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唸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類型。每串佛珠數目表徵不同的含義。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菩提子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

結構展示

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是由母珠、隔珠、弟子珠、記子留等組編而成。不同款式的佛珠,其構成也有細微的差別,下面詳細介紹下佛珠的相關組成部分。

1、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亦或兩顆,母珠相當於一個主軸連接其他部分,它是用來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是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主軸。舊時的母珠,內部都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嚴。

2、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

3、弟子珠相比子珠要小,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是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4、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佛珠起源及盛行

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佛教中的說法,一種是歷史記載追溯於印度的說法。佛珠的歷史相當悠久了,早在古印度就有了關於佛珠的記載。在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是佛教盛行之地。

1、佛教佛珠之說

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佛珠起源的通說。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 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便是佛教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2、印度佛珠之說

佛珠如同佛教一樣源於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這便是後來演變成佛珠的使用。

佛珠雖是佛教徒的主要標誌,但是追溯歷史,佛珠卻是在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溼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3、佛珠盛行中國

在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

中國佛珠的記載,最早應源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這證明在兩晉時期,當時就有異域僧侶來來華,其必攜帶佛珠而來。

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等,當時則是佛珠盛行的鼎盛時期。

清代,便有由佛珠演化而來的“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掛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著、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

現在,佛珠做為一種流行的工藝品流行於市面上。各種滿目琳琅的佛珠呈現在我們視線,如佛珠手鍊、掛飾等,這些逐漸被更多人的所喜愛的佛珠,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需求。

佛珠深意

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其含義非常深刻,大都和佛家一些法則緊密相關,是佛家的文化沉澱的體現,以及展現了佛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境界。比如佛家的“上天有好生之得、無為等思想”。

1、佛珠是佛教徒在唸佛時用於的拔動計數的工具。佛珠也亦“弗誅”,意為不要誅殺生命的意思。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殺戒,強調生命的可貴,愛惜物命。佛中曰,戒殺護生者,必定有健康長壽的結果。

2、佛珠形狀一般為圓球形,寓意為圓滿,告誡每個人都有圓滿無礙的智慧和功德,只因為自己無謂的煩惱,而將這些本有的圓滿智慧覆蓋了,不能顯現出來。只要能化解這些無謂的煩惱,就可以與佛一樣,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隨意運用。

3、佛珠結構之意,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著佛,穿繩代表著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著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

4、佛珠數目準則,大多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和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的數目較多。18代表著十八不共法,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聖賢所不具備;18也代表著十八界:內六根界,外六塵界,加上六識界,共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現象。108代表著百八煩惱,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種煩惱。簡單來分這一百零八種煩惱不外乎五蓋:貪、嗔、痴、慢、疑,也就是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

不同顆數之意

你認識佛珠嗎?

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

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然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而非別有深義。

佩戴佛珠意義

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日益擴大為一種佩飾的作用,也成為一種時尚飾品,展現在大眾的眼球,很多人士都隨身攜帶、出現在各種場合。佩戴佛珠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擇。可以是喜愛佛珠樣式、圖案、或者是著重佩戴佛珠的寓意。凡佩戴者都是有善根的表露,是與佛家有緣。

1、佛珠能幫自己消災解難,消除煩惱,能使自己平安健康。

2、告誡我們對人要慈悲為懷,不要心存敵意,不勾心鬥角,不去傷害別人。

3、戴佛珠是佛學意義上功德與利益,佩戴者長壽健康,戒殺護生。

4、不同的材質製作的佛珠,對人的健康也有著許多的好處。

5、佛經曰:若善男善女,有能誦唸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

6、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有此人依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因此,有許多並非信仰佛教人士,皆以佩戴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的裝飾品。佩戴佛珠,佛家有一些特殊含義,戴上佛珠守不殺生戒,增福添壽,順利成家立業,兒孫繞膝,並長命百歲。其實愛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表露,戴佛珠者皆因與佛有緣。

佩戴人群

1、在佛教的各種法會中,佛教徒必須佩戴佛珠才正式。

2、虔誠佛教徒佩戴,以及愛好佛學文化的人士,體現一種修為。

3、成為一種服飾的裝飾,女性佩戴,可以是掛珠、佛珠手鍊等。

4、老人佩戴以祈求健康;年輕人佩戴以保事業順利;企業家佩戴一種大愛責任的體現。

5、以求吉祥平安的人。

佩戴原則

你認識佛珠嗎?

