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差一票就成爲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爲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近年來,網絡上一直有個故事流傳,說:民國元年,由於廣東籍議員掌握了國會的半數議席。所以當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但國父孫中山照顧北方革命者的感情,逐向粵籍議員遊說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因此北京話就成了當今中國之官方語言。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孫中山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甚至至今仍有不少兩廣地區的朋友用來佐證國父之大公無私。然而中山先生固然偉大,但這個故事卻簡直漏洞百出,細細究來至少有兩大硬傷。

一是民國元年國會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袁世凱(中)

1912年8月27日,竊取臨時大總統位的袁世凱相繼頒佈了《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和《眾議院議員選舉法》,併成立了一個臨時的“籌備國會事務局”,民國首屆國會草草上馬。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

1913年4月8日,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正式召開,大會主要內容自然不用多說,選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轉到隔年的1月10日,袁世凱就下令解散了國會。可見這一時期,國會是沒有條件討論國語制定議題的。更何況袁世凱本人是河南人,若真的有確定國語的議題,袁世凱肯定是不會允許粵語當選的。

二是過半的粵籍議員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按照袁世凱頒佈的《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和《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每省只有10個參議員的名額;眾議員的名額,則依照各地區人口多寡選定。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直隸籍議員谷鍾秀

而在清末22行省中,直隸(河北)人口最多,才僅僅有眾議員46人。因此在民國首屆國會里,一省就佔半數議員席位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粵籍議員趙士北

據統計,在民國首屆國會里共有274名參議員,其中來自廣東的參議員10名,佔全體參議員的約3.6% 。國會眾議員有596名,其中來自廣東的眾議員30名,僅佔全體眾議員的約5.0% 。按此比例,就算有制定粵語為國語的議題,多半也會被投票否決。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粵語區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民國初年,確實召開過一次制定國語的會議。不過卻不是故事中所說的民國國會,而是民國二年,由教育部組織的“讀音統一大會”。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蔡元培,浙江籍教育家

為了開好這次大會,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浙江紹興人),任命吳稚暉(江蘇武進人)為“讀音統一會籌備處”主任,在全國遴選了80位評定會員,這其中教育部直接任命了約50人左右。但由於當時的教育部主要以江蘇人為主,結果導致來自江蘇地區的會員有17人之多,為全國各省首位。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吳語區

如此看來,吳語成為國語似乎可能性最大。然而,為什麼現在通行的,卻依然是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國語呢?

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本次會議壓根就沒考慮過用別的方言。會議自動默認北京語音為“基礎語音”,以清人李光地編著《音韻闡微》為藍本,選出了6500個漢字,再讓各省代表投票決定其標準讀音。如果有爭議的字音,則以多數票決定它的讀音。因此,最後審定出來的“國語”與北京音出入不大。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李光地,康熙朝名臣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其中江蘇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江蘇人吳稚暉任議長,直隸(天津)人王照任副議長。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吳稚暉(右),江蘇籍教育家

雖然大會達成了以北京音為基礎的共識,但畢竟會員都來自天南海北,會議期間依然爭吵激烈,尤其是對於濁音和入聲的討論尤為尖銳。以至於吳、王兩人因和會員的矛盾無法調和,從而前後辭去了議長、副議長的職務。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王照,語言學家

但是整體上,對有爭議的字音,基本還是遵從了一省一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因此,在審定的漢字讀音中,也許是有一些的確是“差一票”通過的,但肯定是不存在某種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

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假的,最有可能成為國語的方言只有它

會議結束後,教育部根據投票結果編成了《國音彙編》一書,但因為當時政局不穩,並沒有馬上刊行。直到1917年,才再由吳敬恆將其改編成《國音字典》出版。到了1932年,教育部正式面向公眾發佈了《國音常用字彙》,官方確定了“現代北平標準音”為通行國語發音範本。

從此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的“老國音”開始在全國流行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