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爲了繼承汗位,殺死了多爾袞的母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兄弟爲什麼不翻舊帳?

愛你不愛83773127


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皇太極、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遵照其遺命,逼迫多爾袞的母親亥自殺殉葬,這是四個人所為當然不能由皇太極一個人來背鍋,這也是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意願,多爾袞也不能指責他的父親,在那個時候帝王叫他的嬪妃殉葬是很普遍的事情。


當然這裡面皇太極要佔大多數因素,如果阿巴亥在世,以她的身份對皇太極繼位肯定是有影響的,對其他貝勒也絕無好處,因此藉此機會除掉而後快。


皇太極死後,經過一番爭權奪利,最終決定六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為攝政王,他帶領滿清入主中原建功立業。後來除掉了最大對手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由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成了實際的皇帝。


多爾袞該擁有的基本上都有了,還有必要去找那四大惡人報仇嗎?那四大貝勒就只有代善還健在,但已是黃昏落日了,再去找他算賬無異於挑起與其他各旗主的事端,引起內訌,於己於國都不利,他自然知道其中的厲害,沒必要去捅那個馬蜂窩。


順治七年,為自己的母親加上皇后的尊號,把她的靈位擺進太廟,同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順治反攻倒算,多爾袞遭到毀墓鞭屍,他母親的尊號也被撤掉。


多爾袞與皇太極的妃子、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不清不白,有的說是孝莊被迫下嫁多爾袞,不管怎樣,多爾袞送給死去的皇太極一頂綠油油的帽子,還殺死了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也算是“曲線救國”為母親報了仇。


遺產君


多爾袞兄弟不翻舊帳,首先是沒有這個必要,其次是不敢翻舊帳,因為打擊面太大。

多爾袞三兄弟的母親是烏拉納喇,我們常稱之為阿巴亥。

天命九年,努爾哈赤去,據《太祖實錄》說,努爾哈赤遺命,讓大妃阿巴亥殉葬。

此時阿巴亥還不到四十歲,當然不肯,幾大貝勒不答應,最後阿巴亥哭著懇求他們好好照顧她的兩個幼小的兒子多爾袞和多鐸,貝勒們哭著答應。於是阿巴亥自盡,與努爾哈赤同柩而葬。

有觀點認為,四大貝勒擔心阿巴亥利用自己的長輩地位,還有她三個兒子名下的強大兵力,挑戰四大貝勒的地位,所以逼迫阿巴亥殉葬。

崇德八年八月的一天,五十二歲的皇太極猝死。經過一番爭鬥之後,眾貝勒決定,推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帝,就是我們常說的順治皇帝。同時,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輔理國政。

這以後,攝政王多爾袞逐步掌握了大權,他和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在清軍入關、平定中原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一時之間,他們權勢顯赫。

在這種條件下,多爾袞三兄弟似乎應該為母親報仇,但他們並沒有翻這筆舊帳,只是到了順治七年的八月,多爾袞才為自己的母親烏喇納拉氏加上皇后的尊號,把她的靈位擺進太廟。同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很快遭到政治清算,他給母親的尊號也被撤掉。

那麼,多爾袞兄弟權勢最顯赫的時候,為什麼不翻舊帳?

我認為,第一,沒有這個必要,多爾袞雖然不是皇帝,但身為皇父攝政王,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行使皇帝的權力,基本沒有政治對手,曾經和他爭奪皇位的豪格也被他幹掉,再翻舊帳,也不能讓母親重生,沒有必要。

第二,不敢翻舊帳。

當初逼死阿巴亥的四大貝勒,只有大貝勒活著進了北京,阿敏和莽古爾泰早都被皇太極幹掉,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繼承了他的勢力。

如果多爾袞堅持翻舊帳,打擊面太大,而且會涉及到皇太極。這樣一來,他會面對代善、濟爾哈朗和一直效忠皇太極的兩黃旗的反對。當初,皇太極死後,兩黃旗的將士們堅決要求選立皇太極的兒子,不然的話,他們將兵戎相見。

多爾袞是個聰明人,也非常現實,他絕不會冒這樣的風險,讓他們三兄弟一下站到大家的對立面,那樣的話,後果不堪想像。


於左


說皇太極殺了多爾袞母親並不準確。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是以遵從努爾哈赤遺命為由,要求阿巴亥殉葬。

這裡要強調兩點:

