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发掘秦始皇陵,最有可能会发现什么文物?

荷塘影飘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行了如“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措施,从中可以想象到他不仅雄才大略,还是一个好大喜功之人。



这从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陪葬规格、墓葬形制等方面可窥一豹。单是其已发掘的陪葬坑所呈现的规模及精美程度,也足令人叹为观止,所以能想象到一旦秦陵地宫开启,其宏大气概足可震撼世界。


通过过几十年的钻勘、物探等传统及科技手段,大至已对秦陵地宫探明了十之五六。它大至是由享殿、墓道、宫墙以及地宫组成。

秦皇陵是一个十字型大墓,有四条墓道;在巨大封土堆下,是九层带回廊的夯土台构成的呈金字塔形的祭台,顶端建有享殿;在封土堆下,是仿宫城围绕四周的夯土城墙;再就是深达二十米左右的地宫了。

经合作的法国团队用物理手段探明:宫墙四周环绕着四道巨形金属环,可能是表示“黄肠题凑”的结构;而地宫是秦至西汉时典型的“竖穴土坑墓”形制,就如上世纪九几年被集体盗掘的“秦公大墓”。勘探还发现了渗入土壤高含汞异常区,说明司马迁记载有水银相机灌输是有可信度的。



当然,虽然秦始皇陵墓与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区别不会太大,但可能还是会有一些让人意外之处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可以推测一下秦始皇陵的大概状况:

一、体积大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对什么都要求最好最大,所以他的地宫可能是历来所有竖穴墓中最大的,面积不会少于上千平方米。

二、布局奇巧

根据勘测,地宫最外围可能是用金属包围的“黄肠题凑”;棺椁四周虽也是不同功能的隔仓,但隔仓可能是像“史记”中记载的“下至地理”一样布置成山川地理形状,隔仓间可能布置管道“相机灌输”着水银,当然,水银可能已挥发殆尽了;秦始皇的棺椁可能真是用青铜制的(也起防盗功用),如属实,则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了;至于记载的“上具天文”则可能是镌刻或描绘在棺盖上的“星空帛画”,只是点缀其间的星辰日月可能是用珠宝等实物装饰。

仅仅这些,如推测属实,也可震惊世界了。

三、陪葬品

这也是最令世人瞩目的部分了。帝王墓的殉葬品,可谓包罗万象,秦至西汉时的陪葬品种类区别不大。大至分为:青铜器、玉器、丝织品、珠宝金银器、木竹简牍、兵器、乐器、各种奇淫巧技的工艺品、生活用品、食物类等。所不同的是,秦陵还可能有大量的“人殉”。

对于网友对陪葬品的各种猜测,是基于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崇敬及他所创造的伟大文化现象作出的无限想象。

考古学与天体物理学最相似,是能激发人们最原始探求欲望的科学门类,但也同天体物理一样,一切猜测都要以实物(观测)及严谨的推断为前提的。没有实物,永远只是主观臆断、美好想象而已。谁都不可能断言其中有哪些文物。但能肯定的是,如秦陵被发掘,其中重见天日每一件器物,其珍贵与价值程度,都不是每一个人可想象的。。。可以想象的是,秦陵如没有遭遇过历史上人为破坏和盗掘,不仅能解读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状况,其中至少也会有一些历史真像,能颠覆人们对中国历史认知。


许多人对于秦陵的发掘,除了旗帜鲜明的支持与反对外,还有许多人是抱以取舍两难的境地。发掘秦陵,不仅首要考虑的保护措施外,还有许多诸如:社会影响、伦理方面、人文环境、利益分配方面等因素。

至于什么时候有了万全之策,除了大家群策群力、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外,大家只有拭目以待了。。。


临池管窥


在陕西生活了十几年,也时常从民间听到一些说法,虽然不可全信,但是也不可不信,将这些民间说法整理下来,仅供参考。

记得还是2001年国庆节去的临潼,当时和同学们看了兵马俑,秦陵地宫,当然那个地宫其实是想像的,由专门搞古建的一个公司设计建造,这家公司就是现在有名的陕西乡村旅游第一村“袁家村”办的集体企业。


