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学刘志彪,张晔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该怎样评价其人其事?

复仇者150034074



一个南京大学的教授署名的关于征收生育基金的建议在网上传开来以后,出现了很多网络段子,普遍对这个建议感到很愤怒。尤其是正在生育年龄段的八零后,也就是计划生育出来的一代人,出生是按计划生的,现在生孩子又要完成国家任务,不去完成这个任务,就要白交钱。

首先,这个事情没有说的那么严重,大家先不要惊慌,不要上纲上线。因为新华日报就是江苏省委机关报,并不是央媒,不代表中央的想法。这就是个不靠谱的专家提了个不靠谱的建议而已。咱们中国老百姓这些年别的没见过,不靠谱的专家还见的少吗?而且,今天其它央媒也正式发文章怼了这个建议。

其次,从建议的性质来说,至少可以说出发点是好的。因为二胎放开之后生育意愿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孩子成本太高了,所以这个建议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才想出来了这个办法。当然,这个办法靠不靠谱是另一回事,但起码是看到了问题,而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三,这个钱其实并不是白交,也不是有些人带节奏的时候说的那种罚款。这个办法本质上和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这些社会保险都是一样的,你用的着就用,用不着就当另外交了一笔养老保险,退休以后还是可以提取的。比如失业保险,你如果不失业,其实也用不着。就算真失业了,能申请到失业保险的人也不会太多。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老龄化的速度比绝大多数人预期的速度要快,来的要早,二胎放开后的生育率并没有如专家说的那样,立竿见影的大幅提升,而且仍然处在下降通道,人口结构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这不是劳动力是否充足的问题,而是年轻人太少,生育率持续下降,整个社会就会像日本一样,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越来越死气沉沉。

日本的问题现在严重到什么程度了呢?福岛核泄漏发生后,招募敢死队冒死进去关闭核电站的人,应聘的人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按照最新的媒体爆出来的消息,日本年轻人中,35到四十岁还没有性经验的人为数不少,比例高的惊人。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宁可看漫画,买充气娃娃,也不愿意谈恋爱。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衰败的腐朽气息。

而这两个专家认为,中国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也可能会变成这样。中国不是日本,日本是已经进入发达国家阶段之后才进入了这个状态,而中国目前为止还是只能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最多也只能算是中等收入水平。如果现在中国就出现这种情况,要面对的就不只是停滞的问题,而是有可能大幅度倒退。

也就是说,两位专家认为中国现在还可以抢救一下,所以要抓住机会赶紧抢救,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而要提高人口生育率,最关键的当然是要动员正在适龄阶段的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年龄线划在四十岁的原因。因为四十岁以下是生育的黄金年龄段,超过以后虽然也能生,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放弃。而赶上这个年龄段的,刚好就是八零后这一代。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八零后现在正在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年龄段,在各个行业都是骨干,也是这个社会的支柱人群。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主体人群,交新时代的人头税的个人所得税的,其实也刚好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而且,相比农民,国家更愿意让这个人群多生,而不是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多生。因为这个人群的主体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优生优育的观念,不生则已,生出来了就会好好教育。不会像农民那样,把孩子放养,至于孩子能不能有出息,完全不管。所以,国家希望这个群体能够多生,也在千方百计的鼓励和刺激这个群体生二胎。

但是,看到这里的朋友大概也都看出来了,作为计划生育后的一代人,这代人确实比较命苦,什么都赶上了。因为是独生子女一代,所以必须承担父母养老,许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还要背着车贷房贷,要负担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成本,还是给国家贡献个人所得税的主体人群,负担确实已经比较重了。

所以,这个人群都会考虑再生一个会有什么后果,比如生了以后孩子谁来带的问题,生了自己还能不能养得起的问题,会不会因为生二胎而导致自己好不容易才达到的小康生活突然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些逗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是中国这四十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他们刚得到这些还不久,很怕失去。尤其是在阶级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之后,他们很怕自己好不容易爬到了中产,到了孩子,又要跌落到社会中下层去。

