的貨幣可接受的波動幅度。

就比特幣的情況而言,通縮預期、高投機性需求、低交易需求等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就象打了一個死結,形成了極不明朗的前景。

不過,以上論證也恰好為我們打開了一種新的思路,以解決比特幣的高波動性及可接受性問題。

我們有理由相信,一種新的貨幣建立對所有商品的穩定的交換比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應該首先在部分商品中建立這種關係,然後逐步擴大它的交換領域。

這一點可以從卡爾·門格爾關於貨幣的論述中窺見。“對於貨幣的發生,習慣實具極大的意義,我們只要看一下上述一定財貨變成貨幣的過程就可以明白。以銷售力較小的商品與銷售力較大的商品相交換,對各個經濟人自然是有益的,但為使這個交換能夠盛行,必須各經濟主體都要認識這種利益。而這種利益則不是一國全體人民同時能夠認識的。通常在最初,只有少數的經濟主體認識這種利益。這種利益通常都在這些人不能直接以其商品與使用財貨相交換的時候,或雖能交換而毫無把握的時候,才以其商品與銷售力較大的其他商品相交換而產生的。這種利益與某一商品是否被一般人承認其為貨幣無絲毫關係。”後面他又說“貨幣的發生,在最初也是由於少數聰明能幹的經濟主體為著自己的經濟利益,長期接受銷售力較大的商品,以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他們這樣做而得到經濟上的成功。其他的人看見他們的成功,才逐漸認識這種利益而也來效法他們。這樣,最有銷售力的商品,才不只為多數起了最大的作用。”(卡爾·門格爾 《國民經濟學原理》 )

對於門格爾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要成為貨幣的商品它不是突然就具有一切交換力,或則在一切範圍內可以交換,而總是從一部分經濟人和一部分商品交換開始,然後逐漸被更多的經濟人接受並擴大到更廣範圍的商品交換,正如習慣是從一點一點的養成那樣。當然,這隻能是一些有遠見的經濟人,客觀地說,他們將承受相當大的風險。

當然,這首先要求比特幣持有者對通縮預期進行管理,換句話說需要在局部建立一種通脹預期來對沖通縮預期,否則無法在任何一種商品上建立長期的成規模的交換關係。假設比特幣在一系列商品G1,G2,……Gn建立穩定流通市場,這些商品的流通速度的價格彈性是逐漸降低的。這滿足費雪方程

MV = PT(9)

其中M比特幣供應量基本保持恆定,V為平均流通速度,P為平均價格,T為商品總交易量。

假設比特幣擴大了一種商品Gn+1的流通,則相應各值發生了變化,並且滿足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10)

結合(9)(10)可得到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11)由此可知,如果該種商品貨幣流通速度的價格彈性大於交易量的價格彈性,換言之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比交易量變化對價格更敏感的話,則價格呈上升趨勢,反之則相反。

在新貨幣開始進入一種商品交換領域之時,貨幣供應速度應該快於交易量變化速度,這時該商品價格上升,產生通脹預期;而隨著交易的活躍,交易量變化加大,直到達到一個均衡,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這時價格變化呈現平穩。之後,如果貨幣供應沒有跟上,交易量的變化將超過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價格開始下降,又進入通縮預期。

隨著流通領域的無限擴大,直到涵蓋所有可交換商品,並且在所有商品領域達到均衡,這時對於新貨幣而言,社會總需求將趨於穩定,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從而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價格波動將趨於穩定。

結論:

1、如果不僅僅限於投機市場,而是在部分商品上建立貨幣交換,擴大交易需求,將有效降低比特幣的價格相對波動率。波動率降低的程度取決於商品流通速度的價格彈性相對於投機交易貨幣流通速度價格彈性的下降程度,同時也取決於商品交易規模佔總交易規模的比重。

2、為建立這種交換,必須對通縮預期進行管理,在局部造成短期通脹預期,賣出比特幣以增加商品需求,從而建立商品交易規模。

3、這種局部的通脹達到平衡之後將又進入通縮階段,但在比特幣不斷擴大商品交換範圍之後,其通縮速度將不斷下降。

4、直到達到全部可交換商品形成規模交換時,比特幣對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將趨於穩定,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試論比特幣如何成為一種真正的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