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

8月11日上午,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拉开帷幕,传承千年的古老民俗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与历届相比,本届乞巧女儿节开幕式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通过艺术的手法展演乞巧程式的同时,穿插讲述了陇南优秀妇女代表的感人故事,使整场开幕式演出在带给现场所有嘉宾、观众欢愉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感动。其中礼县宽川乡大树村村民贫困学子杨丹的感人事迹,让人们为之动容并纷纷点赞。

《妈妈的心愿》——杨丹

推荐人:方新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礼县委书记)

杨丹,一位阳光、励志的留守女孩。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北京的公立小学回答问题的情景,记得初二后半年返回家乡读书后,留守求学生活中坚毅、自强的点点滴滴;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让她知感恩、勇追梦。今年高考,她以556分的成绩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

推荐词

贫困少年,留守学子,

不论求学之路多坎坷,始终相信: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

十年寒窗,不负家人期望,

今朝鱼跃龙门,名列金榜。

一路走来收获的恩情伴随成长,

最大的感恩是自强;

最坚韧的力量,是守住梦想,

无所畏惧地展开翅膀,高高飞翔!

她就是自强励志、留守学生的代表,

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

杨丹,一个瘦弱而阳光的女孩。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看到了燕雀也有鸿鹄之志,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诱惑,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创造未来,证明了虽然自己只是农村孩子,但只要努力、勤奋,未必不如城里娃。她应当是零零后在逆境中成长,独立、自强、乐观面对生活考验的青少年代表。

陇南好女儿——杨丹

杨丹,女,汉族,1999年2月出生,礼县实验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谈起杨丹就要从她辗转的成长经历说起。1998年2月在北京打工的杨实权、张转慧夫妇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杨丹出生了。然而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孩子该怎么带?住在北京,开支会很大,靠微薄的薪水无疑会让本来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夫妇俩商量,有妻子张转慧带杨丹回老家甘肃礼县。可回去没多久,敏锐的张转慧就发现,家乡人的教育观念极为落后,只管让孩子吃饱穿暖,对于教育孩子成长的问题,一点也不热心。尤其如果是女孩子,供养到适婚年龄,家里往往会收一份丰厚的彩礼,也就算完成了抚养孩子的义务。因此,清醒的张转慧下定决心,无论多苦,哪怕多难,也要带孩子在北京接受好的教育,来家乡不到三个月,张转慧毅然带女儿杨丹回到了北京。

背井离乡,又要维持生计,还要带孩子,可想而知,杨、张夫妇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但也正因如此,自小杨丹就锤炼了独立且勇于担当的能力。2001年,随着弟弟杨曦的出生,三岁的杨丹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她也学着父母的样子照看还在婴儿床上的弟弟。用布娃娃逗弟弟开心,唱歌哄弟弟睡觉。有时候也会急得哭闹,因为妈妈出门时会将房门反锁,因为毕竟孩子太小,母亲怕乱跑,只能如此。后来杨丹稍大一点,父母把她送进了就近的私立幼儿园,在这里杨丹学会了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度过了她快乐的幼儿生活。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起初父母給杨丹报了一家私立的小学,可这里花费实在太高,刚上了一年,杨丹的父母就无法承受这巨大的经济压力,没办法只能转到公立的小学,可对于外地打工的人而言,上北京市公立的小学,谈何容易。一开始杨丹的母亲四处打听,到处求人,了解到的情况都是一样,要上可以,但必须通过学校内部的选拔考试,可每次无论杨丹考的如何好,学校的答复都是一样,你家孩子不合格,不能录取。眼看开学在即,可杨丹上学的事依然没有着落,这给幼小的杨丹上了一堂残酷的社会生活课,她在心里暗自下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将来把根扎在北京。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杨丹母亲四处求人,在几个热心人的帮助下,杨丹最终被北京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接纳。然而,由于杨丹入学时,已是开学第二周,所以当她走进教室时,面对的是既无坐椅又无书本的窘境,可是她并未因此而失落,因为能有学校接纳她,她觉得已是很幸运的事了。

杨丹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去鸦儿胡同小学上课时的情形,母亲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她在紧张与忐忑中走进教室,老师将她安排在靠窗口最后一排,可是没有坐椅,她只好站着上课。当老师问谁会背《桂林山水》时,班里同学几乎无人举手,正当杨丹犹豫要不要举手时,她突然发现站在窗外的母亲正在示意她,因为在没入学的日子,杨丹一直在家自学,聪明的她已经将近几周要学的课文全都预习完了。《桂林山水》正好她背过,看到母亲殷切的眼神,杨丹同学鼓足勇气,将自己的小手高高地举起,当老师发现这个站在角落里的转校生举手时,老师很意外,同时也很高兴。于是杨丹就在同学、老师的注视下,开始《桂林山水》的背诵,由于紧张的原因,背到中间时,一下子忘了,这时,老师和同学都鼓励她,杨丹终于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很快的将课文背诵完,于此同时,全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到女儿如此的表现后,眼泪划过了她的脸颊。当杨丹向窗外望去时,母亲轻拭眼睛,报以微笑,挥了一下手,消失在了窗外。

