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市民在98抗洪纪念馆内观看展览。(黄安 记者 洪显智/摄)

在每个九江人的印象中,有关1998年的那场大水的回忆都不同。有洪魔临城的慌张和惊恐,有人定胜天的决心和释然,有决堤后亲友断联的焦虑和担忧,也有闷热堤坝上蚊蝇的嗡嗡声,有深夜沿江边送来的绿豆汤,有凯旋门前送行的长长队伍,也有车站前挥别战士的将军泪……

20年过去了,这些回忆虽然纷杂错综,但是九江人却不会遗忘。在九江98抗洪广场,一座象征着时代精神的纪念馆正在成型,它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盒子,打开后,就是九江人对那场洪水的全部回忆,也讲述着九江依水而居、因水而名的文化渊源。

因水而活 与水互搏

九江,地处长江南岸、鄱湖之滨、匡庐之侧。属大陆性湿润气候。境内水网密布,江河纵横,万里长江在这里与古彭蠡泽相遇,流分九派。大江、大湖和河流的节律,赋予赣北人民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以及水一样的文化个性。作为顾问参与此次布展设计的汪建策说,九江有2000多年的历史,水是九江文化的起源,九江的发展离不开水,九江得益于水,但水也带来了灾祸。水在泽惠浔城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侵扰着我们,府县志记载,历史上平均每五十年左右,九江就与大洪水遭遇一次。千百年来,我们择水而居,靠水而活,又在与水的搏击中不断寻找和拓展着生存的空间,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步入纪念馆,犹如进入一个故事的起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秋城垣水为媒”的主题,然后进入第一单元——九江·一座枕水而居的城市,将九江由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历史简要介绍后,还向参观者展示了九江的风土人情。最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将九江史料记载的水患罗列而出。衔接第二单元——长缨在手降洪魔,从夏禹治理水患,到历朝历代的治水盛举,至建国后开启九江堤防建设的大幕,建立起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单元,名为世纪大水·1998,行至此,参观者心情难以轻松,首先展馆用各种详细的图标,向来人展示着当年这场大水的来势汹汹,再辅之以实景和各种照片、实物,向参观者展示当年这场战斗的艰辛,从洪魔肆虐到各方驰援,从抗洪抢险到灾后重建,有图片,有广播声,有触摸屏档案,有实物,将大家关于那场洪水的回忆具体化。其中,更是将江洲大营救、九江保卫战和挥泪送别子弟兵独立出来详细展示。汪建策说,“这场大水首先是气候异常所致,但是当时60米的决口在短短五天之间就封堵成功,这又是一个人间奇迹。这是一个坏事,给了我们警示,也提出了一系列课题让我们反思学习。”

第四单元,回归到环境保护的大主题——保护大长江,呵护母亲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九江市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长江经济支撑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昌九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以九江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基础,立足九江发展实际,通过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弘扬国学文化精粹,彰显山水城市魅力,打造名山秀水大九江,精心塑造“江湖锁钥,山水九江”的城市形象。

原景再现 实物展示

当年水上交通枢纽的繁华盛景是怎样的?听说锁江楼周围原有四头铁质镇水“水牛”是真的吗?1998年的4~5号闸口决堤的现场是怎样的?解放军是怎样用一小包一小包的沙包堵住了缺口?……

在这里都能给你答案。

98抗洪纪念馆用实景再现的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回到当年,用实物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在讲述九江因水而名时,实景再现当时九江商贸的盛况,让人仿佛穿越古今。在世纪大洪水篇章中,更是用逼真的模型再现大型堵决口现场。九江城防大堤4~5号闸口溃决后,洪水直接威胁九江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北京军区第27军奉命前来抢堵决口,他们采用我国当时最新的“钢木土石组合”技术,经过5昼夜的激战,决口顺利封堵成功。这里,能感受到洪魔肆虐的危机,战士背沙包的艰辛和封堵现场的繁忙。

在这里,更有当年九江老百姓给战士送去的坎肩实物和各种堵决口的工具实物。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98抗洪纪念馆内实景再现。(黄安 记者 洪显智/摄)

资料详实 系统呈现

除了用实物和原景再现的手法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气氛,展馆中更能见到各种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老照片。

九江滨江临湖,是一座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据府县志记载,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一千多年中,九江发生具有较大破坏性水灾就有24次,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统计。古城寻阳就是在隋开皇年间因水患,不得不弃城东迁,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九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池动迁。这里能看到九江历代大水灾基本情况,还能看到此前水患时,莲花池街口行船、海关门前成池塘、大中路水深过膝等老照片。

还能看到自唐宋以来,九江城中各项水利工程的详细信息。建国后,经过长期的努力,全市共有重点圩堤402座,堤线长度1008.27千米,保护面积17.64万公顷,保护耕地9.88万公顷,保护人口189.83万人。排灌机械13.2万台,共计18.7万千瓦。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设备2688台,10.8万千瓦。沿江滨湖各类水闸866座,重点堤防防洪标准20~50年一遇,长江干堤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正是这些,共同构成全市防洪体系。馆内设有《1949~2010年长江流域九江段最高水位一览表》、《2010年九江市境长江干流河段各圩堤设计水位一览表》,一目了然,还具有水利研究价值。

汪建策说,布展所需的实物都是征集或者当年的军民自发捐赠而来,而图片和资料虽然此前就存在,但是这次是以一个全面系统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智能助力 互动性强

一个纪念馆的作用除了展示、纪念,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令人思考,产生教育意义。在馆内,随处可见的互动触摸档案屏,只要手指轻点,就能迅速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点。

在馆内的一处显示屏上显示“你有一封信,点击查看。”手指点击就会打开一封“信”,信是1998年在这里曾经战斗过的战士手书的“决心书”,句句感人肺腑。

而在展馆末尾设置了触摸互动知识问答,一些有关长江的相关知识问题,如:长江的长度,长江上、中、下游分段,长江中有哪些保护性动植物,包括重要的支流,大型湖泊,流经的省、市、区等,让参观者不仅对九江这座城市的水文化有所了解,也增长了新的知识点。

战士的“决心书”写了什么?当年解放军是如何用血肉之躯堵住决口的?锁江楼的镇水“水牛”什么样子?九江历史上的水患都有什么特点?在抗洪广场的1998抗洪纪念馆都能找到答案。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黄安 记者 洪显智/摄)

98抗洪珍贵记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98抗洪20周年特别珍藏」水忆当年 馆藏记忆——探访1998抗洪纪念馆

长江周刊@微生活微信号:jjrbcjzk

公众号介绍 |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