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過往

王朔、王小波、亨利·米勒是我閱讀生涯中最快樂的經驗,王小波更是作為一個當代中國文壇的異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個半夜裡爬起來在鏡子上寫詩的年輕人形象經常出現在我的想象中。比起王朔,王小波和亨利·米勒更有詩性,王小波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詩人,他確實也是。而亨利·米勒的文字比許多把文字豎起來就當成詩的人好的多——實際上也比許多專業的詩人好的多。王朔在性的問題上比起後兩者來純潔的象個小男孩。

在閱讀一些文章時,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的閱讀和我存在著如此大的差別。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有的人竟然在小說中苛求真實,在片段中苛責倫理。小說的真實存在於內在的秩序之中,小說的倫理在總體的力量上,小說的意義著眼於未來,而小說的影響取決於當代的思潮。所以,看小說不要妄責小說家,自由和預言,這正是小說飛翔的秘訣。太陽的背陰處,正是小說不滅的主題。小說中沒有純粹的歡樂,只有思索後的喜悅,消化文字後領會的欣悅才是小說的力量。黑色幽默的名號儘管在上世紀才出現,但其實是所有優秀的、能給人帶來歡欣的小說的共同特點。

王小波無疑是一個給人快樂的作家。讀他的文字,你可以體會詩感、體會殘酷、體會荒蕪、體會幽默。一直喜歡他的《青銅時代》和《我的精神家園》,在這裡,中國的歷史,文革的創傷、荒誕,以及在全球背景下的思索漂亮的結合在一起。在文字上也很有特點,一些當代西方寫作技巧被靈活的運用在文章中,《青銅時代》中無限的敘述可能性彰顯了一個作家的浪漫和敘述能力,《萬壽寺》中對薛嵩造竹籠的精彩描寫使我想到了卡夫卡的《在流放地》,王小波的魅力在於美,快樂,細緻,詩性,寬容,以及巨大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