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城」辦大賽尷尬多

亞運會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城”辦大賽尷尬多

遭遇堵車,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從專車中跳了下來,騎上摩托車風馳電掣地趕往亞運會開幕式的現場。其間,這位總統除了大秀車技,還不忘在人行橫道前停下,禮讓放學正在過馬路的孩子——第18屆雅加達亞運會開幕式現場大屏幕中播放的這段“創意”視頻,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尼人民的幽默和豁達。

笑聲過後,尷尬卻沒減少。

持續了3個小時的開幕式結束後,人流從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向外緩緩散去,雅加達交通給人的感受,完全沒有開幕式短片中那樣舒適和愜意——現實中,不停摁著喇叭的小轎車幾乎寸步難行,數量多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摩托車見縫插針。在距離體育館兩公里之外的地方,很多摩托車時速超過80公里,巨大的發動機轟鳴聲,除了讓人感到煩躁,也不免令人提心吊膽:這樣騎摩托車,真的不怕出交通事故嗎?

亞運會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城”辦大賽尷尬多

觀眾到了 “票”還沒來

第18屆亞運會8月18日~9月2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這是這個“千島之國”自1962年舉辦亞運會後,50多年來再次迎來的大型洲際綜合性運動會,本屆亞運會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國事”。

過去幾年,為了成功主辦本屆亞運會,印尼政府斥資2.24億美元用於翻新舊場館、建造新設施、改造基礎設施等項目,在安保、城市環境衛生、志願者等層面投入的人力更是難以計數,預計整個賽事期間,政府投入將超過32億美元。

但即便如此,對於龐大和複雜的亞運會而言,雅加達顯得有些“小”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於當地時間8月16日抵達雅加達進行採訪,或親身經歷、或聽同行講述,本屆亞運會的“小毛病”實在不少。

通常情況下,亞運會這樣的大型國際性綜合賽事,安保勢必相當嚴格,但雅加達亞運會中心場館區的安保漏洞依然明顯。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雖然設有從事檢查工作的安保人員在崗,但有很多觀眾趁人群擁擠,未經過安全檢查就可以“混”進場館區。

而志願者在提供服務時,不缺熱情但缺乏專業性,提供錯誤信息的問題時常出現,有記者提及“遭遇”表示,“我問志願者,中國男籃會在哪裡訓練,志願者的回答是3號館,我接著問3號館在哪裡,志願者不知道,在他諮詢過其他志願者後,給記者發來的示意圖片,卻是足球場地。”

組委會的不專業,甚至波及到觀眾。8月19日上午,中國女排和越南女排的小組賽開打,場地內幾乎空空如也,沒有觀眾。原來,按照組委會預先的計劃,觀眾可以憑藉電子票到現場兌換實體票入場,組委會每天會把當天所有的門票打印出來,然後運往售票點,但糟糕的交通讓送票員遲到很久,以致大批觀眾只能滯留在排球館外等候換票。

至於媒體班車不守時的情況,一向苛刻的記者都懶得抱怨了,好在還有出租車甚至摩的可以幫助他們抵達各個場館。

但現實令人們又難以過度苛責,畢竟雅加達已經為亞運會竭盡全力——為了確保45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1.8萬名參會人員(運動員、教練員、官員、工作人員),以及數千名媒體記者,數十萬遊客在雅加達和巨港擁有良好的亞運體驗,電力供應極不均衡的印尼,集中為這個兩個城市優先供電,並在交通方面實施單雙號出行政策,增加公交運力,努力營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亞運會的不能承受之輕 “小城”辦大賽尷尬多

亞運紅利 先到先得

雅加達亞運會的種種倉促舉措並不令人感到意外。2012年底,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在中國澳門召開,由於阿聯酋申辦城市迪拜退出,越南首都河內擊敗印尼申辦城市泗水取得舉辦權,但本可以取得“國家歷史上首次舉辦亞運會”成就的越南政府在2014年4月提出放棄本屆亞運會主辦權,原因是“國內民眾反對”以及“建設資金遠遠超出預算”,同年9月,在仁川舉行的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宣佈,第18屆亞運會由印尼接辦,但比賽城市由申辦時的泗水改為首都雅加達——理由也很簡單,4年時間不足以讓泗水市完成亞運會基礎建設以及場館改擴建工程,印尼只有首都雅加達能夠“擔此重任”。

