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無名英烈」活動—廣州行

玉林廣播網8月4日訊)(記者寧曉波,實習記者農宇霞 通訊員梁英海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

總有一些人,不應該被遺忘,總有一些事,不應該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玉林市尋訪“無名英烈”活動開始以來,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雖然尋訪過程困難重重,但是尋訪團從不輕言放棄。7月18日,尋訪團奔赴廣州,尋訪部分健在的原183醫院醫護人員,通過他們的講述,重現當年的英烈們的感人事蹟。

聽說玉林尋訪團的到來,原183醫院的13位醫生護士從羊城各地早早趕到事先約定好的地點,你一言我一語,向尋訪團回憶起當年的崢嶸歲月。

吳昭慶是原183醫院的醫務處助理,對原183醫院在邊境自衛還擊戰中救治傷員的情況有著全面準確的瞭解。在得知尋訪團來廣州繼續尋訪英烈信息後,吳昭慶翻箱倒櫃找出了當年醫院在戰後寫下的經驗資料彙編,又多方聯繫當年參與編寫資料的醫生護士,確認了上述的救治傷員情況。吳昭慶:“這一段主要是講那個重病人的救治搶救,就是23例休克病人中,除了兩例因腹部臟器多次嚴重損傷,經搶救無效分別入院後7小時及三天後死亡,(其它)全部救治成功,最後核實,我現在敢肯定就是兩例。”

1979年,邊境戰爭打響後,除了在後方收治傷員,原183醫院還組織了44人的醫療隊到前線支援。原183醫院護士段李蘭回憶,當時年僅23歲的她第一個遞交了請願書,但坐在出發的大卡車上腿還一直髮抖:“我們接到開拔的通知,臨走的時候我看到院長眼睛是含著眼淚的,我知道這次出征可能會和醫院永別了,也做好了這種準備,我們是當兵的,祖國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勇敢的上前線。”

戰爭打響後,後方醫院也開始忙碌了起來。原183醫院的護士譚衛紅回憶,在救治傷員期間,最讓她感動的是駐地附近的村民自發組成的獻血隊:“當時是有獻血隊的,只要電話一打給他們,他們就會到醫院獻血,輸血隊他們很踴躍,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只要叫到,他們就是連夜就會趕到,還有一些乾脆就是睡在血站裡面等著輸血。”

原183護士陳克告訴記者,在戰場上受傷的戰士大多都是被地雷炸傷或者子彈造成的貫通傷,也有高射機槍打的,子彈會在身體裡爆炸。陳克痛惜地說,當時醫院裡犧牲了兩名烈士:“我們當時,這兩戰士很重,我記得我搶救的其中有一位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個李同和,他的肚子裡頭,給那個子彈打了,那個腸子穿了六個洞,當時回來帶了很多的管子,在我們的急救室,我們一直在急救搶救,來了三天以後,他才犧牲的。”

“尋找無名英烈”活動—廣州行,尋訪團聆聽到了英雄和搶救英雄的故事,準確掌握了79年自衛還擊戰中在原183醫院搶救無效犧牲的烈士人數和詳細信息(共兩人,分別是:李同河,河北步縣西戊鎮人,1959年出生,1978年入伍,服役於54209部隊66分隊,1979年2月22日在邊境自衛還擊戰中犧牲,榮立三等功;梁瑞聰,河北唐山市豐南區錢營鎮人,1958年出生,1978年12月入伍,廣州軍區55軍163師487團一營一連戰士,1979年2月17日犧牲,追記二等功)。而這兩名烈士的姓名並不在仙鶴園“革命烈士 病故軍人 之墓”的墓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