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高龄在职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学姐今年36了,稳稳当当落在高龄考生这坎了。属于常规认知上的智力精力都不太够用的年纪;另一方面,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不可能在工作时间抽空看书,因而备考时间也很有限。学姐想说的是,我这样的都能考上南京大学,你们一定要有信心。也写给跟我一样年纪的同学以共勉。


有志者事竟成,高龄在职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1. 明确目标

一开始网上查了一下MBA,EMBA和EDP的介绍(找了几个学校的网站对比项目介绍和课程设置,课时时常等),3者对比后学姐认为MBA是搭建/梳理知识体系,时间较长2~3年不等;EMBA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经验或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否则即使听到了跟别人同样的内容,能吸收的也很有限,学制稍短,课程也少很多;EDP可以理解为按需定制的针对某个具体科目的短期辅导班。

学姐是某大型外企的一个中层头目,这种体量的公司头衔珍贵,没有那么多总监的帽子可戴,全球化战略也不太需要我等过问。学姐的职位不上不下,除非有特殊机遇,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升到总监级。充足的成长时间这个前提下,MBA搭框架+将来按需定制EDP会更适合我。于是,后面的所有备考都是围绕MBA这个目标展开的。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 也曾经因为备考难度想过放弃MBA转考EMBA。每当这时,问问自己选择课程的思路可有问题?备考条件是否有变化?工作和家庭状况是否有变化?什么前提条件都没变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改变目标? 唯有坚持!

所幸我处于了一个不太需要文凭的行业,也有了不太看中文凭的资历,所以我读书是为效果。既然机会成本很高,时间和精力就要用在刀刃上。选一个好学校,能提高成功的概率。我的年纪注定了家庭和事业要兼顾,学习的过程很美好,但不能让自己崩溃,就不要在过程上为难自己了,因而外地的不会考虑。南京比较好的商学院就这么几家。比较南大和东大, 就学校而言,都是好学校,各有千秋。 商学院的排名南大靠前。此外南大的企业管理是国家重点学科,经济学更是厉害,应该能近水楼台。东大只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精力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当然要读最好的学校。

2. 敲定学习方法

由于下属突然离职,以及其它阴差阳错的原因,一直到去年7月份才确定可以得到公司的支持读MBA。

之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找资料,企图搞清楚MBA要考多少科目,多少分,考试时间,等等。后来偶然间听了一次王老师的导学课,才发现,之前我做的功课,王大大都替我做好了。而且不仅是考什么,连怎么备考也有很科学的计划。所以

如果同学还没开始准备,不要瞎忙,先去上个导学课,不要钱的!也就是那时我才意识到,我开始得有些晚了。

通过试听导学课,和对比了几家别的机构的老师。考虑到要面对这张脸半年之久,老师的思路,价值观,教学方法,颜值以及声音是否好听都会极大影响学习效果(嗯,极大!),于是最终敲定逻辑和写作要听王诚老师的网课。选择网课是因为我自制力极好,但学习时间不确定,网课正好满足需要。还有一个原因是王老师只有一本书,私心认为一定是极实惠极有料的:)

顺便说一下数学课,我最初听了一个很有名的老师的课,跟着练了3个月,一直到10月时还是处于:他讲的题我都听得懂,但是自己看到题,感觉每道题都骨骼清奇。。。分析原因可能是我底子太差,抓不住他的解题思路,而他又少做总结。于是我不得已开始有开始寻觅良师。。。命悬一线时发现“建刚哥哥”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离开高中二十年的学渣,最后关头报了他的“数学逆袭班网课”,勉强在考前将之前3个月的知识点串起来了。提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每个人适合的教学方法不一样

,运气好的一开始选对老师(比如我的逻辑和写作),运气不好的中途改换门庭,没有一定之规,但是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此外,不要误解找个好老师就能替代自己的努力,我最终过关并不全是因为换了个好老师,前一位老师给我打的三个月的底子,加上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

英语我几乎是裸考,因为我在外企,自认底子不错,所以几乎没有复习。不过我也因此吃了亏,后面有说明。

敲定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不要超过一个星期,如果7天时间还做不出这个决定,给你更多的时间你也做不出来。只能说要么方法有问题,要么方向有问题。

3. 听大老王的话,制定学习计划

如果给我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选择一月份就开始备考,因为那样会轻松很多。但铁一般的事实是不会给金子般的幻想让步的,我只有5个月的时间。所以我得把所以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每天上下班路上有4个小时,回家吃完饭后有4个小时,推掉所有外出计划后每个周末至少有20个小时。

我听了大老王的建议,把课程分为逻辑,数学,论证和论说4门。 大老王还建议每天每门课都要复习以避免偏科,此外调节科目后左右脑工作区域轮换使用并不会学的很累(左右脑理论来自大老王的音频分享,至今记得大老王举了自己讲课一天后,在出租车上构思公众号文章思路这个例子)。但我当时底子太差,学习进度很慢,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需要较长时间,频繁变更科目其实不利于专注。考虑到我每天只有上下班路上4小时,晚饭后4小时的复习时间,就自作主张改成了每天复习两门课。事实证明,这个是适合我的节奏。当然在最后一个月,我真的可以做到每天每门课都复习到,因为效率高了,进入状态不需要太多时间。所以,学习节奏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调整的,不同阶段的节奏也是不同的。

