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危机与经济学的危机

经济的危机与经济学的危机

自大

摘自《自大》 作者:梅格纳德-德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从整个世界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曾一度春风得意。经济学家被称为是能够解答一切问题的人。在金融危机之前,经济类畅销书如《魔鬼经济学》(2005年出版)列举了经济学的魔力,其不仅能够解决经济问题,还能解决社会问题。美联储前主席艾伦R26;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动荡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中描述了一个主宰经济的超人形象,那就是他本人。确实,公共生活当中的许多人以及大多数民众相信,经济学家有工具能够阻止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但即使现在我们声讨经济学,得到的答复也是当前困境并非“大萧条”,而仅仅是“大衰退”而已。我想这种安慰是否足够?

那些懂得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家心态的少数人认为,之所以无法预测危机,或许是因为现代主流经济学本身的问题,也就说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将类似事情发生的概率给剔除了。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模型是高度数理化的,其成立的前提假设是市场永远是(信息)清晰的。从本质上说,供给永远是等于需求的,这种平衡或者说均衡是能够实现的。这就排除了衰退的可能性。之后,认同这种魔法的支持者会为自己辩护说,类似极端事件从本质上看是不可预测的,而那些能够预测到危机的人可以从中套利,进而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元老、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曾表示:

“有一个东西是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拥有的,那就是预测金融资产价值突然下跌的一系列模型,这种事件的典型例子是(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这(种观念)并不新奇,过去40年一直被这么认知,这是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的重要启示,即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所有相关以及一般情况下可被获知的信息。如果一个经济学家有一个公式能够在一个星期之前可靠地预测危机,那么这一公式也是通常可被获知的信息之一,那么价格会在一周之前就下跌。”

因此这种讨论转移到该如何应对大衰退上。大致而言,经济学家们分为两派,一派声称自己是凯恩斯主义者,另一派则是正统派(即主流派)。凯恩斯主义者表示,正统经济学家遗忘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伟大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教给我们的教训。这本书正是写于大萧条期间。该学派声称,经济也会状态不佳,发生脱离社会充分就业的状态,并陷入低就业均衡的困境。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途径在于政府借贷,并将资金用于创造就业岗位。鉴于民众会将借来的资金支出,而这种支出又会给商店、工厂等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过程会产生足够多的额外收入来佐证初始借贷的正当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不理解为何政府不把握这一主动权,通过借钱来使他们的经济走出衰退。

正统主流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通常情况下是处在均衡状态的,尽管他们的模型没有预测到经济衰退。经济产生的任何水平的就业都是均衡,因为是消费者和生产商的独立决策导致了这一状态。大衰退是一种“冲击”,也就是一个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之后,使得经济出现一个新的更低的均衡水平。在适当的时候,自由市场会将经济推升至原来的水平。民众的行为总是会充分考虑每个决策的机会与成本(理性预期),这种行为的加总也就是需求与供给,无论怎样都会达到一个平衡。他们还表示,即使政府借贷和支出了,也不会带来什么变化,因为纳税人知道今天公共部门的借贷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以偿还债务,因此他们不会支出,而是将收入储存起来以应对将来的税收。故就经济的刺激政策而言,借贷的效力其实已被抵消,这就是所谓的李嘉图均衡。

不过,其他那些给政府做咨询的经济学家们,其立场则有些微差别。他们认为借贷和支出可能并非解决问题的答案,因为正是2007年之前的借贷活动而非之后的导致了当前的经济衰退。当经济运营良好的时候,借贷会产生结构性财政赤字;当经济衰退的时候,借贷可能更具有合理性。这种赤字可能会在经济再次好转的时候消失(李嘉图均衡被暂时忽略了)。但如果你是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进行借贷的,那么赤字不会消失,它存在于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并变成结构性赤字,导致GDP与债务比率的恶化。

他们将衰退归咎于政府过度借贷,同时也认为家庭在繁荣时期借贷过多,导致巨额甚至不可持续性的债务。故眼下这种借贷可能会使问题恶化。那些购买政府债券的机构,如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等会关注评级公司给出的信号。评级公司会给政府债务质量从AAA(最好与最安全)级到CCC级不等的评级。当你本身已背负债务的时候,借贷活动可能导致评级下调,同时你将支付更高的利率,进而融资成本变得高昂。

尽管在大众层面上,经济学似乎将要经历一场危机,但经济学家并未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即使有些经济学家敦促放弃古怪的模型、回归传统理论,但在最好的大学里面,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者仍然和以前一样自鸣得意。近些年的诺贝尔(实际上是瑞典皇家银行)经济学奖就表明这项专业如何处在不可动摇的地位。如2013年诺奖颁发给尤金-法玛(芝加哥大学)、拉斯-彼得-汉森(芝加哥大学)和罗伯特-席勒(耶鲁大学)。三人中只有席勒是一个彻底的非正统派经济学家,尽管他是数理宏观模型俱乐部的一名全职成员。托马斯-萨金特(此前是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现在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普林斯顿大学)获2011年诺奖,他们两人是“新兴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初始贡献者。外界认为该范式因经济衰退而被质疑。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贡献而非捍卫凯恩斯主义政策而获得2008年诺奖。经济学专家及其推崇者们(诺贝尔委员会肯定是其中之一)并没有抨击现代经济学是无用之学或者说已陷入巨大的危机。那么谁是对的?是诺奖的颁发者与获得者,还是对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有质疑态度的普罗大众?

在主流之外还存在着许多非流行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关于经济周期的,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理论也是如此,后者拥有忠实的拥趸。像约瑟夫-熊彼特和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也十分注重从过去两个世纪的数据中寻求周期模型。相比主流经济学理论和凯恩斯理论而言,这些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解释我们为何以及如何发展到今天这种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