当时见到的那个秦陵地宫,其实是建在地上的,进到里面黑漆麻糊的,倒是真有千年古墓的感觉。跟着游客进去走了几圈,总算看到“陵”里的真容:墓顶是日月星辰,闪耀发光,墓低是山川河流,河流用水银来替代水,秦始皇的棺椁就放在中间,几层的样子,周围摆满了金银珠宝。


当时我看到的情形应该就是基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加上人的想像而呈现出来的: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后来我又有机会去高力士的墓里去,看到古人的墓确实是这种情形,所以司马迁这样的描述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司马迁所在的年代离秦始皇并不遥远。

不过打开想像,我认为秦始皇陵墓里除了各国的奇珍异宝这些历代皇帝墓葬里都会有的文物之外,还是可能有别的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

(1)华夏九鼎

失传的华夏九鼎很可能就埋在秦始皇陵里,虽然已经失传很久了,但是秦灭六国,最有可能搜集到一些线索,秦始皇自封始皇帝,自然会花大力气去派人搜寻,虽然不一定能全部都找到,但是也可能有几个,至少有九鼎下落的线索;

(2)和氏璧

虽然蔺相如以和氏璧假献秦王未成,最后完璧归赵,但是毕竟和氏璧是秦始皇所喜欢的宝贝,并且代表了天下的权力,后来秦灭赵,必然全力寻找此宝贝,所以很有可能也在秦陵下面,甚至就在秦始皇的手中握着;

(3)长生不老仙方

虽然秦始皇派徐福到蓬莱寻找仙方未果,但直到汉朝,历代皇帝仍然在寻找那些仙方。所以可以推论,秦始皇那个年代肯定是已经有这些仙方的存在了,也肯定有了实实在在的例子,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大费周章,所以最有可能的是秦始皇拿到了仙方,但是缺少仙方中的仙药,徐福实际上是要去寻找的仙药;

(4)诸子百家真正的原始典籍

看过历史的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其实可以换位思考,秦始皇正是因为发现了诸子百家的伟大价值,而这些学说又只能在掌权者手中,民间不能流传,所以在焚书坑儒之前,最有可能是秦始皇自己先广搜天下典籍,并进行官方校准,以及复制备份,然后对天下那些可以自由解读经典的儒生和学者进行打压,让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个逻辑就像乾隆皇帝令人编撰《四库全书》的想法是一样的,通过编撰官方的《四库全书》,实际上是变相的思想和文化统一。所以在秦陵地宫里很可能有真正的诸子百家经典,并且与今年流传的内容完全不同,而且包括许多上古失传的典籍;

(5)上古文物遗迹

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朝代更替,虽然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有出土文物作为验证的文明历史其实有限,也因此至今夏朝并不被西方主流史学界所承认。虽然近些年国家也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二里头遗址的挖掘,但是从考古的角度看,并没有多少特别有说服力的文物佐证。我想秦灭六国,也是一次对各国所发现和保存的历代文物的一次大统一,古代可能没有像今天这样建博物馆的观念,但是这些重要文物总要有个去处,留在坟墓里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可以设想秦陵地宫里可能有不少黄帝以来直至夏商的重要文物文献,这些文物文献将是对中国文明的最大历史见证;

(6)有关日本文化源头的证据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历史与中国紧密相关,最早发生确切的有记载的关系是秦始皇派徐福去了日本,汉代中国开始分封日本的国王,有“汉倭奴国印"为证。但是从徐福东渡日本的事实来看,说明秦朝的航海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敢于主动到周边去了解情况,也说明之前中国沿海诸国如燕、齐、吴、越等沿海国家很有可能已经对中国周边的各岛屿进行详细的探测,并派人去开发管理,自然也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在被秦灭了后极有可能都被运到秦国。(常竹青)