5个月时间,我的粗略计划是:

- 第一阶段:前两个月上完基础课(网课的优势出现了,可以灵活调整学习进度);

- 第二阶段:中间两个月上强化课+每周一套真题

- 第三阶段:最后一个月查缺补漏,吃透真题

4. 执行计划

4.1. 第一阶段就是看视频,听网课,按网课进度看配套的书并做课本里的练习,无甚特别。

4.2. 第二阶段听课的部分就不讲了,只想强调两点:作文和真题

4.2.1. 作文准备要趁早:很多同学会听到往届同学或者其他培训机构的建议说作文不用太早复习,十月~十一月开始都来得及,但大老王的建议是思维锻炼要趁早,我又听进去了:)不信邪的你可以试试,三十分钟时间,可以字迹清晰地多少个字。没错,不是写,是抄, 考试的要求是一千三百个字。你会发现,多年不写字的你,可能要从练字开始重新捡起(意不意外,惊不惊喜!)而MBA的作文和高中的议论文也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高中那点童子功,拿来对付大小作文还真的不够用。

十月份开始准备的你,学得会的只能是大路货的作文套路,缺乏真正思维能力的你,仅仅依靠大路货的套路,可能只会得到一个大路货的平均分数,相信这不是你想要的。大老王的作文课是不是捷径,却是正道,这也是我喜欢大老王的地方。他很少教应试的小技巧,而是引导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的原因。我当时对自己说,形成了这样的思维能力,能让我少受多少口水网文的误导。即使不读MBA,也是终身受用的。

大老王的作文课真的很难跟上,要下苦功夫,但是提高的是真本事。我听了几节作文课后就开始拿真题练手了。落笔后才发现,听得懂和写得出还真不是一回事。每篇作文我至少写三遍:第一遍严格计时。写完后对比范文和错误例文以及自己的作文取长补短,第二天忘掉第一天过于强化的印象后再写一遍,这是差不多是正常水平了,最后一个月做总结的时候用格子纸写最后一遍。(我知道大老王建议写电子档,因为好修改。可是我不仅需要练作文,还需要练手写速度,就想出了这个疗效双疗效的办法)

有志者事竟成,高龄在职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4.2.2. 真题要大胆用:听课前,我的打算也是把有限的真题留到最后。但是大老王建议不要这样,基础课上完,摸到所有知识点后就可以开始做真题了。因为真题的难度和题量是最真实的,最适合用于帮助我们把状态调整到考试所需的状态。

对比我一个同事,他报了个本地培训班,按培训班要求背诵了大量的公式和特殊值,每天大量做题,而且题的难度和范围都超纲的。培训班的理论是,我给你的题量,范围和难度都比考试要求高出20%,到时候考试你就觉得很简单了。同事也蛮用功的,但每周去教室上课的他最后比我这种野生学员低30分。

结论是:只做真题,按考纲范围和难度准备,正好够用才是最省力的做法!

MBA已经考了十多年了,以我们的做题速度真的不用担心把题做完了(我九月份做第一套真题时,花了一整天才做完一套,之后用了一个星期才对照答案修正完毕--此处暴露了我学渣的水平。。。)。

我的进度是周一到周五听课并做配套练习,周六上午做一套真题。开始的时候慢,可以不计时,做完为止。做个四五套,速度就上来了,严格按照考试的起止时间,一个上午做一套,一周内把错题修订完成。所谓的修订错题是指:找出反复犯错的地方(知识盲点),重学该知识点并重做相关练习题。两个月的时间可以做8套真题,剩下两套最近年份的正好在报志愿之前最后两周用于估分。基本上这时候真题的成绩就能代表考试的成绩了。

后期的真题练习要记时,而且最好放在周六上午,做完要填答题卡。完全模拟跟考试一样的“天时”,让自己适应这种节奏,能减少考试时因为心态不稳定照成的影响。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敲定自己做每部分题的合理时间以及顺序。这也是大老王建议的,MBA考试考的不全是智商,做题时的统筹和取舍也是被考察的能力。

比如我的强项是逻辑,就要在脑子最清楚的情况下做,确保不丢分;综合推理题和数学是弱项,所以遇到不会做的不浪费一秒时间,直接跳过;两篇作文连着写手会断。综合考虑以上三点后,我的最佳做题顺序是:逻辑(45分钟)->论证有效性(25分钟)->数学求解(25分钟)->论说文(35分钟)->数学条件充分性判断(25分钟)->填答题卡(5分钟)->做那些被跳过的题,能做多少是多少(18分钟)->检查姓名条码并给不会做的题随机涂个答案(2分钟)。由于每人的习惯和擅长科目不同,需要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和顺序。

4.3. 第三阶段:该听的课估计都听完了,该做的题都做过了,什么水平心里也有数了。各门课该用什么方法复习,得调整一下了。

4.3.1. 保持题感:逻辑跟着大老王学的,到十二月时,我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基本上不怎么丢分了。平时每天做几个题,保持手感即可。综合推理是难点,跟着大老王的方法练,这个时候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安天命了。我没有在逻辑上花太多时间跟自己较劲。

