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路人吕小姐

财富传承管理师联盟

功能介绍 财富保护传承的专业性组织,运用遗嘱、家族信托、保险三大工具,依托中华遗嘱库律师团和理财规划师为核心的学习和互助组织。

6天前

情感与财富,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命题。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想要达致的心愿:给最爱的人,最好的生活,最多的财富!

———— 张璐律师说

520,一个人去看了《后来的我们》,高度共情,几度哽噎。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创作,都把漂泊在一线城市打拼、渴望在这些压力与魔力并存的异乡扎根的年轻人们作为素材。这些小说、电影、电视剧无一例外都掺杂着这几味元素: 青春、梦想、得到与失去、痛苦与蜕变......总之,大多遗憾。

不难理解,共鸣愈烈,受众愈多,作品才能愈卖座。就像电影里方小晓问"为什么没有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幸福的呢?",林见清答:"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但故事之所以敲击人心,却是因为它源于生活,并非虚构。

我们一直误解了生活的真相:失望和错序是人生常态,欢喜和顺遂才是意外。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图片源于网络)

在黑乎乎且密闭的影院里,我三次共情,三次落泪。第一次是听到方小晓和林见清关于为何要留在北京的独白:

"能在北京生活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梦,在北京好像每天都能遇到新鲜事,遇上有趣的人,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虽然挣的钱不多,空气和水也没家乡的好,但是我得试过了才甘愿回到小城市,去过结婚生子,柴米油盐,平淡的下半生,我一定得坚持下去,北京,谁怕谁。"——方小晓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图片摄于北京)

"毕了业,谁愿意离开北京?每天路过天安门的时候我就在想,所有最好最神奇的事情都会在这里发生,我明白北京不是我的家,我宁可拥抱现实中的无家可归,也不想放弃搏一把的机会,都说这儿的生活艰难,但老子不怕,至少我在北京混过,北京的一天真的很短,短到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每天早上一睁眼,我就觉得我离梦想又进了一步。"——林见清

这不就是几年前的我么?方小晓的独白里,把"北京"替换成"香港",把"空气"和"水"替换成"房子"和"美食",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倒推十年,理想就是离乡,总觉得什么都是外面好。真正抵达了,觉得也就这么回事儿,饭菜还是家里香。人总在觊觎自己没有的东西,本性使然,倒也无可厚非。

离开家乡的我们变得更好了吗?嗯,更好了。

只是这样蜕变一定程度上源自痛苦。改变我们格局和眼界的,并不是"新鲜事物"这么表面的东西,并不是在一个崭新的城市,看到了不同的肤色和种族、听到了不同的语言、感受了不同的城市特性和生活节奏后,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视野广阔的人。

让我们真正涅槃重生的,是错位与抽离的带来的孤独和流离感,是身份重置时尴尬的认同失焦,是"融不进"又"回不去"的矛盾处境。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图片摄于上海)

为了扎根,一些人埋了安全感,然后美其名曰:是自由的代价。没有彼岸,哪来江河?

第二次潸然,是林见清和方小晓在雪地里复盘过去的一问一答:

林:"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方:"如果当时你有勇气上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林:"如果那时你没有跟我分手呢?"

方:"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林:"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方:"也许你就不会成功。"

林:"如果当时我足够有钱,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方:"那你可能已经找了不下十个小三。"

林:"如果当时我们就是不管不顾,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那我们离婚好多年了。"

林:"如果我们没有离家去北京"

方:"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林:"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

方:"却没有了我们。"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图片源于网络)

直到此刻,归来重逢,林见清都没明白一件事: 方小晓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林见清为了追求方小晓时夸口说:"爱一个人,就是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两个人刚在一起时,也是信心满满要努力工作,想给小晓在北京买一个大房子,那时的真心可鉴明月。但生活是一把实锤,如果没有坚毅的精神和与之匹配的能力,美好而脆弱的愿景着实不堪一击。后来,林见清在工作中受挫,脾气越来越差,精神上也开始和其他女性有意暧昧,长期沉迷在游戏世界里,借此麻痹自己。最后方小晓心凉至极后拖着行李箱离开,专注在屏幕前的他都未能及时察觉。

他以为小晓离他而去,是因为他没有能力给她一个大房子,却不知道方小晓要的,从来都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家

电影里方小晓和林见清隔着地铁的门,沉默不语,任由闸门缓缓阖上,两个人渐行渐远。这个画面让我回忆起一段曾经触动过我的话:"所有男孩在发誓的时候,都是真的觉得自己一定做得到,而在反悔的时候,也是真的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誓言这东西,无法衡量坚贞,也不能判断对错,它只能证明,在说出来的那一刻彼此真诚过。"

方小晓的离开撕开了林见清痛定思痛的契机,他重拾梦想与动力,开发出了风靡市场的游戏软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老实说,电影里的林见清是幸运的,现实生活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努力了却依然没成功的"林见清"呢。

总之,好多人把爱情埋了,才换来了事业有成的入场券。

说巧不巧,来观影的前一晚和爸爸通了一个电话,和他"抱怨"最近生活似乎失去了重心,身心俱疲,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宽慰着我:"是不是最近压力大啊,要么早点回来。"大概是因为代入感和共鸣太强烈,这一次红眼,整个人在影院的座椅上颤抖。耳朵里,是林见清爸爸写给小晓的信的旁白:

"吃什么还是家里好,那些外卖能好吃吗?一直想给你寄点吃的,又不好问见清,这些年他好像突然长大了,我知道那都是因为你。

缘分这事儿,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些可能都得等你们老了,才能体会得到。

做父母的,你们和谁在一起,有没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们能过上你们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见清也总说我什么都不懂。

那年在火车站,我还以为握住的是你的手,却发现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俩走不到一块,我们也会是一家人。

小晓,好好吃饭,累了就回来。"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图片源于网络)

一句清淡的"好好吃饭,累了就回来",像我这样一只窜天的风筝顷刻间明白: 还有人能牵着你、时不时拽一下手中的线提醒你"有家可回",是一件多么温暖和有幸的事。

林见清后来功成名就,在北京买了房,劝父亲搬去大房子里好互相有个照应,却被林父拒绝说:"我不去,我的好日子在这里。"两人因此大吵一架,林见清负气出走,认为父亲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明白自己一切的忍辱负重都是为了给老爷子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样站在自己角度的"为你好"情结,被方小晓的一句话戳破:

"你以为叔叔养你二十几年,就图你一套房子啊。"

我相信这不是一个特殊的个例,而是很多"打工青年"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矛盾,在家待习惯的父母不愿挪身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外打拼的子女又期望父母能在身边以敬孝心,一个不愿走,一个不肯回

僵持无解,双方只能是隔着电话用善意的谎言宽抚对方:

"我不孤单,我身体很好。"

"我工作很好,我赚钱很多。"

父母在,不远游。那些扎根在北上广深的人,多多少少埋掉了亲人在侧的温暖,和无处安放的孝心吧。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有时间

常回家看看

愿永远有人叮嘱你

"好好吃饭,累了就回来"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陈凯律师著作《守富与传富》一书已经正式出版,购买本书请识别二维码。批量客户,更可定制企业LOGO,请与财富传承管理师联盟公共号后台联系,或拨打电话010-52451865。

猜你喜欢

⊙ 《》

⊙《

⊙》

⊙《

⊙ 《欢乐颂中的理财真谛》

猜你喜欢

点击文章标题,欣赏联盟名师、会员原创文章

猜你喜欢

点击文章标题,欣赏新版《传递财富传递爱》文章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路人吕小姐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后来的我们,“埋”在北上广深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

即将打开""小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