秦始皇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有抱负和远见的皇帝,视野不可能只是在看得见的华夏范围内,他的视野应该是全天下的,所以徐福极有可能是秦始皇派出去开疆拓土的人,以寻找仙方仙药为名,进一步了解周边的地理人文信息。如果能从秦始皇陵墓中发现这些资料,整个日本的历史肯定要被改写的。

目光如电

求真知灼见

独立的价值不输于任何

这里是独立撰稿人李艺泓的问答号


盛唐豪歌李艺泓


秦始皇陵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墓,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这座帝陵整整修建了39年,可见它的规模和气派。

由于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统一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这些国家的珍宝、典籍等,全部都收集到了都城咸阳,其中的一部分又埋进了秦始皇陵。如果有可能发掘秦始皇陵,悦史君认为有太多的神奇可以期待,现在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九鼎

九鼎相传为上古帝王大禹命人铸造,是天下九州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传国之宝,成为古代政权的象征。

东周灭亡后,秦国将九鼎搬到都城咸阳,秦朝灭亡后,九鼎不复存在。

悦史君认为,九鼎很有可能被秦始皇放入了陵墓中,如果发掘秦始皇陵九鼎出现,这将是我国上古文化的一个展示,也能从中发现夏商周三朝的历史痕迹。

第二,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秦朝丞相李斯派人用和氏璧所刻,正面有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是我国古代皇帝非常重视的珍宝。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路过洞庭湖,将传国玉玺放入湖中平灾,导致传国玉玺丢失。

公元前211年,有人声称找到了传国玉玺,并把它再次献给了秦始皇。

虽然史书记载,秦朝灭亡后,秦王赢子婴将传国玉玺给了第一个攻入咸阳的沛公刘邦,但悦史君认为,此传国玉玺恐怕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了。

因为传国玉玺在秦始皇手中一丢一回,这中间悦史君认为是秦始皇的障眼法,很可能在身后把真的传国玉玺放入陵墓,另外做了一个留给后世。

所以,发掘秦始皇陵,悦史君对传国玉玺也非常期待,这是历代皇帝最重视的珍宝,当然也是国家的宝贝。

第三,先秦典籍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把全部的典籍都收入咸阳,臣民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典籍。

秦末战争期间,刘邦、萧何等人收集了一部分秦朝留下的典籍,项羽等人则对发现的典籍大肆焚毁,导致先秦典籍进一步流失。

悦史君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先秦典籍,很可能就在秦始皇陵中,除了珍宝,大批的先秦典籍,也是秦始皇陵中的一部分。

如果发掘秦始皇陵得到先秦典籍,这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悦史君认为,这将改写我国古代的诸多流传至今的典籍,也是文化的一次新生。

……

秦始皇陵有太多的秘密等着发现,悦史君有很多期待,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期待,有想法我们在评论区讨论交流,谢谢。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中国人历来重视养生送死,生时厚养,死时厚葬。因此墓葬之中,往往会有许多奇珍异宝或墓主人的生前玩好,其中尤以古代皇帝的陵寝为甚。因其身份地位的尊崇,陵墓之中往往有大量的随葬品,正所谓“国弥大,家弥厚,葬弥厚”。

秦始皇陵是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陵墓,对秦始皇陵的发掘也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但由于目前考古技术还不够成熟,加上对皇陵的保护,目前秦始皇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掘,不由得引起人们对秦始皇陵结构和文物的好奇心。

关于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秦始皇刚继位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调用了七十万人来开凿骊山,地宫深得穿过三层泉水,地宫下面则用铜浇筑成棺椁,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又命能工巧匠制作机关发射的弓箭弓弩,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还用水银做成江河大海的样子,上有天文下游地理,用人鱼膏做成蜡烛照明,可以长久不熄。

秦皇陵之奢华气派可见一斑!