4.3.2. 捋清思路:作文也是一直跟着大老王学的,苦练了几个月,到十二月基本上提笔就能写了。坚持每天看“今日话题”和“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文章保持对时事的敏锐度(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应该还会继续)。最后一个月只花了点时间翻之前写的文章,整理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基于不同题材的论证提纲。

4.3.3. 查缺:但是,但是,但是!我是数学学渣,到十一月时数学还处于懵逼状态。。。最后两套真题的分数一直是45(数学满分75)左右,上南京大学是很悬的。但是我对比了过去4个月的学习进度,从最初的数学十题会三题但一道都做不对,到能做对2/3,觉得自己还有救。沉没成本虽然不应该影响决策,但是真的是很好的动力啊,我真的不想再来一遍了。自我剖析后觉得继续跟着当时的老师延续旧的学习方法也不会有太大进展了,于是改换门庭换了另外一个老师,一周时间上了个逆袭班,将知识点串了起来,形成了数学题的思维模式以及对常见陷阱的警惕感。初步估计,这最后一把火至少帮我提高了10分吧。所以,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

4.3.4. 补漏:英语一直没怎么复习,因为找不到适合我的课程。我阅读没问题,词汇基本没问题,在外企工作十多年,写作也可以。但是到12月的时候突然醒悟到,既然英语是我的强项,那我就应该靠它拿高分啊!!所以突击在十二月花了点时间把十多套真题做了一遍,主要是看了一下阅读理解中反复出现的生词,以及范文中反复出现的生词。读了一遍真题的范文,熟悉了句式,然后自己写了一遍对比差距。最终考试我的阅读理解错了一题,连完形填空都全对,还以为能得九十以上呢,但是总分只有76分。有些遗憾,没拿到高分。如果再来一遍,我会

在强项上多花一些经理,争取拿高分;而水平一般的科目做到不拖后腿就可以了。

5. 复试

每个学校复试要求不同,比如有的要考专业课,有的有笔试。需要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尽早开始复试准备,而这些信息,在报告学校的网站上都能查到。引用大老王经常苦口婆心说的那句话:不要等过了初试再后悔没有准备复试,

这里要说明一下,很多学校会有好几个官网:学校本部的网站,学校的研究生院网,MBA所在商学院网,建议这几个都加到收藏夹里,长期关注,你根本不知道他的消息会从哪里发出来。虽然培训学校的信息往往是最新最快的,但我一般都要去学校官网验证后才敢信。

初试成绩出来那天我,我对先生说:希望210以上,因为南大历史分数线最高210。分数出来后,我如愿了。

南大的复试只有个人面试和小组面试,没有笔试,不考政治。自忖我的思维能力和工作阅历足以应对面试,而其他履历也还算拿得出手。所以我没有上复试补习班,

初试估完分数,觉得有戏,就开始在网上查了一下无领导小组面试的流程和方法。规则挺简单的,不要跟人起争执,条理清晰,正常发挥水平即可。

面试材料也蛮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事实求是,体现思路。除了过往经历,自己所在公司及行业分析这些基本要求外,那些能体现工作能力的硬材料这个时候都应该抛出来,比如:获得XXX奖,而这个奖一般只发给top 5%的员工(体现稀缺性); 因突出表现特批涨薪或者其他物质奖励(不是烂大街的精神鼓励)。。。用我奶奶的一句话概括:“肉要放在碗面儿上吃!”

今年MBA录取政策有了大调整,初试分数线降为了国家线。但我没有太多被这个影响,因为不管分数线怎么调,学校录取的一定是最上面的那几百人。事实证明我的分析是正确的,今年南大最终录取的笔试最低分是186(因为人家面试只扣了两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除这位外,其他人都是190以上,所以实际录取线还是稳定在以往的水平。

然后我就无惊无险地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回想起来,靠的是一路稳扎稳打,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方法,不放松,不侥幸,不惊慌。

有志者事竟成,高龄在职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杂记:

我开始复习前,也担心自己年纪大了脑筋不够用了。事实证明,没有这回事,记忆力好用得很!,思维能力方面由于有这些年的社会阅历的基础,自认为比自己刚毕业三五年那会儿强不知道多少。

工作忙?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如果你能像我这样丧心病狂地把每天路上的4小时都用上,你也挤得出来其他时间。

此外,至今很庆幸自己没有浪费一丁点时间做模拟题。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与其浪费时间做不知(出题老师)深浅的模拟题,不如把真题吃透。这是大老王的建议,我觉得很有道理。当然,另一个动力是这样做题量少啊,省力啊!!! 我是不是很会偷懒!所以我备考用过的所有的书就是课本,真题解析,以及过去所有年份的MBA真题试卷及答题卡。没买任何一本题集。

以上就是一个高龄在职学姐的分享。学姐的学习方法只适用于自己,每个人情况不同,应该灵活选择,切勿照搬。写出来,只是让你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