自此,杨丹同学在雅尔小学开始了她紧张而快乐的小学生活,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乐观,几乎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在小学升入初中时,由于品学兼优,被学校推优进了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要知道,她可是雅尔小学毕业生中唯一一个被推荐去这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当这个好消息传遍全校时,杨丹的班主任李月老师激动地说:“杨丹,你是最棒的!”

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就读的两年里,杨丹被分在13班,这也是全级中的重点班,她不负众望,一直勤奋学习,谦卑做人,因此,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然而,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短暂的,由于杨丹是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没有北京户口,面对一年之后的中考,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办法,在八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刻,杨丹也不得不与她心爱的学校,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告别。

为了送别杨丹同学,全班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给她开了一场欢送会,并且邀请杨丹的母亲也参加。由于不舍,由于难过,由于心中种种的不甘,从没有说过重话的杨丹在欢送会歇斯底里的哭着质问自己的母亲:“别的同学的父母和你是同龄人,为什么人家都是博士生,研究生?你和爸爸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现在只能打工,连将我留在北京念书都没有这个能力,既然这样,当初你们就不该生我!”杨丹撕心裂肺地哭诉着,而她的母亲此刻已是心如刀割,痛苦难言。自责、惭愧、委屈,此刻在这个倔强女人的内心翻滚着。要知道,她们两口子为了让女儿读书,这些年可真是省吃俭用,力所能及的为女儿提供好的读书条件。有一年,杨丹的父亲在旧货市场花一百块钱买了一台旧电视,他想在工作之余,用看电视放松一下,然而租住的房间就那么大,电视一开,就会影响杨丹的学习,为此,夫妇争吵了好几次,最终,杨丹的母亲乘丈夫去工作,十块钱将电视买给了收破烂的人。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心给杨丹创造一个安静的在家学习环境。然而,如今听到女儿如此责怪自己,张转慧这个女人的心里除了委屈还有难以掩饰的悲伤。可是无论杨丹如何的不情愿,如何的不舍,必须离开,这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了面前。临走时,许多同学和老师都送她,就这样,怀着万般无奈与不舍,杨丹同学回到了这个听起来熟悉,但事实上陌生的家乡——礼县。

回来后的杨丹进入了礼县实验中学,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学校,杨丹一切都要学着重新适应,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可现在她却成了彻底的留守少年,母亲送她回来,安排她上学的事情后,就急匆匆赶回北京继续打工,为了不让杨丹太过吃苦,她的外公、外婆担起了照顾她日常生活的工作。然而,这个倔强的女孩,没有因为环境改变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梦想的追逐。

由于杨丹是转校生,所以一开始,学校对于这个女孩儿的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在安排班级,座位时,将这个瘦小的女孩放在了最后,历史似乎又重演了,杨丹要在礼县实验中学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来校的第一次月测考试时,杨丹被分到全级最后一个考场的最后一桌,因为学校在安排考生考试时是依据上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划分考场的,也就是说,杨丹所处的考场是全级成绩最差的学生的大集合,她此刻被安排在这里,杨丹的心里别提有多么尴尬了,要知道她可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不过也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通过这次考试,杨丹一跃成为全级前三,班级第一名。这也让起初对杨丹饱含成见的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他们认识到,原来这个来自异乡的家乡人实力不凡呀。人是瘦小了一些,可这脑袋瓜还是蛮厉害的。

自此,杨丹同学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从初三一直到今年高三毕业,在来家乡学习的这几年,杨丹同学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帮助,由于他们家是精准扶贫户,所以实验中学给予了她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条件,同时由于她品学兼优,她还获得过相关助学金补助,正是在这种社会关注,学校关心,个人努力的结果下,杨丹同学高考取得556分的成绩。在问她报什么志愿时,她告诉我们,全部都是与医学相关的学校,问她为什么这样填写志愿,她告诉我们,一来由于母亲长年在外奔波,身体不好,她要学有所成,照顾好母亲,还她一个健康的身体;二来,在她成长求学的路上,有太多的热心人、关怀她、帮助她,给予了她力量,她要用所学回报社会。

监制:薛小平 审核:贾继平 编辑:马宽

陇南好女儿——杨丹
陇南好女儿——杨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