从已在地宫西侧发掘的木车和大型彩绘铜车马看,可见秦始皇陵中必然有不少规模更大的车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民众造反,便下令民间的富豪迁居到咸阳并毁去城堡关塞等险要的地方,又命令收缴民间的兵器,尽行熔毁,刚好当时的临洮县中,报称有十二大人出现,身长五丈,足宽六尺,秦始皇认为是吉兆,下令将熔化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的模样,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摆在宫门外。

相传这十二个铜人,汉朝的时候还在,到汉末时董卓入京,锤破了十个,用来铸小钱,还剩下两个,传到西晋后,被后赵主搬到邺城,后来秦王苻坚又把铜人搬回长安销毁。

尽管说是被销毁,铜人也有可能还存在于秦始皇陵中。

相传大禹建立夏朝,把天下分为九州,并铸造九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和王权的至高无上,成语“问鼎中原”就有占据天下的意思。

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周朝原来有九鼎,后来为秦昭王所迁,迁鼎时用船运送,船经过泗水的时候,有一个鼎掉入水中,无从寻找,因此只有八鼎迁入咸阳。秦始皇东巡时,途径泗水,就曾派人下水捞取,虽然最终一无所获,但秦始皇陵中也有可能存在九鼎。秦始皇在攻破赵国后,得到了赵国的和氏璧,后来统一天下,曾命李斯用小篆雕刻成传国玉玺,玉玺的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

公元前219年,据说秦始皇出巡路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于是将玉玺投入湖中,以祈求神灵镇浪,玉玺也从此丢失,后来有人声称找到了玉玺,并把它献给了秦始皇。所以玉玺也有可能出现在秦始皇陵中。


煮酒君谈史


首先来谈谈九鼎:历史上曾有传闻秦始皇在泗水索鼎而不得,但《史记·秦本纪》中又有:“(昭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说明早在秦昭王时期,象征天下霸权的九鼎便已经入了秦国,那么为什么秦始皇反而会到泗水再去找九鼎呢?

在《正义》中有一段折中的记录:“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下,各项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说是除了掉入泗水中的那一座宝鼎以外,至少九鼎中有八座是入了秦国的。而秦三世灭国后,刘邦、项羽等人先后占据咸阳封查宝库,却从未发现九鼎下落,而自九鼎入秦到秦三世灭国期间,只有短短不到50年,这50年里九鼎最有可能的下落之一,就是秦始皇陵。

虽说九鼎的象征意义要远高于实际的考古意义,但作为中华九州版图最早的象征,以及困扰了无数学者帝王两千余年之久的下落之谜,倘若秦王陵发掘过程中真的能让九鼎出世,也会是考古学历史上一大足以震惊世界的发现。

再来说说先秦典籍:秦始皇一生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举动之一就是“焚书坑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弱化六国遗民及儒生“追古复礼”的声音,秦始皇下令将全国大部分的民间藏书全部收集,付之一炬。然而为了保证秦国统治阶级有完整的文化传承,在被焚毁名录之列的六国史书及其他典籍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誊录成册,收录在秦咸阳宫及阿房宫内,直到楚汉伐秦,项羽搜掠咸阳,又纵火焚毁阿房宫,这才导致典籍古本彻底亡佚殆绝。

而纵览如今华夏大地上知名的陵墓中,最有可能保存有大量完整的先秦古本的陵墓,非秦始皇陵莫属。倘若秦始皇陵中真的有先秦时期的古籍誊本,那么困扰历代训诂学者的儒家原经之谜、三家九流典籍原貌之谜、六国史册之谜、最早的史书《三坟五典》之谜甚至《山海经》等博物杂书的原貌传承之谜,都有被破解的可能。

最后说说已经失传的工艺技术与实物:中国先秦时期曾经有过非常先进的天文、冶金、占卜等技术,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就已经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提出了“天圆地方说”及“九州分野论”,但因为后世焚书战乱等一系列动荡,到秦汉以后,得以流传的天文技术只有先秦前的皮毛,虽然如今有部分现代天文考古学者根据古籍的描述,稍稍重建了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系统,但倘若没有具体的出土文献及实物参照,很难证明是否正确。

