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丰富多彩,历史上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哲学、文学等各种传统文化的经典都源自这个时期,且都是原创。可以说历史大河中只有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充满的是原创和出新。

“百家争鸣”就是源自此时。

但当年秦国灭六国,六国一个个被他们鄙视的、认为是落后的秦国逐个降服,历史上包括现代很多人不服气。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如六国能自强,也许统一天下的不会是秦国?如果我们仔细看看秦缪公以后到商鞅变法前的秦国200多年的历史,国穷兵肉,周边的晋国、魏国联合诸侯动不动就打进秦国内地,“追至泾而还”。从当时的局面根本无法想象如此羸弱的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其实并非是对手太强大,而是六国自己太能作,套用现代流行语就是不作不死。自己把自己作死于秦国。

秦国进入关中定都雍城后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色彩,根据我个人外行的看法,真正意义上的秦都也就二处,雍城与咸阳,其他几处充其量也就是东进路上的战略据点。

秦缪公时,秦国的国力一度达到了鼎盛时期“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短短文字足以看出秦国稳固住了多年来的大后方,西戎地。是盛极则衰了?还是由于秦缪公死后把3位能臣给自己从死了的缘故?自此到商鞅变法时的秦孝公年间近200多年,内乱不止,对六国战争也是败多胜少。尽管如此,接下来的秦王,几乎个个依然是前赴后继,东进东进,但此过程极为艰辛,有时候被六国打的头破血流、、也有被西戎国义渠打到渭南的时候。不过,非常令人佩服的是,他们从来不知道气馁,没有停止的时候。也许这种精神才是纯正中国人该有的国民性吧?我的系列文章可没有任何戏说的成分,请大家读时注意对比历史资料。

1.与晋国的乱战--“令狐之战”与晋国大臣随会

其实在当时的列国中,如果晋国、齐国、楚国任何一家知道变革进取,君臣有雄心大志,估计一统天下也就没有秦国啥事情了,这也是我标题如此说的理由。但历史不可假设,秦缪公儿子康公继位的第一年,东方大国晋国也出大事了。缪公的老对头晋襄公也同时去世了。这二老头活着时,你来我往大打出手。最为有名的当属殽山之役,此战晋国消灭了秦国远征郑国大军。消灭的非常干净,无一漏网不说,还生擒了三位主将。由此足以看出晋国军队当时的实力,三年后秦缪公虽说把仇是报了,但基本放弃了东进策略,转身讨伐扫荡自己的大后方西戎各国。也就有了前文所说的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成就。

当时的列国,王位继承多数是兄弟优先,然后子嗣。晋襄公的弟弟名雍,出生在秦国,当时人在秦国。晋国的权臣赵盾打算立襄公的弟弟为晋国公,就派遣也是晋国得力大臣的随会前去迎接。这种好事秦康公岂能阻止?有利于秦国,于是秦派出军队护卫送到叫令狐的地方,等待晋国接驾。但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晋国的大军攻击,由于秦军没有丝毫战争心理准备,被打的溃不成军,大败而逃,随会也随败军跑回了雍城。原来晋国人出尔反尔,赵盾的打算可能没有得到朝臣的一致同意,他们最终立了襄公的儿子做了晋国公。

秦康公那个气呀!有时感觉秦人就是有点憨态,经常被别人玩于股上。这口恶气不出,不符合秦人的习惯。第二年,秦国准备停当了,伐晋,占领了晋国的武城,算是报了令狐之战的仇。但晋国当年的实力全面超过秦国,也不是省油的灯。隔了2年晋国伐秦,占领了少梁。秦国人长年和戎人战争养成的习惯,你打我一下,我不但要还给你还要多打几下的性格岂能罢休,也是隔了2年,秦伐晋,不但占领了羁马,还在河曲把晋国军队打得大败。晋国人这下有点难受,怎么自己的手下败将越来越强了?把晋国军队主帅的底了解的那么清楚?当晋国君臣想起秦缪公收拾戎王所用手法时,倒吸一口凉气。秦缪公又是怎么干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还是和晋人有关系。

前文已经提及”秦用由余谋伐戎王“,这位由余以前也是晋国人,不知何故流落到西戎,而且能说一口晋国话,可能就是现在的山西话吧!因此戎王就任用他为大使出访秦国,名为访问,实际上是窥视秦国的虚实,为灭掉秦国进行情报收集。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简单介绍戎族的情况。当时有西戎、犬戎之说,《史记》中也采用了这种叫法。实际上这是一种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呼,由于汉人史官汉人才是正统意识作祟,他们把所有少数民族都用戎给统称了。由于戎族以游牧为主,性格彪悍,加上骑兵良好的机动性,是当时中原王朝的极大威胁。周朝的祖先就是由于一直处在戎族的挤压之下,才来到关中地区发展。最终西周也被西戎犬戎联合攻陷镐京,周王不得不在秦襄公的护卫下东逃洛阳,避开戎兵。