但这就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国家需要收钱的时候,需要承担成本的时候,就像二十年前下岗工人那一代一样,今天中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果解决需要成本,最后如果必须要有一些人来买单,那么就只有这个人群了。因为再往上的人人群不会承担,再往下没有能力承担,有能力承担,而又无力逃避的就是这个人群。这是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中产的宿命。

回到生育基金的问题上来。国家现在的政策意图实际上也很明确,就是要让中产阶级提高二胎生育率,来承担社会老龄化的代价,因为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人群开承担这个代价。毕竟,国家也清楚的知道这个人群都是明大理顾大局的,如果中国得发展停滞或者倒退,最后还是这个人群开承担代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中产还是从了吧。


萧武


现在总有一些专家教授闲着没事,头脑发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和主张。不深入调查研究,纸上谈兵,迫不及待的下结论,出谋划策!

借此机会,我想请问两位专家,你们了解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吗?了解民心民意吗?国家鼓励生育二胎,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民意,况且,生育二胎,也是尽社会的职责义务!作为专家,所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鼓励年轻夫妻生育二胎,为生育二胎提供方便和支持!谁让你们制订规定了?你们制订的规定又是针对的一些什么人?真是吃饱了撑的,惹是生非,不计后果!

你们提出的规定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狗屁不通!规定40岁以下的公民,无论男女都要缴纳生育基金,可4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具备最佳的生育能力,尤其是农村居多。你们的规定不但不帮助年轻人解决目前存在生育难的问题,反过来倒打一耙,加重年轻人的负担,居心何在?

鼓励生育二胎,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在农村,根据目前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不少的农村夫妻还不具备生育二胎的条件。即使生育二胎不感困难,可孩子出生之后的哺育和成长也是一个大问题?你们的规定考虑了吗?规定了怎么样去帮助和解决孩子出生之后的后续问题?

农村生儿育女的积极性一向高涨,只要经济条件许可,生育二胎就不会成难题,问题是现在农村生育二胎正在酝酿阶段,许多育龄妇女还在犹豫,没有完全拿定主意,下足决心!一旦发现新规定出台,受制约的正好是他们这群年轻人,他们会甘心情愿接受,能不抵制?岂不是当头浇一瓢冷水,适得其反?

国家鼓励生育二胎,应从实际行动上解决生育难的问题,而不是靠专家教授磨磨嘴皮子就能够解决!千万别挫伤了年轻人生育二胎的积极性,这才是关键,至关重要!



手机用户22954642155


首先表明我个人的观点:不赞同该专家提出来的关于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说法。

其次大猫先帮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所谓的生育基金制度到底是个什么鬼。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四十岁以下的男女都需要每年在自己的工资里面抽取出来一部分上交,然后等自己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再申请把这些钱取出来,如果没有生二胎的话退休的时候再申请取出来。大家注意,是退休的时候才可以把这些钱取出来!

然而这两位并不是人口生育方面的专业人士,而是商学院的专家。怎么说呢,他们既然提出来这个制度,那就一定带有目的性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大伙都把钱上交上去,这些钱可能就会被用到其他方面进行运转,如果自己不生二胎,只能到退休的时候才可以领取这些钱。那我为什么要上交这些钱呢?为什么不自己用来投资理财呢,我觉得明眼人也可以看得出这两位经济学专家的“用心良苦”。

然而他们提出来的这个规则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很荒唐。不管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我觉得都不会走进人心。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人,人家有这个钱还可以去投资理财,为什么要把钱交出去呢?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家庭,本来经济情况就不好如果把钱交出去,一家人的生活估计都很难维持下去,所以不管这个理论对于富人还是穷人而言都不切合实际。

经济学家如果想要调控经济什么的还是去别的地方转悠吧,人口以及计划生育问题本来就涉及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利益,更何况一个搞经济的来提出这样的理论,请问您们可以对13亿中国人负责吗?