而秦始皇陵中,自古以来就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传闻:据载秦始皇陵寝上方的穹顶便是按照当时的天文历法图,绘有完整的星象图谱。倘若秦皇陵中真的能够出土可重塑古代天文学技术的实物和文献,那么将极大地推动全世界对我国历史科技水平的认识程度。

除了天文学领域以外,还有先秦冶金中的金属防腐技术;占卜技术中的《连山易》、《归藏易》卜筮技术等,也有可能存有记录誊本和实物证据于秦皇陵中,倘若能够出土现世,无意都将是震动史学界的宝藏。

然而文物毕竟是极为脆弱的,秦皇陵作为先秦最完整物证存储宝库之一,其重要性很难用只言片语来表述清楚。在无法确保完整保留文物的基础上,对于古墓的发掘需要保持着绝对谨慎的态度。毕竟考古不是盗墓,考古的意义是为后人展示与提供可待研究参考的物证,绝非只图一时之快。

更多有关先秦史、神话、民俗学内容,请关注本人头条号,谢谢通读。


在下翩竹


对于很多热爱历史文化的人而言,秦始皇陵无疑是个神秘的“地下宝库”。史书中简短却又不失夸张的寥寥数语,以及网络上、书刊上满天飞的“民间传说”,给这个皇陵增加了无数神秘气息。

目前,我国考古工作遵从非主动发掘原则,帝王陵墓更是需要严格保护,不能随便扰动,因此秦始皇陵的正式发掘其实是遥遥无期的,起码50年内是不会启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猜测这个地下世界里究竟有什么。

答主也曾经看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惜大多数都是立足于少量的史料记载以及后人推测,而脱离了实际的秦汉考古研究成果,其中

不可靠的成分居多,更有一些完全是现代人的臆想,实在不足为据。


秦始皇的地下世界,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推测:

1.地宫

说起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很多人都会觉得大概是像明代十三陵那样,里面有屋顶、有墙壁、有地面,总之就是类似地下室,人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当地的旅游项目以及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这么展示的。

(明定陵地宫)

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误会最初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在描述秦始皇陵时提到: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里有水银,早已被证实。问题就是这句上具天文,很容易让人觉得,地宫里面肯定有个天花板,天花板上描绘着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甚至可能都是用宝石镶嵌而成的!

可惜事实上,在汉代以前,帝王陵墓的结构并不是这样,不具备这个“屋顶”。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传统观念的延续,另一方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无法营造这种大规模的地下空间。

从商代到汉代,帝王陵最常见的结构是——竖穴土坑墓

简单说,就是在地上笔直向下挖个坑,放入棺材,然后填土,完事儿。

(殷墟商王陵)

当然,这是普通百姓的做法,帝王会复杂一些,比如说秦汉时期,皇帝陵都有四条墓道

,这是等级的象征,非常严格,哪怕是皇帝的兄弟们也不能僭越。

再比如说,皇帝陵墓会采用“黄肠题凑”的葬具,也就是在挖好的大坑里,用柏木条码成整齐的墙壁,以此构筑成一圈围墙,盛放尸体的棺椁以及丰富的随葬品就在这圈围墙中间,最后再用木板把顶部盖好。

(北京大葆台汉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

考古中发现的战国秦王陵,以及西汉帝陵,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结构,而那种具备地下空间的墓室,是到了西汉中期随着砖券技术的发展才逐渐流行的。

(咸阳周陵镇战国秦王陵钻探图,带四条墓道,墓主人可能为秦惠文王、秦悼武王)

(汉武帝茂陵钻探平面图,四条墓道,竖穴土坑墓)

根据简单的逻辑推理可知,秦始皇陵地宫不大可能是电影里的样子,更可能是跟战国秦王陵以及西汉帝陵一样,采用了带四条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形式。