这是秦之先祖居住的犬丘、西垂之地,甘肃陇南礼县境内

灭六国的原本不会是秦国?追寻秦人东进的脚步看看

秦国祖先就更不用说,因祖居西部犬丘之地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和戎杂居一处,秦人很少有中原各国当时被视为文明人的修养习惯,在中原各国眼中秦人也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也是非常的彪悍。受戎人的不断挤压和武力威胁也是秦国不断向东进取的要因之一,可见当时戎人实力之强大。秦缪公在缪公三十四年派孟明视等人将兵伐晋失利以后,就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宿敌--戎王。刚好此时戎王的特使由余来访。

秦缪公用计策把由余收为己用,过程比较曲折,要是展开的太过就会本末倒置,导致本文跑题,就此打住。只是用来说明由于由余熟悉戎王,出谋划策对路,缪公伐戎取得建国以来的巨大胜利。增加了12国的面积人口,开地千里,西方的威胁彻底消除。

晋国君臣担心的当然不会是由余而是前面提及的赵盾派去的随会,他们怀疑随会在帮秦国打晋国。于是演出了一招反间计,把随会诈骗回国。

2.楚庄王洛阳问周鼎重量

秦康公在位才12年就去世了,他儿子共公上台,上台的第二年,晋国也跟着换王了。晋国大臣赵穿把晋灵公给弑了,这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政治事件。就在这二国内部事故不断时,共公三年时,楚庄王的楚国兵强马壮了。楚庄王一时间不知道该打谁合适,想来想去还是欺负欺负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洛邑的周王,于是带兵北上洛阳,去问了问周鼎的重量。鼎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诸侯问鼎是僭越,如果放在过去是要杀头剥夺封国的,但当时的周王,所谓天下共主已经是名存实亡。关键楚庄王此举是在向全天下炫耀武力,为后边的

“楚霸,为会盟合诸侯。”打基础。

春秋战国之乱有时候令人头晕目眩,故事讲起来也很难归纳出重点,说的太细担心跑题,讲的太粗怕讲不明白。只好边想边写,边写边改的在线进行,但始终不敢偏离以秦国为主这条线。

此时的楚国虽强但由于和秦国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冲突倒也相安无事。只是与老对头晋国由于国境相连,战端不断。秦国败多胜少,如果以此时的战果看,几乎没有人相信或是敢预测秦国以后能灭六国,秦国究竟怎么了?

共公在位只有5年就去世了,他儿子桓公在位时间不短27年,和晋国战了2次完败收场。第一战是桓公3年,司马迁老先生叙述非常简洁“晋败我一将”。如何败怎么败?他没有仔细说,我也不能用小说家的风格去随意演绎。第10年时,楚庄王收拾郑国,晋国派兵救援,被楚国打败。足见当时的楚国的实力也不是吹牛,一时间楚国当霸主是名归实至。桓公24年时,晋国又换主人,晋厉公上位。晋厉公上台后马上和秦桓公在黄河边?还是其他河边?签署友好结盟条约,但没有想到,秦桓公一回国就马上撕毁了结盟条约,反而和戎人的翟国合谋进攻晋国。就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晋国通过间谍获悉了作战计划,晋国非常震怒。于是联合各诸侯组成联军,伐秦。秦国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但以当时秦国的实力,单斗晋国都吃力,别说是人多兵强的诸侯联军,被打的一败涂地。一直打到泾河,联军才主动撤军了,否则是否会被打回犬丘去都未知。

桓公去世后儿子景公上台了,上台后第四年,晋国又出大事了,晋厉公又被大臣给弑了。有时候我真的很难理解自三皇五帝以来这些统治者的思维,没有人动脑改进政体。良好的政体既可以保天下也可以保住统治者的命。但从历史看这些皇帝们还有权臣们没有人有过长远打算。这也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命运悲催之所在。

晋国大臣杀国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然在当时众多列国中这不是偶然小概率事件,几乎家家都有。齐国,楚国都发生过,就是后来的秦国也发生了几次。政体是否得当?如同鞋子一样,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但历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人真正为民族走向筹划过。以古代先贤、哲人那么多,难道他们都没有我聪明?非也,私欲作祟也。权力如同鸦片、威哥,很多人短时间会忘乎所以,不知道是自己本事大还是由于权力这个用不好会泯灭人性的平台在起作用,从历史和现代的政治事故看,身败名裂者都把权力平台当成了个人本事,该悲还是该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