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最近两周,大事不断,特别是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和叙利亚政府为后台的俄罗斯和美国为代表的战争行为,其实中间还穿插着香港遭遇境外资本的阻击,其实作为中国新一代的中国制造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才有今天的平静,但是作为线缆从业者,从危机中看到反思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别听那些所谓专家的,好像我们真的无所不能,飞机,大炮都和美国可以有得一比,做为一线的行业人员,其实我们非常清晰知道我们差距不仅仅是深圳到北京如此短距离而已,特别是电子行业的控制系统应用芯片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从电子行业看中国现状,电子控制系统中的芯片作为系统控制的核心,基站、服务器、手机、电脑、电视、数控机床、医疗器械、汽车、高铁、高压输电、智能穿戴、点钞机、POS机(扫二维码那种)、伺服、PLC、空调、机器人、工业控制、数控机床、变频器、电影、照明、新能源、无人机、电梯、冰箱、洗衣机、音响、示波器、声光电玩具、水电气表、摩拜的GPS电子锁……基本上你能想到带电的应用,是一切工业制品的核心,虽然看似中国出了很多大型高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海尔,小米等之类的,每年也出口很多的电子产品,但是

作为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需要进口!电子行业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芯片在美国,其次是日本,欧洲,再次是韩国,其次性价比比较高的就属台湾啦,中国大陆这几年在国家的大力资金支持下,紫光股份在高端芯片上大有建树,消费类领域的龙讯早期在海外归子的技术和国内资本的支持下,现在发展渐深入,摆脱主要还是帮国外低端芯片作代工的印象!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差距相当大

当然芯片也分三六九等,有作一些简单工作的辅助芯片,几毛钱一个的,这些大概国产的可以占到50%市场,这些芯片可替代性强,还有做为复杂或者核心工作的核心芯片(比如电脑的CPU之类),从1元钱到成千上万元不等,几乎全部是进口,而且却又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即使低端的国产率较高的芯片,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买的国外的晶园,然后自己回来切割,装个外壳测试一下就是成品了,相当于买个进口的产品,自己包装一下就MADE IN CHINA了!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所以,有人说,别看中国出口了多少多少,其实也就赚点劳务费,8成以上的利润其实是上游的国外大公司赚走了,特朗普如果用这个借口说贸易顺差,那就是脑子被驴踢啦!哪天如果美国拉着日本和欧洲对中国芯片禁运,那中国的电子行业将迎来很大的危机,好在中国人运筹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家层面也意识到这个,最著名的就是清华紫光吃掉很多合资外企,涉足芯片业务!具体百度很多类似的讯息!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说啦这么多,现在带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和jian一起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芯片,很多都有高速数字接口,最常见的PCIE,SATA之类的,还有10G Ethernet上的XAUI协议及Thunderbolt,这个由英特尔和苹果公司共同开发,作为将DisplayPort端口组合在一起的通用高速接等等,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High Speed Digital IO本身是如何设计,如何实现的!具体的PCIE之类的名次解释大家可以问度娘即可,当然也可以公众号留言找客服妹子要!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High Speed Digital通常都是串行接口,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它是串行的,速度才会变得那么高,因为它把芯片内部并行总线上的数据变成串行的发送出去,比如以上提到的QSFP 40G它也是通过10G*4x达成,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高速数字信号在PCB上的SI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很难设计,为什么不能直接把芯片内部的并行数据直接发出来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这还得从摩尔定律说起,当芯片规模不断变大时,芯片封装上的pin并没有多出来,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IO都单独拉到封装上,而熟悉封装的朋友们都知道,封装pin增加得越多,封装成本越高,为了符合市场的性价比,我们也必须达成如此的要求,而少pin数对于SI(PI)其实也是有好处的,设想几十个并行IO同时翻转时,就会带来很大的SSO(simultaneous switching ouput),电源上的稳定性就会很差,整板也会有较大的EMI,当几十个单端parallel IO变成了一对串行信号时,SSO的问题就被极大地减小了,而通常高速串行接口是差分输入、输出的,差分信号本身因为电流相反,对于drive端的IC而言,电源上的电流是稳定的!所以现在就理解啦高速接口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存在的,但同时,高速接口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板级的同步问题,当IO的速度很慢时,板子走线带来的delay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当IO速度很快时,板子走线带来的delay则会差出几个周期。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图示了同样一段走线长度,高速IO已经翻转了几个周期了,低速IO才经历了一个上升沿

所以这时候我们不能再用以前那种系统级同步的方式了,因为整板用同一个clk同步,但是这个clk到各个IC的距离不同,是铁定无法同步的了,除非平稳且完全对称,走线完全等长,那我想这种板子应该完全卖不出去!

另一种同步方式,是驱动IC把clk和data同时向recieve端发送,再配个等长,就可以保证时钟和data是对齐的,比如说我们常见的ddr,就是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比较麻烦的是,要传输Gbps以上的速度仍然会有非常严格的等长要求,等于又限制了布线的灵活性,这就要求ddr3和ddr4的芯片里面加入training的过程,以实现读写平衡,给我们走线留出更多的裕量。另外,当接收端收到driver端发来的clk后,还得把这个clk跟自己芯片主时钟对应上。假设一个32bit的ddr数据,每8个bit带一个clk,这样接收端就会收到4个不一样的clk,再分别搬移到芯片本身的时钟域内,这样芯片里就有5个不同的时钟域了。芯片设计上也是比较麻烦的。

不,这些方案都不够好,真正好的方案应该是简洁且有效的。既然同时发送clk和data也不那么灵活,那能不能只发data,然后在接收端从data里面摘出clk的信息呢?这样既不需要数据跟clk做同步,也不需要对clk进行时钟域的搬移!

答案是可以的,高速数字io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服务于这个目的:有效地解析出data和clk,再搬到内部的差分总线上,这些模块所增加的芯片面积,跟封装多了几十个pin的成本比起来根本不算个事,是不是觉得发明高速串行接口的人太变态了,能用钱解决的事,非要靠智慧,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跟进起来多吃力!

简单而言,高速数字接口的结构可以简化成下面这张图: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发送端,首先得有一个并行转串行的结构,这可以用串联的D触发器实现,把并行总线上来的数据,以并行clk为enable信号一位一位地移动到串联的D触发器里面去。然后再把内部并行clk的相位移动一下(比如移动90度),创造出0度,90度,180度,270度四个时钟,再与起来,时钟就变成了原来的4倍,用这个时钟,把数据存在发送之前的D触发器里!接收端也是类似的方式,不过是反过来串转并。数据中的时钟恢复,是通过pll来完成的,其实这里不光恢复时钟,控制信号也需要从数据中分离出来!

PLL按照Rx pin上收到的信号的最快频率恢复出来,然后再跟Rx与一下,就成了内部的Rx数据!

电子控制系统核心的芯片,脱下皇帝的新装,其实80%以上都要进口

现在数据和时钟都有了,是我们所谓的那些协议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在协议里我们定义了一些databit的组合作为flag,在接收端接收到这些flag时,来判断接下来这些数据是data,还是control,还是idle!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idle也要区分出来?发送时候发一串0不就完了吗?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了能够正常的回复出clk来,要尽量保证输出的data没有长串的0和1。这就涉及到我们最常见的8b/10b encoding, 64b/66b scrambling等等,也是协议里会定义的东西,要协会的协议这类的资料可以找微信公众号美女客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