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日本的教科書因肆意篡改侵略事實而受到世界各國的譴責,可如果我們從頭看看日本的歷史書寫作,就會發現這種順口胡謅的傳統古已有之。而這種篡改的段落,也大多與中國有關,可見我國真可算日本歷史的“童年陰影”了。

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在19世紀末期,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漸膨脹,為了塑造日本天皇的絕對統治地位,日本開始施行一系列愚民教育。而這首先就體現在教科書之中,一方面在選取人物故事時大都選日本自己國人,而對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道德楷模進行有意識的“過濾”處理,以凸顯本國文化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則採用“改編”策略,一度把中國改造為映襯日本人的配角和背景。

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在1893年日本《高等小學修身書》中,就有這麼一則大伴古麻呂的“天寶爭長”故事,此可以視為日本“改編”教科書的典範。書中這樣寫道:

“大伴古麻呂作為孝謙天皇時代的遣唐副使,跟隨大使藤原清河來到唐國。唐主玄宗於蓬萊宮接受朝賀。此時,負責禮儀的官吏安排諸國使節的座次。我國使節被排為西班第二位,次於吐蕃,而新羅使節被列為東班第一位,位於大食國之上。古麻呂大發雷霆,呵斥座次之非,說道:`古來新羅朝貢我日本已久,然今日新羅列東班之上位,我卻列西班第二位,位於其下矣。今日之儀式,豈能如此!’意氣凜然,不肯入席。將軍吳懷寶見此情景,立即改變席次,將新羅使節降為西班第二位,而我使節位列東班第一位。自古以來,像古麻呂這樣被派遣至海外能夠不辱君命、不失國威、紹述祖先之志、不忘忠勤的人,著實不少。”

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就這樣在我國曆史上一次普通的宴請外賓中關於座位安排的小插曲,在教科書中卻被塑造為為大伴古麻呂反擊強權、捍衛國威的壯舉。

可讓我們回過頭來,被日本大加宣揚的這件事,卻在我國典籍中連個影都沒有。甚至現在有不少學者懷疑,該事件絕對是是日本單方面捏造出來,要麼就是日本眼中的忠臣大伴古麻呂回朝後為邀功所編造的瞎話。

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我們先不說這事的真假,就算在日本自己的相關記錄中,對於此事也多有出入。在《繼日本紀》“卷第十九”中只是有“古麻呂論曰:自古至今,新羅之朝貢大日本久矣,而今列東畔上。我反在其下,義不合得”的記載,而絕非教科書中所謂“大發雷霆,呵斥座次之非”、“意氣凜然,不肯入席”等誇大其辭、故意捏造的情節。

另外在課文的插圖中,大伴古麻呂是當著唐玄宗的面,站起來用手直指已經落座的新羅使節,彷彿正在慷慨陳詞的樣子,而新羅使節則被畫得猥瑣氣餒,不敢與其正視。可事實是,這種座位的安排都是在朝賀典禮開始之前落座,然後唐玄宗才會到場。

唐朝時中國日本韓國如何排座次?日本教科書的答案可笑又可悲

如果我們用現在的眼光來揣測的話,當時一定是安排座位的我國官員,在擔心賓客無法落座而影響儀式開始進而受到責罰的情況下,才讓他調換座位。要讓那位安排落座的人知道日本後來拿這件事大做文章,估計直接把日本使節就地斬了的心都有了。

在這裡,中國已經是成為日本面臨的巨大壓力和強權的代表,而不再是那個禮儀之邦、善待弱小的那個形象了,就此成為反襯日本的背景。就這麼一出真假難辨的小學生爭同桌的戲碼,倒成為近代日本國民心中的偶像,類似的例子在近代史上數不勝數,可悲又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