正是在“推諉”中,雅加達才“勉強”迎來本屆亞運會。據印尼媒體報道,雅加達已經為承辦亞運會付出極大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發達國家和體育強國承辦大型國際性綜合賽事的高標準來要求雅加達,公平性值得商榷。

更何況亞運會歷史雖然並不悠久但“膨脹”速度驚人。1951年,第一屆亞運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資料顯示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名運動員參賽,67年過後,在雅加達舉行的第18屆亞運會已經有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11300名運動員參賽。雖然,客觀評價一屆運動會的成功與否通常要等到閉幕後才適合作出初步結論,而整體評估還要看場館在“後亞運時期”的利用率以及亞運會留下的體育文化遺產,但這樣龐大的賽事規模,對於雅加達這樣基礎設施並不發達的城市而言,確實是較大負擔。

以承辦國際性大型綜合賽事為契機,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發展建設,提升本國體育運動水平,加強民眾參與體育健身觀念,一直是申辦城市的主要目標,最明顯的樣本當以北京為例,有媒體援引專家觀點表示,1990年亞運會的舉行,讓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速度“加快了30年”。

從1984年擊敗日本廣島贏得1990年亞運會舉辦權開始,“北京亞運會”就成為中國體育事業的關鍵詞,財政撥款加全民捐款讓人們第一次真實感受到“舉國辦賽”的巨大便利。在那一屆亞運會開幕之前,亞運會組委會向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提交的報告顯示,“80個比賽和訓練場館已準備就緒,其中新建和改建55個,建築面積46萬多平方米。為運動會服務的郵電中心、新聞中心、電視製作中心等工程也已完工,中央電視發射塔基本建成,可以使用,建築面積共20多萬平方米。同時,通過銀行貸款和企業自籌資金,在首都北郊興建了一個設施齊全的亞運村和國際會議中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修建了北辰路、北四環路以及京津塘高速公路等24條道路,共92公里,包括18座立交橋和54座其它橋樑、環島、地下人行通道。同時還完成了海關大樓和首都機場的擴建任務以及有關水、電、氣等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如果不是因為承辦亞運會使得市政建設突飛猛進,北京後來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或還停留在幻想中,也不可能以一種全新的自信姿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

由簡至繁 沉重亞運

“亞運,讓城市更美好”的口號在北京身上得到極致體現,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亞運會自身的“階段屬性”也在制約著這項亞洲最大體育盛會的“精品化發展”。本屆雅加達亞運會,競技層面的比拼還在其次,“歷史最大規模”和“新增項目”的效果才是組委會最關心的問題,換句話說,組委會的重點不是“亞運”而是“會”,一旦城市基建紅利消失,“承辦亞運會”變成賠錢買賣,亞運會的發展就只能靠“超級城市”伸出援手。

比如,2022年亞運會。2015年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宣佈中國杭州贏得主辦權,與以往驚心動魄的投票選舉不同,杭州勝出毫無懸念——第19屆亞運會,只有中國杭州一座城市提出申辦,亞奧理事會總算不用面對“流拍”的尷尬。

和雅加達相比,亞運盛會或將在杭州再現其輝煌一面:2016年G20峰會讓杭州推開“國際化”窗口,“提高杭州的國際知名度,促進杭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推動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成為杭州承辦亞運會的主要目標。杭州的志向遠大,似乎更能襯托和承受“亞運會之重”。

正在建設中的杭州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規劃總面積為583.89公頃,相當於接近600個標準足球場的總和。奧體中心包括主體育場“白蓮花”、主體育館以及場館群落,而在市政基礎建設方面,杭州地鐵將新建3、7、8、9、10號線和4、5號線二期,總里程192公里,總投資預算超過1400億元,按照計劃,2022年亞運會開幕之前,這些地鐵線路將全部投入運營。

如今,亞運會已經演變成龐然大物,承辦城市需要考慮的利弊已然相當明顯,趨利去弊、各取所需說來容易實際極難——在杭州之後,亞奧理事會將2026年亞運會的主辦權交給日本愛知縣和名古屋市(兩地聯辦),他們也像杭州一樣沒有遇到任何競爭對手。但這樣的局面,對於亞奧理事會而言,並非對亞運會存在問題的簡化,而是更加棘手且複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