一、殉葬是努爾哈赤的遺命

雖說多爾袞沒有看見詔書之類的確切文字表明,父親要求自己母親殉葬,可是努爾哈赤當年接回他們母子之時確實表達過這個想法,很多皇室宗親都可以作證。所以,即使皇太極已經去世了,他已經是權傾天下的攝政王了,但是他也不能控訴自己父親的不是,那樣會落下不忠不孝的名聲,畢竟還是有些權臣貴族不滿他專權的,不能授人口實。

二、要求阿巴亥殉葬的是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

多爾袞想翻舊賬就是清算四大貝勒,明顯是與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代善掌管兩紅旗為敵,而豪格掌管的藍旗以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會堅決對抗多爾袞,多爾袞兄弟只有兩白旗,明顯的敗局,他怎麼會為了陳年舊事去自討苦吃,畢竟清算以後母親也不會復活,還要賠上自己好不容易拿到手的地位與權力。

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以順治皇帝的名義,正式追諡阿巴亥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將其神牌升祔太廟,與努爾哈赤並列太室,同饗玉筵。

可惜半年後多爾袞撒手人寰,順治將多爾袞及阿巴亥的封號褫奪。

康熙登基後恢復了多爾袞的封號,對於阿巴亥卻隻字未提,就這樣大妃阿巴亥被永遠捻落在政治鬥爭中了。


史論縱橫


政治家沒有對錯,也沒有恩怨,只認利益,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雖然個人不喜他(對當時的漢人傷害也極大),但不可否認,巔峰期的多爾袞,是個極為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其與黃臺吉,共同促成了滿清入主中原,黃臺吉把滿清從一個部落變成了國家,多爾袞帶著這個新生的國家,做到了蛇吞象。所以個人認為他不翻舊帳,主要是弊大於利。在當時的環境下,滿人奪天下的關鍵時期,內訌只會削弱滿清的實力,不利於大事。同時也沒必要去翻舊帳,野史裡的他和大玉兒有些不得不說的事,真假不好說,但至少證明他在當時的政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者是有極大的掌控能力(兩白加鑲藍)。

所以,除了豪格(手握兩黃,軍力差點能持平多爾袞和多鐸),必須打壓並消除痕跡外,其他的人對他沒多少威脅,比如代善,比如嶽託,比如濟爾哈朗等等。


守正名禮


向敬之

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逼死多爾袞生母阿巴亥之事,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不免有仇恨。但是,史料為史官們秉承勝利者及其後人的旨意而寫,清朝官方留下的資料自然要刪去那些於己和先人無益的事實。

關於皇太極奪了該給多爾袞的汗位之事,清方史料只是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傳言太宗之位原系奪立,被最後的勝利者順治帝作為多爾袞的罪狀,嚴厲地打擊多爾袞。而奪立之事,朝鮮史料卻有記載。朝鮮人李肯翊《燃藜室記述》說:“太祖臨死時謂貴永介曰:‘九王當立而年幼,汝攝位後,可傳九王也。’”貴永介為代善,洪太氏為皇太極,而九王對多爾袞。

阿巴亥之死發生在太祖駕崩之後。皇太極等以太祖遺命,責令阿巴亥自盡。修撰成書於太宗年間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阿巴亥大妃“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孝莊秘史》劉德凱版皇太極與馬景濤版多爾袞

既然太祖有遺命,多爾袞兄弟只能遵從。皇太極即位後,多爾袞兄弟雖握有三旗,但他們太年輕,少有軍功,而不能像四大貝勒一樣手握重兵,能征慣戰,且有一大批支持者。後來,皇太極重點打擊其他三大貝勒,而精心培育小貝勒少壯派,才成就了天縱英才的多爾袞。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兄弟僅有兩白旗和其他其個別宗室支持,如果他們翻出舊事,無疑是對太宗和尚在世掌控兩紅旗的代善秋後算賬,必然會招致其他六旗的圍攻。就如太宗死後,多爾袞本強有力爭奪帝位,最後卻主動推讓,一是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與豪格的正藍旗強烈對抗;二是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是捍衛皇太極的,而能左右事態的兩紅旗領導人代善對多爾袞並無好感;三是阿濟格、多鐸雖然一度支持多爾袞爭奪,但他們心裡也有覬覦之心。

勢力不等,兄弟有間,多爾袞即便放手一搏,也不免身敗名裂。此時的多爾袞已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會為了舊事復仇而使已強大的清廷分崩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