这是大猫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

大猫聊三农,我是王大猫。喜欢大猫的可以关注一下啦。

大猫聊三农


以前我对南大是心存敬畏的,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曾经拥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者,现在的211,985,双一流。


但没想到南大也孕育了这样两位学者,不知道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无才学,就此论而言,给人感觉就象个怪胎,南大孕育出来的怪胎。

以前我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个满腹经纶,铁骨铮铮的学者,现在我要对所有的人说,请尊重我,别叫我学者,就象尊重一个女孩一样,别叫人家小姐。


夏后殷鉴


南京的教授要建立二胎公积金,北京的学者要向丁克族收税。网上引来一片讨伐之声。

不论建立二胎基金,还是设立丁克家庭税,其出发的和初衷应该肯定,都是为了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条件。

每当一个新的观点和思维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或提出质疑,或被尖锐的批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的时候,也受到了批评甚者是责难。即使到了七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时,仍然阻力重重,不被社会上众多居民所接受。但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功避免了人口大爆发,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影响。

如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发达国家半个世纪才出现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十几年就出现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巨大,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专家们提出鼓励生育的理论也在情理之中。

网友们的主要意见是反对所谓专家们的论点,认为生育权是人类的自由,是否生育,生育几胎应由自己决定。专家们的论点,侵犯了人们的自由权,是闭门造车不切实际,更不符合国情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令一种观点是,就像日报的评论,生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的事。生育关乎人类的繁衍与生存,是每个公民责任和义务。如果人人都讲自由,都放弃生育,人类靠什么来支撑生存繁衍。

两种观点各不相让,又似乎都有道理。我记得佛学大师赵朴初在一次记着招待会上,被一个记者问到,佛教主张戒淫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去做尼姑和尚,那我们人类该如何繁衍和生存。这是一个具有挑衅性,而且非常尖锐的问题,在场的人都为赵先生捏一把汗。只听赵先生反问那位记者,请问你信佛吗?,记者干脆的回到,我当然不信。赵先生微微笑到,那我就不用担心人类的繁衍了。是啊,世界上总会有不信佛的人,人类繁衍的任务总会有人去完成。现在也是如此,有喜欢丁克族,更多的人会选择生育,人类的繁衍也不会因为有丁克族的存在而毁灭。

任何一项理论,都要以国情民意做支撑,不符合国情民意的闭门造车,注定会受到抵制和批评谴责。


无奈且向上


感觉不靠谱。生育本应该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我们似乎失去了这个自由。

以前是想生不敢生,现在又完全是相反的情况。

以前,很多生了二胎想要三个孩子的家庭,为了怕不让生,四处躲着,有家不敢回,就是为了想多要个孩子。

现在为了提高生育率,又提出生育基金制度这么奇怪的提案,其实这钱如果用不着就是白交了。

想要提高生育率,砖家们不要总想着索取,应该多付出才是。本来你求我们生,应该是哄着我们才对吧,比如,生二胎的家庭奖励几万,生三胎的奖励个几十万,再加上其它的像住房补贴之类的优惠,这才是正常节奏吧。



七蒙育儿


专家建议公民缴纳“生育基金”,不能只当笑话看。

必须认识到,此事绝不能当作笑话看。提出这些谬论的可不是什么山寨砖家,而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学者。

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强制公民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的,是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两位教授。其中,曾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的刘志彪目前是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眼下,提出对丁克征收“社会抚养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些大牌学者,他们所发布的言论,不能仅当作个人意见,因为他们对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影响力。而且,刘志彪等两位教授的谬论,还是发表在省级机关刊物《新华日报》的“智库”栏目,并作为重要文章广泛宣传。因此,可以判断,这些观点还代表了除作者以外的立场。

这些身居高位的教授,必然都是人精,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些谬论,绝不可能因为他们蠢,而是因为他们坏。在他们心中,公民无非就是机器,尤其是生育机器。他们认为,既然社会生育率低,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那就通过惩罚手段,强迫公民生育就行了。在他们眼中,公民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只是工具、手段,不必考虑他们的感受,不必考虑他们的合法权益。