1、夏季應選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的佛珠,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在冬季裡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掛珠為好。

2、目前大家通常習慣上都戴在左手,因為右手生活上使用的比較多,佩戴佛珠也會導致不方便。民間有說法,左手又叫慈悲之手,佛珠也要戴在左手,另一種說法是從氣脈的角度來說男右女左較好,但也不是必然就要如此。

3、佛教認為,持用佛珠的姿勢,一般可分為單手持珠與雙手持珠兩種。單手持珠,大多用於站立、經行的時候;而雙手持珠則多為打坐時,經常採用的姿勢。

4、蓮花生大師認為,與各種事業相配的手指(指唸誦時念珠所放置的手指)分別應該為:“息業用食指,增業用中指,懷業用無名指,誅業則用小指。

佛珠的作用

眼當今佛珠不僅是佛教信眾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具,也深受社會大眾的普遍喜愛的一種飾物。佛珠也常常被人們俗稱為手鍊、手珠、手串、手釧等等。而其帶來的好處也非常多。

1、誦經持咒,記數法器。是僧人計數的法器,是最原始用法。

2、警醒道念,莊嚴威儀。警示佩戴者珍愛生命,也是使自己積累功德,助於自己長壽。

3、文化沉澱, 專項收藏。佛珠的歷史非常悠久,所採用的材質都是非常珍貴有收藏價值的原料。

4、慰藉情緒。佩戴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庇護,同時藉助佛家中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來指導自己為人處世。

5、交友佳物,結好緣。可將佛珠贈與朋友,預祝朋友事業有成;送與父母,希望父母長健康。

6、展現品位,體顯修養。佩帶佛珠的者給人比較平和心寬、有大智大愛、珍愛生命、慈愛仁厚的之感。展現一種佛家的不與世俗之爭的高尚情操。戴佛珠都是善根的表露,體現了一個人的一種修為,極其適合企業家佩戴。

佛珠的材質

你認識佛珠嗎?

佛珠的材質還是比較多樣,最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下面介紹幾種常見材質所成的佛珠:

1、菩提子類佛珠

如:星月菩提佛珠,鳳眼菩提佛珠,金線菩提佛珠,龍眼菩提佛珠,金蟾子菩提佛珠,十八子菩提佛珠,金剛菩提佛珠,蓮花菩提子佛珠等等。

2、木質類佛珠

如:沉香佛珠,紫檀佛珠,綠檀木佛珠,黃花梨佛珠,降龍木佛珠等等,木質類佛珠不易損害。

3、 寶石類佛珠

如:水晶佛珠,瑪瑙佛珠,綠松石佛珠,青金石佛珠,玉石佛珠,金沙石佛珠等等,適合女性作為服飾搭配選購,比較有品位有檔次,其設計精美不單調,樣式極多。

4、 珍寶類佛珠

如:琥珀佛珠,紅珊瑚佛珠,硨磲佛珠,象牙佛珠,羚羊角佛珠,犛牛骨佛珠等等這類型的佛珠比較有特色,展現個人的一種品位及風格。

5、工藝類佛珠

如:西藏天珠,琉璃佛珠,核雕佛珠,紫砂佛珠等等。 這類佛珠比較普遍,價格也不算高,適合各類人群佩戴裝飾。

6、金屬類佛珠

金佛珠,銀佛珠,銅佛珠,這類佛珠做工較為精細,都比較金貴,是有一種身份的象徵。

市面上流行的佛珠

你認識佛珠嗎?

市面上佛珠手鍊的材質有很多種,有各種紫檀木、花梨佛珠、瑪瑙、珊瑚、水晶、黑曜石等玉石類佛珠。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購,一般來說木質的防摔防碰性比較好。

1、菩提佛珠

《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中開示:以菩提子佛珠唸佛持咒,數誦一遍,其福無量。因此菩提子成為最受推崇的佛珠品類之一。而在漢地,星月菩提佛珠成為菩提子佛珠的代表,請購持數星月菩提佛珠,似乎成為佛教徒學佛曆程中的必然經歷。

星月菩提佛珠在長期持數後,可以逐漸變黃、變紅,日久轉黑,表面出現豐富的裂紋,猶如瓷器釉層中美麗的裂紋開片,而佛珠表面會變為血珀般的半透明狀,潤澤奇絕,為星月菩提所獨有,與仿舊佛珠不可同語。

