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你可能還不知道,酒塞的出現並不是和葡萄酒同步的,只能用“亦步亦趨”來形容酒塞和葡萄酒發展的關係。酒塞,如同葡萄酒的守護神,和沉睡的美酒一起靜靜地走過了幾個世紀,直到今天。

歷史中的酒塞

最初的葡萄酒是放在陶罐中儲存的,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出的公元前3000年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的土陶罐。

可見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空氣對葡萄酒的危害,也可以推測,當時專門的葡萄酒塞還沒有出現。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隨著人們對葡萄酒的喜愛日益增加,只能在葡萄採收季節才能喝到葡萄酒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將葡萄酒儲存起來留到以後再喝”的想法促使了最原始的酒塞的誕生。

最早被用來作為葡萄酒壺和酒罐的瓶塞可能是火漆或者石膏,這類酒塞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時開始被廣泛使用,當時的人們甚至懂得在葡萄酒表層滴橄欖油(類似於現在的充氮氣或高度酒精添桶)來延長酒的保存期。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有人說過,歷史是眾多偶然因素的堆積,將這個觀點用在軟木酒塞的發明史上恰如其分。

人們偶然發現落入石臼後破碎的葡萄可以在幾天後產生一種香氣四溢、令人飲之忘憂的液體;

偶然發現這種液體在密閉的罐子中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

偶然發現(有時)這種液體保存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

偶然發現一種橡樹皮柔韌吸溼富有彈性……

當時的人們很難說清這一切發生的原因,但這並不妨礙擁有非凡智慧的人類從其中發現規律和聯繫,於是這一系列的偶然,最終促成了木質酒塞被髮明的必然。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就開始用木塞來塞住葡萄酒壺,這樣既可以延長酒的壽命,又比較簡單易得,於是這種方法就在希臘流傳開來。在他們的帶領之下,羅馬人也開始使用這種木塞,並用火漆封口。

但此時的木塞並沒有取代火漆和石膏成為葡萄酒塞的首選,因為隨著軟木塞的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也接踵而來。本來酒塞是為了更好地保存葡萄酒才被髮明出來的,但有一部分葡萄酒在用木塞封口儲存一段時間後反而出現了腐敗變質等問題,久而久之,人們便斷言,這種木塞不適合用來作儲存葡萄酒的瓶塞。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其實,導致葡萄酒敗壞的“罪魁禍首”不是木塞本身,而是寄生在木塞上的細菌。由於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完全掌握滅菌、消毒的技術,所以,不能完全消除木塞表面及內部的寄生物,當木塞接觸到葡萄酒後,木塞上的細菌就會進入到葡萄酒中,從而引起葡萄酒的腐敗。

除此之外,當時盛裝葡萄酒的容器並沒有統一的規格,或罐或桶、或瓶或壺,而當時製作酒塞的技藝也沒有高超到可以應付各種口徑、各種器形的地步,所以器形的不規則,也成了木塞難以推廣應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由於以上的種種弊病,到中世紀時(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木塞已經被捨棄,那時的人們將布扭成麻花狀後塞住瓶口,或直接用布包裹(也有用皮革當做瓶塞的),然後在外面封上一層蠟以確保良好的密封性。

直到17世紀時,葡萄酒瓶的發明,又給了軟木塞重登歷史舞臺的機會。這其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當時對於葡萄酒塞人們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與軟木塞演繹著 PK 賽的毛玻璃塞。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在那時,葡萄酒瓶還屬於新生事物,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酒瓶層出不窮,於是不同形狀的毛玻璃瓶塞應運而生,以便最大限度地契合不同瓶頸的酒瓶。

如果放在今天,這將是一種更為優雅、高貴的選擇和象徵,但不幸的是這個創意“生不逢時”——這種瓶塞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要想打開塞著毛玻璃塞的酒瓶,除了將瓶子從頸部打碎之外,別無他法,越是需要長時間儲存的陳釀型好酒越是如此!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在那個玻璃造價十分昂貴的時代,這種毛玻璃瓶塞雖然也被使用了很長時間,但終究增加了葡萄酒廠的成本和消費者的開瓶難度(試想,宴會上侍者在為每一位來賓倒酒,而那個陳年的好酒竟然裝在一個尖銳有如匕首的碎玻璃瓶中,真是大煞風景),因此毛玻璃塞最終還是被歷史淘汰了。

“亦步亦趨” 的酒塞發展史

這時,軟木塞開始展現出它的巨大優勢:柔韌和廉價!正是最早的這個特性使人們將視線定格在它身上,殺菌技術的發展幫助人們戰勝了對它的恐懼,最終軟木塞確立起了它在葡萄酒塞中的霸主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屬於軟木塞的應用歷史也只有3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