这些自觉站到民众对立面的砖家,向来以无耻为光荣,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既是对政府的高级黑,也是制造社会撕裂的推手。绝不能以言论自由的借口纵容他们祸国殃民,而应堵上他们肮脏的嘴巴,扼杀他们邪恶的谬论。


李蓬国一针见血评论


我是60年代初生人,作为一个从农村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是幸运的,而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不能生二孩又是悲催的,因为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成了失独家庭,造成心灵、生活上的阴影恐怕让这些朋友至死都无法消除了。



说实话,如果二孩政策早放开10年,可能我也生二胎了,所以我们二孩政策调整错过了最佳时间节点;直到前年才放开二孩,可是80年代末、90年代出生的育龄妇女却又不想生了,2017年的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估计2018年的出生率也不会很高,根本没有出现一些专家学者们所预测的那样---放开二孩会导致新生婴儿暴棚的局面,所以我觉得国家的计生政策再也不能被这些误国的专家学者们所左右了,应从中国实际出发者才是硬道理,也才是正确的。



导致放开二孩出生率不及预期,我们能怪现在的育龄妇女吗?不能,怪只能怪我们鼓励生育二孩的政策制度不完善,甚至还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加上高房价、高教育费用、高医疗费用、高就业投入等却又让年轻轻夫妇不敢生。我女儿女婿结婚生了二个女儿,两人都有工作,加在一起不过1万元,小孩每个月的开销较大,还有请保姆每月需花费4000元左右,靠他们自己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担两个小孩的生活抚养成本,好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在吃住等方面给予一起补贴,算是勉强过得去。



我说了这么多,似乎与题主的问答无关,其实是有关的。因为打破目前我国这种计生格局需要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们仗义走言,敢说真话,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这才是好样的。所以,我觉得南京大学刘志彪,张晔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建议是相当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和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过这项制度建立全民族鼓励生育的奖励基金,实现国家与个人共同分担生育奖励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生育意愿。至少有这项制度比没有要好。



因而,我本人十分赞成两位学者的观点,我觉得两学者是有良知的专家,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专家学者,而且是越多越好。


财经深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拿活人殉葬的人,难道自己没有孩子吗?

而这一句话,用来形容鼓吹生育基金制度的一些“专家”们,显得分外贴切。现在的年轻人,因为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生不起孩子;因为医疗和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敢生孩子;因为企业对劳动法的普遍违反(譬如俗称“996”的工作时间,明显违反了八小时工作制)而没有精力生孩子。在这个情况下,又怎能指望靠挥舞大棒来喝令年轻人为维持“人口红利”而做贡献呢?

制定宏观政策,讲究的是因循利导,要充分理解造成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予以引导。前一阵,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称“养孩子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指出国家应该创造有利于生育的条件,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这才是管“国事”的正确思路,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不生孩子的成本。


然而,还有一些“专家”们却不这么认为。您看,又跳出来一位胡继晔教授,提出的方法更加极端:不仅要从不生二胎的年轻人工资中抽出一部分生育基金,还要向“丁克家族”征收“丁克税”。

根据胡教授的理论,丁克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丁克老了之后需要被人家的年轻人照顾,给社会造成了负担,因此让他们纳税也属于正常。

读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那么,他们交的社保去哪了?这难道不正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老了得到社会照顾而向国家预交的费用吗?

不知道胡教授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前者是傻,而后者就是坏了。


王瑞恩


勾践灭吴中这样写道: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现在我们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如果真的要这样搞,我们这代人真的好悲哀:出生时计划生育,长大后逼迫生育!


如这个邮票一样,猪爸爸脸都黑的像锅底灰了!

如果可以养得起,哪个不希望儿孙满堂,不希望人丁兴旺呢?可是现实如此,我们拿什么去哺乳更多的孩子?

住不起,生不起,现在要逼着生?

这些所谓学者专家,说到底就是整一些好大喜功的言论来欺上,可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