不过,秦始皇毕竟是千古一帝,生性好大喜功,他的墓室中,可能不是用普通的木材来构筑黄肠题凑,而是使用了更为坚固的石条。


2.机关暗器

关于秦始皇陵中有机关暗器的说法,最早仍然是来自于《史记》,《史记》记载说: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里的机弩矢是什么?如何发射?司马迁并没有交代。人们猜测,其本质是弩弓,张开之后放上箭矢,并且连接机关,一有人触动机关,弩机就会松懈,从而发射出箭矢。

在很多民间传说中,这类古墓暗器是层出不穷,各类影视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简直称得上无比凶险。因此,从事考古以来,也有不少朋友问我,发掘的时候是不是会遇到这种暗器,有没有生命危险之类的。

可惜啊,有关古墓中的“杀人暗器”的说法,大多来自于野史传闻或民间故事,可是在真正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找到过此类大杀器。

墓葬能算得上机关的,只有一些用于封闭墓门的顶门器之类的设施。

咱们回到机弩矢的问题上来,我们要不要相信司马迁说的呢?

答主还是认为,秦始皇陵中并没有什么机弩矢。

秦代的弓弩,是用竹、木以及动物的筋、角制成,总之都是一些有机质材料,时间久了容易腐朽。另外,学过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能量守恒,想要发射箭矢,就需要先蓄能。

当时能够蓄的能量,就是利用弓体的弹性来积蓄弹性势能

于是问题来了,这种利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弓体,在弯曲状态下,能给积蓄多久的能量呢?

很遗憾,并没有多久,甚至在弓体腐朽之前,其弹性就会逐渐减弱。古人就懂得这个道理,故而在平时不需要发射的时候,会解开弓弦,让弓体伸展开来,以免绷得太久丧失弹性。

既然懂得这个道理,自然也就知道拉开的弓放久了就没有什么杀伤力了,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3.随葬品

这应当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了,都说秦始皇陵中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假如打开看,会找到什么呢?

关于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可谓众说纷纭。我们先假设秦始皇陵的地宫没有被盗掘。如果将来做考古发掘,大概会发现这么几大类随葬品:

  • 第一,青铜器。

毫无疑问,在先秦至秦汉时期,青铜器都是很重要的一类器物,祭祀和战争中都会用到。而这一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也几乎都有青铜器。

先秦时期,各国宗庙中都有大量的青铜礼器,秦在灭亡六国的过程中,又不断将缴获的这些东西运回秦国,因此秦国的青铜储量是非常大的。

假如用于随葬,最常见的青铜器种类主要有鼎、壶,此外还可能有编钟。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西侧内外城垣间,曾经发现过一件青铜钟,表面错金装饰,还有乐府字样,这是最早的乐府钟。

(秦乐府钟)

  • 第二,玉器。

君子以玉比德,玉器除了本身价值高外,还具备礼器的性质。另外古人认为玉能够防腐,因此玉也是高等级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像秦始皇这种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死后随葬的玉一定是少不了的。

(战国二十六节活环套连玉佩,出自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


  • 第三,金银器。

金银器价格昂贵,秦人早在春秋时就喜欢金银器并且擅长制作金银器。例如,陕西宝鸡的一座春秋时期秦墓中,发现了一件金柄铁剑,剑柄以纯金制成,并且镂空成复杂的蟠虺纹,此外还镶嵌绿松石,华丽无比!

  • 第四,简牍

用简牍书籍随葬,也是战国秦汉时期比较常见的随葬习俗,高等级墓和普通墓都有。著名的《汲冢书》据说就是西晋人从魏襄王墓中盗取出来的,此外比如云梦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中,都发现了珍贵的简牍帛书文献。

那么如果秦始皇陵也随葬了简牍,这些脆弱的简牍有没有可能保存下来呢?答主认为还是有的。秦始皇陵地宫深埋,而且一定采用了必要的密封设施,只要没有太多的人为扰动,还是可以将这些有机质文物保存下来的。

