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里竟藏着如此深的绝望

元朝有个人叫张养浩。

他少读经史,好仁义。读书也认真,做人也认真。

长大以后做了官,不仅体恤百姓,而且思想超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里竟藏着如此深的绝望

为什么说思想超前?当时有个规矩,犯过罪的人逢初一十五要去官府接受例行检查,类似于现在的保释但你不能到处乱跑,到日子了你就得出现,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人都是服过刑的,不是审理前的。

张养浩废了这条规矩,说人家都已经受过惩罚了,还老监视着算什么道理?还让不让人好好做人了?

这一年关中大旱,粮食歉收,老百姓饿到人吃人了,朝廷派老张去赈灾。老张这时六十岁了,做了一辈子官了,本来已经可以退休回家养鸡种花了。听说是去赈灾,放下花花草草鸡鸡鸭鸭,就上路了。

他到地方上,处处以民为先,又是天天求雨祭祀,又是把自己的私产散出去接济困难户,当然也少不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帮助老百姓的政策。

在任四个月,没回过家,每天下一线,睡办公室,然后就累死了。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在去关中路上,他写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诗里竟藏着如此深的绝望

读书人嘛,为嘛读书呢?为当官嘛。

那为嘛当官呢?

当然不只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虽然这个很重要啦,但也确实有很多人不只是想要这些。

他们还想要“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们还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啦,但他们的确是存在的。

他们是这块土地几千年来的脊梁。

但是呢,你读了万卷圣贤书,你做了万人之上的官儿,然后你走了万里路,看多了人间道。你忽然发现,君王可以变,朝代可以变,政治制度可以变,经济制度也可以变,什么都可以变,唯一变不了的,就是老百姓始终在受苦。

天下始终是既得利益阶层的玩物,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大部分生产价值的牲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永远轮不到百姓头上。

打仗的时候,收成不好的时候,老百姓豁出命去做活儿,也剩不下一口饭吃,因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嘛。

不打仗、收成好的日子,确实可以过得稳当点儿,我还是豁出命去做活儿,好歹交了该交的钱粮,剥了该剥的血肉,还能剩给我一口饭吃。

一亩地产80斤粮的时候他们要100斤,如今一亩地有120斤粮收成了,他们还是要100斤。

“大人们”公平的很,并没有因为收成好了就要更多。

日子终于勉强能过下去了。

这就是太平盛世了。

你还想怎么样?

你以为读书能改变这一切吗?

你以为当了大官能改变这一切吗?

你以为世界上真的有人能改变这一切吗?

幼稚。

所以你只能拼了自己的老命去照顾那些看得见的百姓,拼死罢了。你只能做这点儿事儿了。

天下,你管不上的。从来就没你事儿。

如果读书人都能有圣贤心,本来是不用我一个人这么拼命的。

如果社稷真的健康有序,本来是不用任何一个人这么拼命的。

只有遍地污秽、长夜漫漫的社会,才不得不涌现出需要牺牲个人去拯救黎民百姓的官儿,才会把这样的人物树为典型:

看,我朝有此英雄人物,社稷安康啊!

什么太平盛世,不存在的。

读书读到这步田地了,还有什么好说呢?

做官做成这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一介书生,三尺微命而已。

继续苟活着,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圣贤道理被蚕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儿时的理想被消磨。

要想保持理想不灭,只能舍生取义了。

然而最终也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只能写下这样的词句: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我读书,本来不是为了写这些的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过至少我没有背叛自己。这大概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了。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还有什么比这更绝望的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