星月菩提,不僅在收藏界頗具價值,在佛家看來,無語的佛珠,也可語說無窮。因為這種佛珠代表著先人對於佛法的無限敬仰,以及於菩提路上的勇猛精進。

2、紫檀佛珠

紫檀佛珠是最為重要的佛珠品類之一,從漢地、藏地歷史上數量眾多的老紫檀佛珠中,可以看到漢藏佛教、宮廷乃至民間對於紫檀佛珠的推崇。紫檀珍貴稀有,紫檀屬於熱帶植物,生長在東南亞一帶,這個樹種十分的稀少,百年不能成材,一棵紫檀木要生長几百年以後才能夠使用。

3、黃花梨佛珠

黃花梨實為呈黃褐色的“花梨”或“花櫚”。是明清硬木傢俱的主要用材,以心材呈黃褐色者為好。其紋理或隱或現,色澤不靜不喧,被視作上乘佳品,備受明清匠人寵愛,無論從藝術審美、還是人工學的角度來看都無可挑剔,可稱為世界傢俱藝術中的珍品。

使用禁忌

你認識佛珠嗎?

佩戴佛珠主要就是清淨,不沾染穢物即可,所以保持日常潔淨很重要,平時在佩戴時要注意如下七點。

1、不要戴在手腕上如廁。可以將佛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裡,夏天則可以貼身掛在脖子上。

2、夫妻共眠時,不宜將佛珠戴手上和放床頭。

3、不要吸菸、飲酒時佩戴念珠,不用手觸摸過從蔥、蒜、韭菜後觸摸佛珠。

4、念珠不使用時,應當放在佛堂裡或者佛像跟前,可以在使用之前用薰香燻一下。

5、不要隨意觸摸其他人的念珠。

6、念珠不要放在褲子兜裡。

7、在觸摸念珠之前應當洗手,避免觸摸不潔東西。常見木質佛珠的製作工序

1、挑選材料。

現在有多種質地的材料來製作佛珠,每一種材料都非常珍貴的,如有紫檀木、花梨佛珠、瑪瑙、珊瑚、水晶、黑曜石等玉石類的佛珠。挑選材料則是第一步。

2、烘乾木料。要將選好的木料先烘焙乾,才能有基本的品質保證。

3、將木料切成方形。有機的切成方形,方便鑲嵌。

4、按紋路進行打孔。要按照木料的紋路打的孔,才不會引起龜裂等問題。

5、磨圓(初磨)。用機器第一次成形,初次磨圓定基本型。

6、手工打磨(精磨)。 在定型後,再次手工精細打磨好,不留瑕疵表面光滑無缺。

7、串結成品。最後將一顆顆成品珠子,用絞線串聯起來。

神秘的佛珠淨化

你認識佛珠嗎?

佛教人士認為,佛珠在購請回來以後,一般應該先經過一個淨化的程序。在於祛除所謂有可能附著在佛珠上汙穢的東西,將其變為具有善緣的修行法器。這個淨化過程,在佛教顯宗和密宗巾,是有一定區別的。

1、顯宗修行人,一般在購請一串新的佛珠回來以後,會用持誦《大悲咒》四十九遍的水,對其進行灑淨。而不宜沾水的菩提子佛珠、木質沉香佛珠則通過在佛堂裡誦經、薰香進行加持除淨之後,方才開始持用以持誦修行。

2、而對那些自己不會念誦《大悲咒》的人來說,佛教也認為,應該請會念誦者對佛珠進行加持除淨。

3、密宗修行人,一般在購請一串新的佛珠回來之後,會以本尊法的佛珠加持法對佛珠進行加持除淨,使其轉變為符合各個本尊的誓句物。

4、不信佛的人來說,購請回來之後,認真擦洗清潔一遍非常必要,因佛珠經過加工、運輸等若干環節和多人之手,難免沾染汙垢灰塵。

5、寺廟開光,個別人士會到寺廟裡去請所謂開了光的佛珠,並認為開了光的佛珠具有靈性。其實,所謂開光只是一種宗教儀式。

總之,人們請用佛珠的目的,都是持用佩戴等,不需要太多的儀式,只要秉承一顆虔誠的心,無論佛珠法器開光與否,都會帶來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