答主这么说可不是瞎猜,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长得像灯一样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一件漆豆,也就是果盘,它表面刷漆,内芯为木质。这件漆豆是2010年,盗墓贼从秦东陵中盗取出来的,秦东陵位于西安临潼,墓主人为战国晚期的秦王,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秦始皇陵不算远。

既然秦东陵的漆豆都可以这么好地保存下来,那么我们还是有理由推测,秦始皇陵中如果有简牍,就有很大希望保存下来。


以上的推测可以说是挂一漏万,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发现会改写历史吗

答主觉得目前很难回答,应当这么说,秦始皇陵的地宫形态和大部分随葬品,恐怕都不会有什么惊世发现。对于史学界而言,真正值得期待的,更多的还是里面的文字信息,但是目前没有发掘,我们无法获知具体情况,这个问题也就只能留给后人了。


用心回答历史、考古问题,欢迎点赞关注~


考古军中马前卒


首先表明立场,个人是不赞成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多重多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至于秦始皇陵中可能会有什么文物,大胆猜想一下。

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墓不是一座普通的陵墓,它可以说是一座翻版的咸阳城,所以,秦始皇很可能会把其生前所有的宝物随葬。



随侯珠

随侯珠在先秦时期是与和氏璧齐名的珍宝,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

随国珠在楚国击败随国后进入了楚国的王宫。在楚国被秦国所灭后,随珠也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宝库之中。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这也说明随珠的地位与和氏璧相同。但在这之后,关于随珠的下落也就没有了后续,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随珠应该在寝室陵寝之中。




九鼎

九鼎是华夏至尊神器,象征了至高无上的王权和国家统一昌盛,也是先秦三代的传国之宝。在先秦时期,谁拥有了九鼎,也就相当于拥有了天下。

在秦灭周后,便把九鼎迁徙到了咸阳城中,但是在秦国之后,九鼎不翼而飞,也有记载说是九鼎在秦始皇时期沉没于泗水之中,而秦始皇也曾经派人打捞过,却无功而返。但是也有说九鼎自从秦昭襄王掠九鼎入秦后,一直在秦国。所以,个人认为九鼎也有很大的可能在秦陵地宫之中。即便不是全部,也应该有一部分。



十二金人

《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消灭六国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造了十二金人,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而十二金人下落也有3中传说,一种是项羽攻入咸阳后被毁,另一种是东汉末年毁于董卓之手。最后的一种传说就是随葬于秦始皇陵之中。



姜太公的《太公阴符》

齐国本是姜太公的封地,而姜太公毕生心血著写了《太公阴符》一书。共计237篇,其中《谋》即为《阴谋》、共计81篇,《言》即为《金匮》、共计71篇,《兵》即为《太公兵法》、共计85篇。

这本奇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齐国王宫进入了秦国的宫殿,之后就此失传,所以此书有极大的可能在秦陵地宫中埋葬。



除了上述的几种至宝之外,在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其他六国的诸多镇国之宝也都进入了秦始皇的宫中,而这些珍宝,大部分应该都被埋葬于秦始皇陵寝之中。

以上的珍宝只是妄自猜测,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我相信将来不会用挖掘的方式,就可以探知秦陵地宫中的一切秘密。


我是越关


首先我是不赞同发掘秦始皇陵的,因为嬴政大帝的陵墓不应受到后人的打扰,帝陵理应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受到世人的尊重。以下秦始皇陵的文物猜想,都是个人猜测,切勿当真,亦不须考证!

其一、《秦律》!嬴政是法家的忠实信徒,他一生都坚持依法治国,没有错杀一个功臣,也没有恶意杀戮普通民众。由于秦朝文献的缺失,后世普遍认为秦朝法律残暴,草菅人命,因此秦始皇陵里应当收藏有秦朝的所有法令、政令、军令,以及部分先秦典籍!



