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吳三桂

再說吳三桂

立秋時節,一夜雨瀟瀟,涼意頓生。凌晨起來,窗外依然是淅淅瀝瀝的雨聲,伏案讀書,一個多小時後出門,雨不但沒有停的意思,反見得更加的緊密,一路行來,秋雨如泣如訴,古城靜謐優雅,古樹、城樓靜靜地肅立於雨中,感覺頗有些悽清而肅穆的氛圍。多日的酷暑如今是一掃而空,涼爽的秋日驟然間就降臨到了古城!

相對於南方諸大城市的高溫酷暑,西安無疑進入了天堂的序列,但願一雨而知秋,高溫不再光臨古城,則幸福甚矣!

早晨讀書的辰光,讀到林語堂先生的《輝煌的北京》一書,其中有一段關於吳三桂的論述,很刺激我的神經,客觀而言,林先生只是順筆說說而已,對吳三桂並沒有指責批判的味道,反而很表同情。文中說,李自成進京以後,俘獲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一下子激怒了平西伯,這才向滿虜借兵復仇,其出發點並不是恢復大明,為崇禎皇帝報仇,僅僅是為了奪回自己心愛的女人。後來果真做到了,不僅趕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也如願以償的奪回了陳圓圓。可滿族人並沒有話復前言,遵守先前的約定,佔據北京不走了,不但不走了,反而把國都從關外遷到了北京,少年天子順治和自己的母后孝莊太后進入北京紫禁城,一個王朝就此開始了!

這個局面就不是吳三桂所願意看到和接受的,但,大錯鑄成,又無可奈何!歷史也許就是如此奇妙,難以揣測,不經意間拐了一個彎,風雲突變,局面大大不同了!吳三桂大概也是後悔不迭,為了一個美人,背上了大漢奸的千古罪名,值是不值呢?只有問他吳三桂自己了!

說到吳三桂,讀過歷史的人一定會很痛恨,引狼入室的他,和後世的汪精衛一樣遭人唾罵。近些年來有些人為汪精衛翻案,說了一些很客觀的話,鄙人原則上不願意苟同,但也的確感到同情。過去簡單明瞭的是非評判如今變得撲朔迷離起來,有點不易說清的感覺了!可見,歷史是相當複雜的事情,還原不到當年的歷史情境,就無法做出一個相對客觀的判斷。對汪精衛如此,對吳三桂也應當如此!設身處地為吳三桂來想,當時的情況,他不向滿洲借兵又能靠誰?明知是一杯苦酒也得捏著鼻子吞嚥!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甲申鉅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明王朝覆亡大清興起,改朝換代的這一年,有太多的傷痛,有太多的悲傷,有太多的憤懣…… 也就是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進入異族統治的漫長時期,標誌就是每個中國男人頭上的辮子,不男不女的二百七十餘年奴隸生活,直至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才結束了漢族人屈辱不堪的亡國史!追根溯源,始作俑者不是吳三桂又是誰!他不釘上歷史的恥辱柱誰配!

當然,作為吳三桂而言,這個局面絕對是他不願意接受的,但神州陸沉,他一個區區的山海關總兵,僅僅只有幾萬人馬,說什麼也改變不了局勢。大明王朝也的確爛到骨髓裡了,誰也莫想挽狂瀾於既倒!再不情願也只得接受事實,入關的滿清也沒有虧待他,封他為平西王,坐鎮雲南,他也樂得離開北京這個傷心之地,帶著自己心愛的女人遠徙雲貴,在煙波浩渺的滇池之畔安頓下來 ,為陳圓圓修建了美輪美奐的宮殿,準備和自己的愛人相伴廝守,一生就此度過。孰料還是不能如願,穩定大局以後的大清,也不會容忍他偏安一隅,稱王稱霸,逼得他再度起兵造反。但他的話漢族人是沒人相信的了,索性自立為王,建起自己的大周王朝,短短几年間灰飛煙滅,永遠被埋進了歷史的深淵!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如今翻檢起來除了唏噓而外,還能如何?

嚴格而言,吳三桂不能簡單用好人還是壞人來評判,一個歷史人物,其複雜性難以一言而蔽之!

但有一點絕對不可原諒,吳三桂後來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髮指。南明的桂王兵敗以後逃到了越南,是吳三桂窮追不捨,把桂王抓回雲南,在昆明用弓弦絞死,桂王的世子以及親眷幾十人無一倖免。這就不是一個正常人能幹得出來的!用窮兇極惡、喪心病狂來形容毫不為過!悲慘的桂王,亡國之君的悲慘遭遇讓人無限同情,而罪魁禍首並不是敵人,而是過去自己的臣子,這就更加的慘上加慘,連多爾袞都不願做的事,吳三桂做得出來,他不是混蛋是什麼!後來他起兵造反,起初的口號就是反清復明,但漢族人絕不同情他,兩三年他就在痛苦與悔恨、憂懼中可恥的死去,他的子孫後代也沒能倖免,身死族滅,也是一個悲劇收場!

明亡清興六十年,是中國人記憶深處最痛的一個時期,大漢衣冠換成了夷狄之服,一穿就是近三百年,慘是不慘,痛是不痛?我對這段歷史最為醉心,也研究過,因而倍感傷懷,每每懷想起來,不由得一灑痛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