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我被调成了「静音」模式了

救命,我被调成了「静音」模式了

救命,我被调成了「静音」模式了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说话,而深圳的都市生活,也正在为他们创造着越来越便利的沉默空间。

早上,被闹铃吵醒,独居的深圳人从起床洗漱打扮到出门,都沉默无言。灼热的空气晒干了他们和人交流的欲望。

在路边买早餐是为数不多的与人类对话的机会。

「一个包子,一杯豆浆。」

买早点的大妈:「怎么支付?」

也有人自觉放弃这个开口的机会,只用手指和眼神交流,如同神秘的地下党在街头对暗号,靠的是默契。

到公司,打卡,跟同事打招呼都是在工作群里完成的。

然后整个上午,办公室里只有键盘声和空调主机的轰鸣声,所有必要的交流都靠打字交流,不必要的能省就省。碰到一个喜欢说「来我办公室一下」的领导,是最大的恐惧。

午餐只要动动手指,在APP上就能完成。通过地图查询外卖小哥的位置,差不多只有几米的时候出去迎接。

「谢谢」两个字还没说出口,小哥就忙着赶电梯跑了。

和同事之间尴尬的波峰,全都出现在电梯里和卫生间。

电梯里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最近忙吗?」

「还好,你呢。」

「一样。」

「……」

一阵尬笑之后,突然想起还有手机,赶快低头看屏幕,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

于是,晚上八九点钟,结束加班的白领们挤在电梯里,拥挤的小格子里分外安静,大家都低着头沉默,每个人脸上都泛着屏幕白光,十分诡异。

虽然他们可能根本来自同一家公司。

厕所碰到熟人比见到鬼还可怕。一只手被占据,只能稍稍侧头尽量不去看对方。

小小的洗手间里,在水声的映衬着下显得愈发安静,连空气都要被这尴尬的气氛凝固了。

打完卡,没有跟任何人交流,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流踏上回家的地铁,地铁里挤满了疲惫的灵魂。

大家摇摇欲坠地把全身的重量都放在扶着栏杆的那只胳膊上,带着耳机打着哈欠刷手机。

现在连坐在店里吃顿晚饭,都不用跟店员交流了。掏出手机扫描桌子上的二维码,就能直接点菜付款。

不止工作,我也越来越不习惯出门跟朋友聚会了。

除了同事和室友,如果朋友还能跟你保持这一个月一次的见面频率,那绝对是真爱了。

跟三个大学同学分别住在南山、福田和罗湖,有一次外地同学来深圳出差,我们才进行了2018年第一次聚会。

那个同学说:「你们能呆在一个城市真好,可以经常见面聚聚。」

我说:「其实我们见面的频率跟你差不多。」

没办法,路上往返动辄要两三个小时,这样的见面成本已经远远超出了承受范围。

更多的时间,我们用点赞祝好,用朋友圈互报平安。

如果你合租,每天对话最多的人大概就是室友——在微信里。

同住一个屋檐下又不想说话,我们都硬生生练出了一副顺风耳。

听到室友用完洗手间,我们再去洗澡;

房间大门打开又合上,有人回来了,我们默默调低电视音量;

洗衣机嗡嗡在甩干,我们准备下一个用;

听到拖着行李箱出门的声音,有人离开了。

你不知道他要去哪,可能你连他脸长什么样子都想不起来。

这就是合租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互不打搅。

「今天深圳有雨,记得带伞。」

「刮台风了,出门注意安全。」

千里之外,父母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关心——把深圳天气添加到手机关注里。

他们还会小心翼翼地问你「到家了吗?视频吗?」你才想起来,这周还没跟他们讲过话。

视频接通,你正要张口,声带和舌头发出僵硬的摩擦,这是今天第一次开口讲话。

我们被深圳调成了「静音」模式。但是在这种沉默之下,又流动着脉脉温情。

上一次台风来袭,我在上班的路上来了一阵暴雨,只能咬牙跑,冲到写字楼下的时候全身湿透。

当我像一个来复仇的淹死鬼一样踏进办公室的时候,没人问我怎么光着脚,也没人关心我还好吗,大家还是沉默地在敲着键盘。

这时候深深地察觉到,独身一人在这座城市是多么渺小无力。

当我从卫生间回来,座位上放了一件干外套。微信里有条同事发来的留言:「办公室冷,先换上吧。」

有人说,这里是铁打的深圳,流水的漂族。大家都是简单的相聚之后,就会各奔东西从此失联。

所以,无用的寒暄,不如沉默着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