其二、十大名剑。嬴政皇帝文武双全,据传他的个人武艺也是十分高强的,多次遇到刺杀他都能化险为夷,充分证明了秦始皇武功不弱!因此一个爱武的帝王必然会收藏许多兵器,而秦始皇收藏的兵器必然是精品深品。可以想象秦统一全国后,收集天下所有兵器销毁,而十大名剑如果被找到了,一定不会被销毁而是陪葬皇帝。十大名剑分别是:轩辕、湛泸、赤霄、太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


其三、天外陨石。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有流星坠东郡,至地为石,或有人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令人斩杀周围十里之民,销毁天外陨石。我推测陨石应当陪葬始皇帝了,毕竟是天外来物,价值不菲!《神话》中电影认为天外陨石有奇特的去重力作用,秦始皇用天外陨石制成了一个无重力的世界!


大秦铁鹰剑士


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什么文物,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不停的猜测,无论是专业的考古人员,还是民间的百姓,大家都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以目前的技术来看,是没有办法去挖掘始皇陵的,即使有一天技术达到了,相信也不会有人去主动挖掘始皇陵。

不妨大胆猜测一下秦始皇墓里有什么,首先第一个,在他的陵墓里可能会有九鼎,相传夏朝初期大禹将天下分为了九州,铸造了九鼎来象征九州,并且还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都刻在刻在了鼎上面,九鼎已经可以算是中国的代名词,同时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也是国家统一的象征。秦朝之后九鼎消失,人们认为这是秦始皇用九鼎来陪葬了,也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铸造的十二金人,便是融了九鼎做的。

第二个,可能有很多的古籍,以及其他六国的详细史书,当时秦始皇烧这些东西之前,全部都保存下了一份,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不让民间百姓看而已,他自己留有一份,因此可能秦始皇会再抄录一份放入陵墓当中。

第三个自然是一些稀奇并且价值连城的宝物,至于那些金银珠宝些在始皇墓中不算值钱的,那些东西只是点缀,估计到处都是,曾经在一个野史中记载了始皇墓中有一个会飞的金燕,当然这个目前是没人信的,曾经楚国的镇国之剑秦阿剑应该也在里面,因为李斯传中曾经写到,秦始皇看到这把剑之后,直接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死后这把剑就拿去陪葬吧。

当然除了这些人们还有很多的猜测,比如有人说秦始皇见过外星人,如果是真的,秦始皇墓里肯定详细的记载过这件事。言归正传,秦始皇墓的宝物,只能是猜测,自古以来帝王陪葬品,都是绝对保密的,恐怕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秦始皇墓里有什么了,大家认为秦始皇墓里面最有可能有什么文物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1155枚云梦竹简的出土,对研究书法以及了解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知道,年代越久,文献资料越少,资料的真实性有待斟酌,如果发掘秦始皇陵,出土的东西,毫无疑问,对各各领域无异于一颗原子弹。



但是我的观点仍旧是“发掘秦皇陵,再等等,希望永久不打开”,有时候,秦皇陵不只是一座阴森森的陵墓,他是一种国人的象征,一种精神象征,祖坟地位的存在。

所以我大胆猜测,如果发掘秦皇陵,最有可能发现什么文物?

一是文字记载。几乎每个陵墓的出土,都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记载着一段历史的痕迹,承载文字的文物有古籍,石碑,青铜器等等,在秦皇陵中,会出现很多在目前失传的古籍,或者最原始最原汁原味的古籍(注:方便理解,我说成籍,真实上是竹简)。这些文字记载一定会震动各各领域,因为离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甚至夏商朝很近。

二是泰阿剑。一把越王勾践剑把我们震惊不已,而一把泰阿剑呢?泰阿剑是楚国镇国之宝,是一把威道之剑,后来秦灭楚,泰阿剑又被秦始皇获得,配带。秦始皇曾给泰阿剑按上堪比明月的昆山宝玉,死后,泰阿剑进入了秦皇陵地宫。



三是完整的兵马俑。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兵马俑并非完整的兵马俑,因为失色了,在出土后,有的兵马俑就去色了,有的兵马俑出现不同色彩的残存。真实上,兵马俑色彩鲜艳,生动形象。



(这是真实兵马俑的复制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