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就开始玩保龄球了 近代传入上海 风靡一时

《点石斋画报·西人抛球》中讲:“有击于地上者,重球制以木,铺板于地而击之”,显然,这种球就是今人讲的“保龄球”。它是英文bowling的音译,“保龄”有延年益寿之义,经常参加保龄球运动有益身心健康,有延年益寿的效果,应该讲把bowling译作“保龄球”是很合适的。我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不过我真的没有在解放前的文献中见到“保龄球”一词,估计,把bowling译作“保龄球”是解放以后的事。而在旧上海,bowling除了被叫做“抛球”外,一般叫做“弹子”,由于“开仑”、“斯诺克”之类的桌球也被叫做“弹子”,以便于区分,桌球又被叫做“小弹子”,bowling就被叫做“大弹子”。

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就开始玩保龄球了 近代传入上海 风靡一时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把bowling汉译为“地滚球”,这在1949年前的著录中也有使用。《全书》认为,地滚球在一座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古墓中已有发现,只是球和柱均是石制的;在波利尼西亚人的游戏史料中也有这样的活动,而且球、柱之大小,球道之长度已与今日的地滚球相近,大概到了公元16世纪,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bowling,一般在户外平整的草地上进行,后来又出现了室内的地滚球。

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就开始玩保龄球了 近代传入上海 风靡一时

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比,地滚球对设施和运动技巧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块足够长的平整的的泥地或草地划出球道,再用石头或木头制成圆球和柱就可以了,所以它也是进入上海较早的娱乐或运动项目。有记载,在跑马总会于1846年在上海建造了跑马场后,侨民就利用跑马场中央的空地,划出一块场地建了一个Senior Bowling Alley,这是19世纪70年代侨民回忆昔日娱乐活动而写的,此senior似应释为“老的、旧的”,用上海方言习惯应该是“老地滚球场”。随着跑马厅的几次迁址重建,Bowling Alley也始终随之搬迁。地滚球对技巧和体力的要求不高,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健身运动,所以参加的人数也比较多,而为了增加运动的竞技和对抗性,侨民就会自发形成一些球队,而许多球队再组织起来就形成了Bowling Club,我没查到Shanghai Bowling Club的成立时间,但我认为,大概在第一个跑马场的Senior Bowling Alley建立时,这个Shanghai Bowling Club就应该出现了,他们的活动场地就是设在跑马厅的地滚球专用场地。当然,这里进行的多为户外的泥地的地滚球活动。在跑马厅里还有一个叫做Shanghai Lawn Bowls Club的总会,没有对应的中文机构名称,直译应该是上海草地地滚球总会,这里举行的是草地地滚球运动。

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就开始玩保龄球了 近代传入上海 风靡一时

户外的地滚球活动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于是上海又出现室内的地滚球专用场子,1883年刊印黄式权著《淞南梦影录》中讲: 择巨室,设长木台丈许,阔半之,覆以哆呢而高其边,碾象牙为圆子如鸭卵大者四枚,拨以木棒,两相撞击,以角输赢,谓“打弹子”。初惟寓沪西人借以消遣,犹中国之围棋、马吊也。自一品香番菜馆设弹子房,继之者有洪园、华众会、阆苑第一楼诸家。 作者接下来又讲: 又有大弹子者,铺木为槽,纵约六七丈;槽尽处立小桩十枚,一人遥立,以弹投之,能尽将木桩击倒,即可夺彩。斯真游冶之外篇,消闲之别调也。 前文讲的“打弹子”是今日所谓的桌球(billiard games),桌面上只有四枚球,是一种上海洋泾浜语称之“开仑”(carom)的法式桌球,而今日常见的“斯诺克”(snooker)则是英式桌球,也即上海人讲的“落袋”。而后文讲的“大弹子”就是地滚球,而户内的地滚球也必须有一个很长的用木板铺的球道,并不是所有的房子有条件去铺设这种球道设立地滚球场的,所以除了一些总会或个别公共娱乐场所才有“大弹子”娱乐,其参与者就远不如“小弹子”。大概20世纪30年代,一家叫做卫利韩公司(Hunt & Co.,William,Fed. Inc.,U.S.A.)的美商进出口贸易行的办公室主任谢威尔(V. L. Xavier)就联合上海各总会的地滚球队成立了一个Shanghai Bowling Congress,未见有对应的中文名字,会所就设在圆明园路133号的卫利韩公司的办公室里,赛事则大多放在大西路的美国乡下总会里。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终止活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